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鸽 王建
摘要: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充分依靠“科研育人”抓手,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导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与实践;材料科學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277-02
专业学位,一般指有专门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自教育部决定2009年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以来,全国各地高校不仅开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同时不断加大对该类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探索。随后教育部又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相继出台了《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渐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确立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鲜明主线,致力于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与创新研究生培养新机制,提高专业学位招生占比,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从而实现服务地方与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本文以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例,积极探讨适应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依据,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后备军培养亟待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多个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足以体现国家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然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依然不够成熟,高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供需脱钩,学校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导师工程知识缺乏,工程技能欠缺;培养思路经验化,专业型人才培养学术化等。
1.课程设置学术化,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旧参照原有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积累仍然以传授理论为主,课程教学结束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居多,学生仍然多以实验室实验数据为参考标准完成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实践实习学习时间较少,导致研究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整体目的性和完成度不敏感,对于实际工程实践背景课题接触少且认识不深刻,自主设计完成可行性研究计划的能力较差。
2.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职业性特征不明显。实践教学的缺乏造成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毕业工作后不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导致课程教学始终保持在书本理论中,指导实践效果不明显,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提升,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差别不大,在就业时仍然无法直接适应职业特征。
3.评价体系相似,学术型与专业型考核方式区分不明显。高校对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仍然多以论文和专利成果为主,对科技应用研究参与度和产出考量相对较少,加之高校本身的科学理论基础性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特点,造成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工程实践中的实际生产过程了解甚少。当前的成果评价体系更适用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核,建立科学可行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二、校内科研平台与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新模式探索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深度参与科研活动的显著特点。因此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科研育人便成为一种更有效的育人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在了解基础研究理论与基本实践环节后,积极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将对其在培养工程素质、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作为天津市地方高校首批一流建设学科,以建设国际一流学科为目标,面向天津市及周边地区新材料、新能源和电子信息领域的关键材料和技术,以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可转化应用成果为导向,聚焦关键战略材料的前沿技术,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有效服务于天津市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产业,推动天津市及周边地方经济的发展。学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校内首次大胆尝试,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领衔的科学研究机构,对内全面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在校外凭借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等校外科研院所等产学研合作基地长期的科研合作经验与成果共享,成功获批天津市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等合作平台,对外重点提高研究生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引领创新的能力。
1.“科研育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培养始终。科研工作已经成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格局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研究生深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方案设计、实验观察、实际操作深刻领悟理论内涵,从而全面了解科学研究全过程,培养专业素质。科学研究是严谨、认真且持续性的工作,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端正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作风。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科技伦理的规范导向,要求研究生导师充分认识科研育人的重要性,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参与到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全面引导研究生培养积极向上、德智兼修的科学、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做到科研与育人相结合、相统一、相促进。
近年来,我校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立的多个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科学研究平台,不忘科研本心,助力人才培养,凭借强大的科研团队和师资力量,全力加强研究生培养力度,显著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秀研究生毕业生不仅送往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学位,更多地向全国各地输送知识水平扎实、技术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2.建设“双师型”导师队伍,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就目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来看,校内指导教师侧重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多倾向于在实验室中通过指导研究生获取实验数据等方式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而在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更加偏重于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指导研究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研究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在实际生产实践中。两类导师的合作指导,有助于研究生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中寻求到成就感,提前适应实际生产的工作模式,从而成长为企事业单位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等多个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坚持以实践基地合作科研项目引领为导向,积极推进行业与企业专家进学校和专业导师进企业“双进融合”,探索双师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聘请了多位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指导培养的研究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与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掌握,再到企业中完成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深入到生产一线的进程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不足,继而反馈到理论研究中,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理论指导实践的充分认识。
3.建立合作科研平台,打造协同创新育人基地。研究生校内实验室主要培养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通过校内导师的现场指导,直观了解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注重培养的是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而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力保障,近年来得到了大多数高校的认可,校外创新实践基地教学是对校内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做好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能够将教学内容扩大化、可视化、应用化,巩固研究生对于理论知识的领悟与理解,显著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和在实践中处理实时状况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多个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保持长期合作,通过联合申报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署名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联合培养的数十名优秀研究生协助相关校外实践基地所在的企事业单位获得大量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的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作为合作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培养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从科技研发、到系统集成器件的小试、中试以及产品质量评價及投放的风险预估等过程,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为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环境。
三、未来发展方向
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与合理可行的评价机制对于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至关重要,如在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中,校方与校外实践基地方共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的设置、实验实践方案的计划以及质量评价体系的开展等,通过阶段性自我评估和中期考核等自查环节反馈并调整方案体系;又如要求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或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为前提,在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中具体引导研究生主动了解实践生产目的、过程及意义;再如为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校外导师或实践基地方可在研究生毕业成果提交前对研究生在岗实践阶段的生产了解程度、实践参与程度、实践创新能力评估以及未来工作的岗位适配度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而不局限于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发表,打破“四唯”,注重实践,从而促进培养反馈机制的形成,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健全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际科研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着力培养既有“卓越精神”、又有“工匠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对于理工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来说,教学质量不仅仅体现在校内教学和导师指教,更多的应向问题驱动、目标导向转变,在提供学生丰富实践机会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源于实践,实践反哺创新,未来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将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与更多方向适配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研育人”为抓手,通过合作交流、双导师制、课题牵引等方式,努力实现本科—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一体化,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本科—研究生接续培养,通过科研合作平台辅助指导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专业型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开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征程——访十九大代表、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占元[J].中国研究生,2018,(2):4-6.
[2]吴宏春.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研究生,2018,(1):16-19.
[3]王利国,杜欣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金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农产品加工,2018,(2):79-82.
[4]杜占元.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动内涵发展再上新水平—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8年度省级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教指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moe.gov.cn/s78/A22/moe_847/201804/t20180417_333427.html,2018-0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教研[2013]1号.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for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SONG Ge, WANG Jian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Aim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in the cultivation process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in TJUT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base outsid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students, proposesthe gripper of fully relying on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s well astak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basesas the orientation, to promote the experts in the industry or enterprise cominginto schools and the professional tutorsgoingto the enterprisesfor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explore anew mod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cooperationbetween the two supervisors, improve the guarantee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then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abilit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ly analyzingand solving problems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students, andfocus on cultivating high-level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outstanding spirit" and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收稿日期:2019-10-25
基金項目: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背景下专业型硕士的创新培养模式探索”(YBXM1805)
作者简介:宋鸽(1985-),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中级,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研究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