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剑
摘 要:上好思政课一定要讲“理”。理直,方能气壮。然而,当前部分议题式教学课堂存在着“热闹有余,理却不足”的现象。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应当据“理”而议,让“议”建立在学理、道理、条理、情理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议题式教学更有深度、信度、精度和温度,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理直气壮”。
关键词: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据“理”而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而围绕议题设计序列化的活动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重要形式。结合平时的课堂观察和对议题式教学的探索实践,我们发现绝大部分采用议题式教学的课堂有一个共同的外显特征——“热闹”,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堂教学却在“热闹”的活动中把“理”稀释了,即没有把“理”议清楚、讲明白。笔者认为,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一定要据“理”而议,让“理”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一、讲“学理”——议得有深度
1.何谓“学理”?
学理,是指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学理分析是对某个问题从学科和原理方面给出的分析,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的一种分析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分析。与学理分析或理论分析相对应的是经验分析,经验分析主要是以经验知识为依据和手段来认识事物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说,学理分析要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经验分析获取的感性知识最终需要上升为理性知识。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2.为何需“据学理而议”?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应当将学理分析和经验分析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然而,当下议题式教学课堂存在重经验分析、轻学理分析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没有学理作为根据的议学活动是欠缺深度的。没有深度的“议”不利于学生有深度地“学”,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解、素养培育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
比如在一次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赛课内容的教学评比观摩中,笔者发现很多老师都是通过经验分析的方法,即以一个或几个坚持理想信念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事例为情境,让学生讨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的关系”,进而引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的结论。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推论的“套路”学生可能早已“免疫”,更重要的是这种举例论证方法在学理上是存在问题的,因为这些典型人物事例至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不能直接论证“思想道德建设,必须站在理想信念这个制高点上”。因此,学生对理想信念重要性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面,并没有从学理上真正把握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的关系。
3.如何“据学理而议”?
议题式教学要做到“据学理而议”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首先,教师心中要有学理分析的意识和意愿;其次,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进行学理分析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技巧;最后,在具体操作上,要围绕议题中涉及的学理设置问题,解构议题中的学理,引导学生据学理而议。
以“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的关系”为例,从学理上看,道德观念是有阶级性的。我们要建设的不是封建主义思想道德,也不是资本主义思想道德,而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社会问题(这里可以把道德建设看作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努力,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努力,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就好比一个具有封建主义理想信念或资本主义理想信念的人,是不会理解也不会真正参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因此,如果理想信念的问题不解决好,思想道德建设就没有根基和方向。厘清了其中的学理之后,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我们要建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为什么要建设这样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思想道德需要具备怎样的理想信念?”等问题来理解“思想道德建设和理想信念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再建构起二者的关系。
二、讲“道理”——议得有信度
1.何谓“道理”?
“道理”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先秦韩非子《解老》:道,理之者也。韩非子把“道”与“理”联结起来,用“理”来阐述老子之“道”,认为“道”是万事万物如此的总根据和普遍规律,“理”是各种事物的具体规律。到了宋代,“道学家”被称为“理学家”,他们认为,虽然万事万物存在一个“太极之理”,但又各有其“殊理”,所谓“一物不穷,便缺了一物的道理;一事不穷,便缺了一事的道理”。这一认识推动着人们去“明理”。现在,“道理”一词更多的是在“理由”“根据”等意义上被使用的,但仍然蕴含着“道理”的本真内涵,即事物的具体规律。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说话很有道理,其实也就是说这个人把某事或某物的具体规律说清楚了。同时,一个人讲道理也能增加其说话的可信度而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2.为何需“据道理而议”?
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要讲道理,这样才能增加议学活动的信度,思政课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然而当下议题式教学课堂仍然存在着“道理讲不清”的现象。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把议题中蕴涵的道理讨论清楚,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议题的要义,从而不利于增加议题式教学课堂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信度。
比如在“市场经济要不要讲诚信”这个分议题里,师生的讨论如果仅仅围绕企业不讲诚信就会倒闭的案例,进而得出“市场经济要讲诚信”的结论,其说服力和信度是不够的,因为其中的道理没有被讲清楚、讲完整。在市场主体中,除了企业还有消费者,消费者要不要讲诚信?现在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讲诚信却仍然沒有倒闭的企业,而且很多,又该怎么解释?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市场经济要不要讲诚信”,而是“市场经济为什么要讲诚信”。只有引导学生把这个问题的道理议清楚了,学生才能理解和相信。
3.如何“据道理而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可见,教师的视野及其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是做到“据道理而议”的重要基础。
在“市场经济要不要讲诚信”这个分议题里,笔者引用了茅于轼的《道德经济制度》一书中的一段材料为情境:
有的家庭为了“偷水”,就把水龙头开到最小,滴答一个晚上,就有一盆不用花钱的水了,因为水表不走。为了应对“偷水”,自来水公司做了一个精密的水表,滴答水表也能转,但这个水表很贵,要求所有消费者安装,哪怕你家没有偷水。[1]
设问:请你比较消费者“偷水”行为前后所耗费的成本,并进一步思考市场经济中为什么需要讲诚信。
显然在这里,“偷水”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这种行为所减少的成本,明显不及消费者因安装很贵的精密水表所增加的成本,此外还增加了自来水公司研制精密水表所花费的成本。通过这样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就明白了在市场经济中,不讲诚信,会增加市场交易成本,而讲诚信能够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使各方都受益的道理。這样的议学活动,才会更有信度。
三、讲“条理”——议得有精度
1.何谓“条理”?
关于“条理”,孟子有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讲的是所谓集大成者,就好比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一样。只有这样有条理地敲击乐器,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简而言之,“条理”,主要是指脉络、层次、秩序、逻辑之义。
2.为何需“据条理而议”?
议题式教学要想“奏出和谐的乐章”当然也需要讲条理,要“据条理而议”。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指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2] 可见,“连贯的论据”对于知识理解和记忆的重要性。而依据一定的条理来“议”就是帮助学生寻找“连贯的论据”,搭建知识结构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结构化地而不是碎片化地掌握知识,议题式的教学也会议得更有精度,而不是仅给学生留下一个“意会的大概”的印象。
3.如何“据条理而议”?
“据条理而议”就是以一定的脉络、层次、秩序和逻辑来讨论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它包括三个层面:设置有条理的议题群;引导有条理地“议”;生成有条理的学科内容。
第一,采用“总—分”结构,设置有条理的议题群。在议题式教学中,设置有条理的议题群是进行有条理地“议”和生成有条理的学科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议题群变得有条理,我们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设置一个中心议题,再依据一定的脉络、层次、秩序和逻辑来设置若干个分议题,每一个分议题对应中心议题里包含的某个要素。比如在一次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教学内容的议题式教学示范课中,笔者以“改革开放何以伟大”为中心议题,下面设置“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如何进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了哪些变化”三个分议题。三个分议题分别围绕原因、过程、意义三个角度去挖掘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
第二,设置序列化问题,引导有条理地“议”。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议”是设置有条理的议题群的要求,也是生成有条理的学科内容的途径。有条理的分议题可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议中心议题,而设置序列化的问题则可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议分议题。比如在“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的这个分议题里,笔者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情境,设置了两个问题:(1)全会作出了哪些重要决定?(2)这些决定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来说意味着什么?用一个词概括,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来完成分议题任务。
第三,借助结构化板书,生成有条理的学科内容。生成有条理的学科内容是设置有条理的议题群和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议”的目的,同时也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中,以“改革开放何以伟大”为中心议题,通过分议题的探究和议题追问环节,总结出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走出了伟大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铸就了伟大的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板书如下:
四、讲“情理”——议得有温度
1.何谓“情理”?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理,人情也不例外。如《水经注·泗水》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这里的情理说的就是人的常情、感情的一般道理。情理有时还作情绪、思虑之义。简言之,情理就是人情(包括情绪、思虑)及其一般道理。
2.为何需“据情理而议”?
从古至今,是否讲情理,都是人们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是情感的综合体。因此,议题式教学是否讲情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回顾多年来思政课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符合普遍道义准则、尊重朴素情感的教学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以情感共鸣促进思想交流,融情于理、理中带情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最富有成效。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通则理达。这样据情理而议的教学也会更有温度。
3.如何“据情理而议”?
首先,“情”要合“理”,不能“有情无理”。据情理而议不等于煽情,煽动而来的情并不一定合乎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比如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经常看到老师播放一些煽情的音乐和视频,学生的注意力成功被吸引,课堂的“情”也确实得到很好的渲染。然而,这种被渲染起来的“情”有没有在“议”的过程中转化为理性的认识呢?如果没有,这种“无理的情”是很难延续的。
其次,由“情”及“理”,不能“有理无情”。“无理的情”难以延续,“无情的理”也是不易被接受的。因此,议题式教学的“议”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情及理”“情通理达”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个分议题里,笔者先让学生说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那个年代自己家里的衣食住行状况,再让学生谈谈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议题追问的环节,引导学生讨论:面对改革困境,改革开放是否可以停一停、歇一歇?在改革先锋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这样的精神对改革开放再出发又有何意义?这样理中有情的“议”,遵循由家到国的思维路径,更贴近学生的常情和感受,同时也兼顾了改革开放的积极变化与改革困境、物质变化与精神财富,能更加完整并合乎情理地解构分议题。
五、结语
曾听过一位老教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思政课教师上课“理不直,气也要壮”。这句话一方面强调了要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自信,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思政课堂存在一些“理不直”现象的无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理直,方能气壮。因此,上好思政课一定要讲“理”,议题式教学更要据“理”而议。
据学理而议强调的是思想性、学科性,促进议的深度;据道理而议关注的是逻辑性、客观性,增添议的信度;据条理而议,侧重的是结构性、系统性,提高议的精度;据情理而议把握的是情感性、情境性,增加议的温度。议题式教学只有将学理、道理、条理、情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议之有“度”,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理直气壮”。
参考文献:
[1]茅于轼.道德经济制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6-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