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洋
高血压在临床中属于慢性疾病,好发生于老年人,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重,该病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且患者越来越年轻化,成为了威胁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该病患者会表现为血压持续上升且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的症状,其引发的并发症较多,如不及时治疗,患者生命健康存在威胁。药物疗法为该病主要治疗方法且患者可能要持续服药,因此,选择药效良好的药物尤为重要[2]。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本研究以10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意在寻找效果较好的一种,现报道如下:
1.1 一 般 资 料 选 取2016 年9 月-2018 年3 月在本医院治疗的102 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的对象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高血压且对本次的研究知晓并自愿参与到研究中,排除对所用药物过敏者、心肺器官存在严重疾病者、处于妊娠期的患者、精神存在异常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1 例,男31 例,女20 例,年 龄38~74 岁,平 均 年 龄(56.57±5.58)岁,病程2~8 年,平均病程(5.24±1.02)年。观察组51 例,男35 例,女16 例,年 龄37~73 岁,平 均年龄(54.98±4.57)岁,病程2~8.6 年,平均病程(5.19±1.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予苯磺酸氨氯患者治疗,服用方法:清晨口服,初始计量为每次5 mg,每天一次,根据患者治疗效果选择是否加量至每次10 mg。②观察组患者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服用方法:清晨口服,初始计量为每次2.5 mg,每天一次,根据患者效果选择是否加量到每次5 mg。1 个月后对比两组效果。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根据有关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患者血压测定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10 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20 mmHg,并恢复到正常水平判定为显效。患者测定的舒张压下降幅度在10 mmHg以下或收缩压下降幅度在10~19 mmHg,并恢复到正常判定为有效。患者舒张压没有显著变化或收缩压下降幅度小于10 mmHg判定为无效。显效患者的百分率与有效患者的百分率总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均用SPSS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SBP与DBP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观察组51 治疗后114.87±5.01 80.12±3.97 24.31 0.00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高血压属于心血管常见疾病,是以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主的慢性疾病,其发病因素较多,遗传、环境或饮食均可引发该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多不会引起患者注意,但随病情发展,会对器官及身体机能造成影响,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控制血压为治疗该病的关键,常用方法为药物治疗,其中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为临床医师选用较多的药物[3],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氢砒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钙离子通道,舒缓患者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能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痉挛,为保护患者血管的良药[4]。以上两种药物作用相同,但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只含有左旋体,效果更为明显[5]。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收治疗,其缩压及舒张压的降低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均有一定的效果,但后者的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更低,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并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