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
摘 要: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个性的一类,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熟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融为一体,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被打造为艺术的载体。本文以紫砂壶“高仿古”为例,浅谈其传承创新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紫砂壶;高仿古;传承创新;文化意境
1 前 言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个性的一类,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为人熟知,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融为一体,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被打造为艺术的载体,体现了艺人的智慧和个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雅俗共赏,让人感受到紫砂壶深厚的艺术及人文魅力。
2 紫砂壶“高仿古”的创意来源
紫砂壶是传统的艺术,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紫砂壶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审美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造型艺术体系。按照特定的规律进行划分,而今的造型创新大致来源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是在原本器型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审美对某部位进行调整,形成新的壶型;其二是依据一定的构思立意,融合多种传统器型,进行改制形成新的壶型;其三是完全凭借天马行空的想法和独一无二的创造力,将脑海中的抽象化为具象。紫砂壶“高仿古”(见图1)是在十大经典传统器型“仿古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师古而不泥古,既具有古色古香的传统特色,又给人以简约新颖之感。“仿古壶”最初为“仿鼓壶”,是清代紫砂巨匠邵大亨所创。壶体是仿照鼓型而作,后人仿做这种壶形,就成了仿古代壶型的意思了,表达对前辈大师的敬仰之情。传统仿古器型身筒扁而不塌、鼓腹突出、圆盖平整;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珠钮与壶身造型相协调,扁而有力;二弯流胥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又圆转下垂,富于灵动,流、把相辅相成,柔和而有力,提携作品的气势。所谓“高仿古”,整体器型在沿袭传统造型结构和特色的基础上,拔高了身筒的高度,使身筒显得更为圆润敦厚、饱满有力、气势十足,盖面相对传统平盖也多了几分向上盈起的弧度,与壶身相统一,形成饱满的张力。仿古壶仿制鼓型所创制,一把成功的仿古作品,其气势要有十面张力,也就是一个充满气的牛皮大鼓那样,紫砂壶“高仿古”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鼓腹饱满,气势呼之欲出。此壶口大腹圆,若按照人的模样来看,实属貌丑,但它作为使用的茶壶却非常合理,无论哪种茶都能与其和睦相处,最主要的是投茶与倒茶渣方便,是一款实用性非常强的作品。
知名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曾说,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形、神、气、韵”四要素兼备。心量太小,难成大器;没有韵味,一团死气。好的紫砂壶除了泥料、做工、架子好之外,气度与韵味也同样重要。一平一转皆有意,一肥一瘦总关情。此壶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线条柔和而有力、简明而利落,有一气呵成之畅。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处理十分得当,使得“精、气、神”贯穿其中,整壶造型精巧、比例协调、结构严谨,各部位搭配和谐,给人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美感,表现出沉稳的从容不迫的气势,气场自然形成。看壶如看人,万物可拟人,人生有百态,动静皆藏神。所以,看一把壶是否有“神”,就要看灵动点、动态延伸线,静是静的态,动是动的形,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善于察其动点,心会其意,若有所思,若有所示,神态出矣。“高仿古”作为一把紫砂光素器,素面无饰,但每一根线条皆表现出动静相宜之感,延伸出独一无二的精神气韵。
3 紫砂壶“高仿古”的文化寓意
每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引人共鸣、发人深思。“仿古壶”作为十大经典器型之一,以鼓为原型,鼓原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被作为军队中助威之用。每一款经典名壶都有自己的内在品格,如果说,“传炉壶”代表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石瓢壶”代表的是儒家的孤傲和内敛;“仿古壶”则代表了战场上的士气与鼓舞;而“高仿古壶”以其张力的美感,无形中更能感染和激励我们,给予我们以力量。由“仿古壶”到“高仿古壶”,是对“仿古壶”一次全新的演绎。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压力与困惑,人海苍茫,世事维艰,不如意常十之八九。困难面前,有人消极颓丧,有人勇敢奋进,有人随遇而安,不同的心境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际遇。此壶启示我们,无论何种境遇,我们都要以平常心来面对,隐隐壶中鸣战鼓,幽幽心志叙平生。当遇到不如意之事、不遂心愿之时,手执一把茗壶,斟一盏清茶,静思己身,细细品鉴,在跟壶的静默与交流中,将种种的不快与烦扰消弭于无形。
4 总 结
身为一名优秀的紫砂艺人,应保持谦虚沉着的态度和不骄不躁的心境,始终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创新,为作品注入全新的时代元素,契合不同时代下人们的审美和追求,既要注重理论,也在实践中积累,在见之于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断追求壶艺的制高点,自觉承担起传承发扬紫砂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让紫砂艺术更好地走出国门,在世界艺术之林闪耀独一无二的光彩,为祖國的文化繁荣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王玮.《仿古壶》创作内涵浅析[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0):56.
[2] 吴文卓.浅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邵云如的紫砂"仿古壶"[J].江苏陶瓷,201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