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宇虹
2019年12月10日,34岁的桑娜·马林当选芬兰总理,不但成为了芬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政府首脑,也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女性总理。同时,在新的马林政府内阁中,19位部长有12位都是女性。
奇怪的是,这件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关注的事,唯独在芬兰人看来不值得如此大惊小怪。“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年龄或者性别有什么问题。”当选后的马林也如此说道。
据BBC引用媒体报道,马林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她15岁就开始在面包房打工,高中时还通过送杂志来赚零花钱。
更特别的是,这是一个“彩虹家庭”,马林是和母亲及她的同性伴侣共同生活在一间出租屋里的。马林曾坦言小时候常常觉得自己是个“隐形人”,因为她不能公开谈论自己的家庭。
34岁芬兰女总理马林渊(右二)冤率内阁成员亮相袁女性占了一大半
但马林也表示:“虽然是两个妈妈,但她们给我的爱一点都没少,直到我12岁时,两个母亲都会每天异口同声告诉我:‘你是最棒的,你也是我和另一名母亲这辈子拥有的最好的‘礼物,所以,你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支持你。”她得以抱着健康的心理长大,后来还成了家中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在没有申请助学贷款的情况下,她靠着自己做各种兼职赚到的钱和国家的部分补助,念完了大学。
在22岁这样一个年轻人常常感到迷茫的年纪,马林已经发现了自己对于政治的兴趣,并开始初步踏入政坛,参加了坦佩雷市议会的竞选——尽管当时没有当选,但仅仅5年后,27岁的马林便当选了坦佩雷市议会主席。平凡却坚韧的成长经历,让她和大量的普通选民产生共鸣,30岁时就成了芬兰国民议会议员和社会民主党副主席,到34岁成为国家总理,这似乎令人难以想象,却又理所当然。
在上任前,她几乎时时刻刻都备战在“一线”,不仅关注各种社会问题,还想出各种优秀的对策,通过渐进式的计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年轻人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虽然在仕途上“马不停蹄”“一路高歌”,马林却和我们所能看到和想象到的绝大多数女政客不太一样,她不但十分注重自己的家庭生活,还从不避讳展现这样的女性形象。
目前,马林有一个1岁多的女儿。就在一年前,在丈夫作为专业奶爸的配合下,她不仅度过了一个幸福的产假,并在产假结束后顺利回到职场。像所有同龄女性一样,她还喜欢在自己的Instagram上晒自拍、晒老公、晒宝宝。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一名政治学教授认为马林被任命为总理,在芬兰具有象征意义,“我们都相信她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进步”。
而在马林即将领导的这个五党联合的政治联盟中,5个政党党首均为女性,其中4人都不到35岁。当竞选结果出来后,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就发布推特称:“虽然我的党派没有执政,但我为我国执政联盟中的5位党首而欢欣鼓舞。这说明了芬兰是一个现代而进步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中,女性占大多数;而总有一天,在政府中性别将不再是问题!为先锋们点赞!”
在马林之前,芬兰已经出现过两任女总理,也诞生过女总统。2000年,塔莉亚·哈洛宁成为芬兰第一位女总统,到2006年还得以继续连任。2007年,马蒂·范哈宁的第二任内阁使得芬兰内阁中的女性人数首次超过男性(12比8),创造了历史。而除了个人的努力和政绩,这些成就也离不开在芬兰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无数人为了女性权益所做的努力。
早在1906年,《议会法》建立了芬兰的一院制议会,男女均享有选举权和参选权,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妇女拥有不受限制的選举权和议会代表权的国家;1987年,芬兰开始实施《男女平等法》,明文规定了“政府委员会、顾问理事会、市政机构和其他相关团体,女性比例不得少于40%,并鼓励超过这一比例”。
因此有人说,芬兰是世界上贯彻男女政治生活平等最彻底的国家之一。实际上,芬兰的各类制度及法律不仅在保护女性的参政议政权,更是渗透到了两性平等的方方面面。
在就业方面,芬兰提倡两性机会平等,同工同酬。据芬兰国家统计局2017年度的调查表明,15岁至64岁的芬兰女性和男性就业率分别为68.5%和70.7%,失业率分别为8.4%和8.9%。当年度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中,女性占比达57.4%。可见芬兰女性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与男性相当,甚至有领先男性的地方。
而在今天,40%的“最低比例制”之所以能够全面贯彻,则是北欧“大福利社会”的结果。比如在芬兰,不仅女性有育儿假,男性也同样享有育儿假。国家提倡男女双方轮流休假照顾孩子,以避免女性因生育而与社会脱节。
她们既不必害怕生儿育女会削弱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还可以将绝大多数照顾孩子的烦琐事务交给社会福利体系,自己则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所以,纵观芬兰等北欧国家的女性政治家,家庭、婚育状况正常者颇多,就像会在ins上晒宝宝的马林一样,而刻意强调“女强人”形象的反倒不多。
当有记者问马林:“您从政只是因为兴趣吗?”马林回答道:“除了兴趣,还有成长经历。”她一生都受益于国家的福利,“生活在这个国家,我是幸运的,所以我不想仅仅成为享受的那个人,我也想为别人做点什么,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我从国家福利中得到的,其他人也能同样享有。”
(摘自《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