曾从清
摘要:汉字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承载着悠久的中华文化,因为汉字不间断地记录着中华的文明,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了解悠悠的历史长河。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就成为了我们对外传播的有力媒介。本篇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首先简要阐述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重要性所在。其次通过日本、越南、韩国三个国家汉字的使用历史进程,简单讲述汉字的对外传播的概况。最后通过汉字教学这一环节列举汉字本体中所蕴含的部分中华文化,以及对汉字教学提出一些笼统的建议,希望对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字;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与我们悠久的中华文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汉字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伴随着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兴衰,同时也记录着中华文化体系。与人类历史上的印度文化系、希腊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玛雅文化体系等不同,中华文化体系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系统。(1)这样的奇迹,与中国的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具有系统性,超越时空、超越方言的特性。自从其诞生之日起,汉字就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伟大历史重任。
因为甲骨文的存在,我们能对商周文化有所了解。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草书,不同的汉字形象记录着不同的时代与文明。由先贤们一笔一画刻下的《史记》《汉书》《四库全书》等旷世之作,无不用文字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2)
汉字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中华文化的延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而汉字的成就不仅仅是让我们能了解并铭记中华文化,另外还是我们中华文化与民族的强有力的粘合剂。
二、汉字的对外传播
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4)。
(一)汉字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是目前一直使用汉字的域外国家。
汉字传入日本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赐日本“汉倭奴国王”金印。据历史文献《日本书纪》记载,乐浪郡的汉人学者王仁带着十卷《论语》、一卷《千字文》抵达日本。有的学者却認为其准确时间应推定为五世纪初。汉字以及汉籍传入以后,日本开始以官学形式推广汉字与汉文化(5)。
官方的主导作用的体制一直延伸到现代,官方对汉字文化的主导地位依然强大。1946年国语审议会公布“当用汉字”。1981年以政府为主导,由内阁公示的形式发布“常用汉字表”。2010 年内阁发布“改定常用汉字表”,字数继续增加,总数为 2136 字。由此可见,日本是按照官方导向来进行汉字改革。
(二)汉字在越南的传播
汉字传入越南的历史颇为久远。它是越南主体民族的第一种书写文字,更是越南历史上官方的通用文字(1)。
汉字在越南的传播是以我国古代中原地区与越南北部地区人民的相互联系为前提条件的。秦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汉字及以其为载体的先进中华文化首次在越南地区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为后来汉字成为越族历史上的第一种书写文字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安南地区文教日渐盛隆,人才培养堪比内地。明朝在越南的统治虽短暂,但众多学校的设立对汉字进一步在越南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被越南人珍视为“chu ta”,即“自己的文字”。
(三)汉字在韩国的传播
汉字大概在汉末至三国时期传入朝鲜,经历了借用汉字来标记的阶段、汉字谚文混用阶段,以及汉文韩文混用阶段。从1840年以后汉字所带来的影响力也随之衰退,东亚各国对汉字的文化地位也逐渐失去认同,出现了逐步废止汉字的脱汉现象。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经过近40年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恢复。韩国等汉字文化圈国家又重新开始重视汉字,主张恢复使用汉字的呼声逐渐高涨。2005年,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汉字(2)。
三、汉字教学中的中华文化
对外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的对外汉字教学是指:以外国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对外汉字教学中往往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知识,而这些中华文化正可以通过汉字教学潜移默化的教授给学生。因此我们亦可以通过文化的导入,提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汉字的教学。中华文化与汉字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推广起到有效的作用。
运用汉字来进行中华文化的讲解,其立足于汉字本身的形与意。比如:“仁”形体为“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对社会成员“人”的理解。“人”不能独立于社会,社会成员要依从这种“二人”关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亲爱。“仁”字就是用“二人”相亲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食”在古文字中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是以谷物为主,反映了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习惯。“男”,《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田”和“力”会意,表示田间劳作的人。《说文解字》: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3)在甲骨文里,“妇”的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所谓“服也”,是说在父系社会家庭中,女子要服从于男子。这两个字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社会关系。
以上的内容从简单的几个文字就描绘出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汉字的形与意的融合,给予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入解读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对于汉字教学的新发现与探究。当然以上大多数内容都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文字的精进解读还是需要前辈的深入指导。
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教授汉字的认读,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通过汉字的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能力。但是,汉字往往是学生认为的难点所在。因此要想汉字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那么在汉字实际教学中有效合理的运用汉字所包含的中华文化,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会有利于我们对外汉字教学的开展。例如可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建立不同文字对比的意识,然后同时还要充分把握汉字中包含的中华文化,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运用汉字的性质特点。基于此便能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文化信息,反过来又能通过对汉字的文化信息的理解来加深、巩固对字形的理解记忆,还能为以后的知识迁移打下基础,让学生可根据偏旁的意思来推测字义、提高学习效果。比如:运用“三点水”这一偏旁的释义,学生便可很容易地推断出“河”“流”“江”“海”“汪”“洋”等汉字的含义。在对外汉字教学中融入汉字文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汉字,同时也能获取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发挥了有效作用。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我们将没有办法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同时汉字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如今的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汉字教学已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世界上“汉语热”潮流的掀起。我们的中华文化势必会得到更好的传播。尤其是目前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而汉字作为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有力见证,当然会随着这股学习汉语的潮流走向全世界,同时无论是汉字所描述的中华文化还是汉字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都会更加广泛且深入地传播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