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悦
摘 要 近些年来高校频繁卷入公众舆论漩涡之中,接受舆论监督。高校舆情事件频发的背后除了学校自身舆情应对能力差、新媒体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提高了自身诉求能力的原因之外,还有相关部门关注乏力等原因,文章通过对高校舆情事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可通过学生、高校与政府三方结合引导舆情,不仅可有效预防高校舆情事件发生发展,也利于高校舆情事件的引导,净化大学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舆情;特征;成因分析;对策
2018年是高校舆情事件的高发期,相关舆情量达到10万条以上的涉高校负面事件共10起。从内容上来说,涉高校负面事件主要包括了性侵、性骚扰、高校师生不平等关系、教育改革等①。高校因其较高的封闭性,致使高校舆情在整个舆情环境中的事件显性程度并不高,且并不像一般社会舆情一样受到广泛关注。但近年来,高校舆情事件不断增多,如陶崇园事件、翟天临学历造假事件等,涉及到师风师德、学术不端、校园霸凌等诸多方面。文章通过对高校舆情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恰当的引导策略,对于维护高校形象、纾解社会情绪、推动高校自身改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群体凝聚: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特征
1.1 学生群体间的高凝聚性
群体性特征是高校舆情中最主要、最明显的特征,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社会舆情来讲,高校舆情的参与主体往往十分明确,即在校大学生。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相近、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的相似,以及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相同,因此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个体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使得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对同一件事情的观点与看法上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的可能性较大。
1.2 舆情主体的易控制性
高校舆情事件的主体为大学生群体,这也是其易控制性特征的源头。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仍旧处于十分稚嫩的阶段,其主要的价值观念仍需在大学期间塑造。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较少,容易受到舆论影响,对某些事件会产生情绪化的反应,进而引发舆情事件。但只要将学生所关注的问题解决,由此引发的舆情也会很快消散,因此完成其舆论引导相对来说较为容易。
1.3 事件关注度增强
新媒体的环境使高校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更加凸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在这里可以无障碍共享,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由流转。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和扩散过程变得十分迅速,其传播范围也得到了极大扩展,这使得原本封闭的高校校园变得开放,其舆情事件的演变也更加迅速,影响更为广泛,显著性更强。如高校发生的有关教师性侵问题,这样极大影响到学校校风与声誉的事情,校方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低调处理,并通过删帖等方式进行“压制”,但类似于“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事件”“前北大教授沈阳性侵女学生事件”等仍层出不穷,新媒体的环境下使得校方对舆情事件的“压制”成为一种徒劳。
1.4 舆情事件之间联动性增强
舆情具有反复性,这不仅表现在由于应对方式不当而导致的舆情反复,也包括由于过去相似事件的被提起而引发的舆情反复,这可以归功于互联网的“记忆能力”,如陶崇园事件发生后,西安交通大学寒门博士之死事件又被重提一样,即便相隔时间久远,但是当相似事件出现的时候,之前的舆情事件难免又会被旧事重提。这就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虽容易被人忽视、遗忘,但只要一个节点,就可串联起之前很多旧事,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舆情事件的联动性。因此在应对相关的舆情事件的同时,要十分注重先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的舆情事件。
2 高校舆情事件引发原因分析
高校舆情事件日渐增多且影响力不断扩大,有关高校舆情事件引发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2.1 学生利用网络达到自身诉求的能力不断提高
首先,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著民”,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更熟练,这为大学生在高校舆情事件中的关注和发声提供了必要参与基础。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年轻人自身维权意识也呈现走高态势,对涉及自身乃至公共的事件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例如清华女考生质疑“性别歧视”事件,事件起因是该女生在微博发帖称,其在报考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专硕)时,以本专业初试笔试第一名376分进入复试,但复试面试成绩只有60分,最终落选。据她所述,专业复试中其余13名考生全是男性,疑遭到“性别歧视”而落选。该条博文引發众多网友关注,截至目前,转评赞近13万。虽最终结果为该女生发文承认“发言不负责任”,但从该事件中仍旧能够看出当下的学生群体利用媒体平台为自身维权的意识。
除维权意识的提升,高校舆情事件影响力的增强也需归因于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熟知利用媒介力量进行维权的道理。例如石家庄某高校学生因冬季暖气不热的原因向学校反映,老师回应“管不了”,建议学生寻找供热公司解决问题,而供热公司却对学生回应需要学生跟学校联系,一个简单问题被双方“踢皮球”式推脱,该校学生抓住这一点,从而引发舆情爆点,帮助自身解决了问题。这本是一件小事,但却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舆情事件,关键在于维权学生抓住了事件的核心要点和主要矛盾,运用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技巧,可见当下学生的媒介素养正在不断提高。
2.2 高校舆情工作人员的舆情处理能力欠缺
根据对以往高校舆情事件的分析发现,高校内部舆情工作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对于舆情事件感知的敏锐度较低;事件发生后校方反应迟钝、逃避责任,或“踢皮球”或不理睬。例如2018年3月26日发生的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跳楼自杀事件,事发当天,校方并未给出任何有关事件的回应,直至2018年4月8日中午12:29,微博官方账号@武汉理工大学才发表情况通报,而这时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13天。对于武汉理工大学发布的情况通报,网民基本都处于极度不满状态,如网友@MR_Adamlevine:学校高度重视?学校高度删帖吧!网友@杨涛哦吧:作为武汉理工毕业的学生真的感到寒心,没有丝毫的羞耻心,出了事不解决,不面对,这个声明发的还不如不发,让死者死不瞑目。而武汉理工大学对于该事件的回应也仅限于一篇通报,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再无其他关于该事件的回应。
武汉理工大学所发布的情况通报内容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而校方对于事件长时间的不回应,一度删除与事件相关的帖子试图掩盖事件真相,其冷漠的态度更是引发网友极度不满以及对校方的斥责,可以说武汉理工大学对于此次事件的应对是十分失败的,高校对于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可见一斑。
目前高校舆情工作仍旧处于起步阶段,队伍建设、工作方法等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专门从事舆情工作的专业人員严重缺乏,各个高校也很少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部门,往往都由宣传部门负责舆情监测工作,而其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往往局限于删帖控制事件传播、成立调查小组、发表情况说明等,对于突发舆情事件的应对常常是捉襟见肘,这是导致如今高校舆情事件频发的关键因素。
2.3 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力度不足
根据“鹰击早发现”的数据统计,2018年有关高校负面舆情案例主要有10起,其中相关政府部门针对舆情事件做出回应的也只有南京大学梁莹教授论文被撤事件。在此需要指明的是,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不足并不是引发高校舆情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是使高校舆情事件愈演愈烈的推手。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于高校舆情关注的意识,这可部分归因于高校舆情事件的显性程度低。纵观整个社会的舆情环境,涉及社会民生类的舆情事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例如四川凉山森林大火、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等。而高校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来讲,封闭性更强,加之学生群体的单纯性,其舆情事件的扩散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有限,因此高校往往会被认为较少的“出乱子”,而出于政绩等其他因素的考虑,相关政府部门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置于处理其他社会民生舆情事件,而对于高校舆情事件的关注自然会有所减少。
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舆情类型来讲,高校舆情在其中的占比仍旧是较少部分。根据“蚁坊软件”于2019年5月发布的《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传播特点分析》显示,民生领域舆情事件占比26.21%,较为突出,教育舆情占比10.48%,位于舆情事件话题中的第三名的位置,但这其中包含了从幼儿园到高校的所有舆情事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舆情事件在其中的占比仍旧偏低,舆情事件数量的偏少这也是相关政府部门对于高校舆情事件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
3 三方共振的“舆情引导策略”
互联网平台已然成为了舆情信息传播主阵地,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使高校舆情能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高校舆情事件的引导方式的思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舆情的主体、客体以及第三方。
1)舆情的主体层面:着力提升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减少舆情事件中学生盲目跟从、不理性等行为,防止舆情走向发生巨大偏颇。当代年轻人都对网络的使用可谓是游刃有余,因此以传统的方式,如删帖等试图掩盖事件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从历来的高校舆情事件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会利用网络来达到自身的利益诉求,因此在处理高校舆情事件中,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况且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根本“堵不住”,想要以“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很难奏效的。唯有提高当代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提升其信息辨识能力以及理性的判断思维,才能够防止舆情事件中出现极端“带节奏”的言论,同时也能够防止学生群体“被带节奏”,成为舆情不断发酵的助推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对舆情事件进行把控。
2)舆情的客体层面:客体层面主要指高校。一方面,高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做好本职工作,从源头上减少负面舆情事件发生的可能。同时高校应正视舆情,摆正对于舆情事件的态度,不应将舆情事件看作洪水猛兽。如2019年翟天临事件,其中涉及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两所学校于三天内相继发声,并尽快发布了调查结果通告,而这期间两所学校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慌乱,反而有条不紊地遵循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容应对了此次负面舆情,成功脱身。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应加快完善舆情监测机制,雇佣或培养专业的舆情工作者,强化舆情应对机制。根据现实情况看,目前全国各高校负责舆情应对的工作者,往往会出现因能力不足而对舆情发展无法控制的状况,因此提升校内舆情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十分重要。此外,高校还应注意与外界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舆情事件发生之后,应准确迅速利用媒介发布真实情况,回应公众关切,对自身确有做法不当的事件应当及时公布处理情况,与公众真诚沟通。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渠道、方法不断改变,高校和外界的连接点与日俱增。高校舆情事件的关注者乃至参与者已经不再仅限于校内的学生群体了,高校的一举一动已经开始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当发生舆情事件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校内的媒体发声,还要注重对外界做出适当的信息发布和情况说明。
3)第三方层面:首先,政府应加强对于高校舆情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高校舆情反应机制。新媒体时代,任何微小的事情都有产生巨大能量的可能,相关政府部门需要意识到,高校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及外在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增强民众对于国家的高等教育的信心,也有利于为国家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此外,应着力提升高校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反应速度、解决速度的能力,在舆情引导过程中应注重“疏堵结合”,具体是“疏”是“堵”要从全局出发,从具体问题出发,政府部门要联手高校形成良好的信息联动发布机制,结合“地貌”进行有针对的“治水”。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针对高校舆情事件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高校的治理也是体现政府执政水平的一部分,加强对高校舆情的治理与引导,也利于促进政府执政水平的提升。
注释
①蚁坊软件,《2018年舆论热点事件传播特点分析》,2019年。
参考文献
[1]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2):154-159.
[2]唐平秋,耿卓.微文化背景下高校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2):99-104.
[3]陈燕.近十年高校舆情及舆情引导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4):85-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