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传统文化,提升思维品质

2020-05-14 15:17昊琳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

昊琳

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和指导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南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既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又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有效培养,打下良好的文化底蕴。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感悟其内涵与核心,从中吸收丰富的精神养分,从而不断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利用识字教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色彩

众所周知,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汉字,学生能够从中领略到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风采与魅力,并且能够不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重点阐述其在读音、构造等方面的知识,解读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美感,这样就是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的具体层面。例如,当学生在学习“瓜”字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尝过哪些种类的瓜,然后教师再在课件上展示冬瓜、南瓜、西瓜等图片,并指着图片中的树藤向学生解释,由于瓜一般都结在藤上,所以“瓜”为象形字,左边和上边部分表示藤,中间部分表示瓜,右边一捺表示叶。再例如,学习“聪”这个字时,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识记:“聪”字左部为“耳”,右部的上半部分为两只“眼睛”,中间是“口”,下半部分为“心”,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耳眼口心协调运用的好的人,便是聪明的人。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汉字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课堂融入文化,课外有效延伸传统文化

课堂是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要广泛延伸至课外空间,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拓宽自己的学习天地,增长更多的见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妨多开展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发动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掘传统文化元素,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强化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遥相呼应。例如,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理解人们纪念这些传统节日的意义所在。再例如,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教师除了要做好基本的课堂教学工作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孔子更多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内容,然后在下一次的读书交流会上进行分享和交流,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又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利用古詩教学,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古诗文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这既是对学生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最佳范例。因此,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教师务必要对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详细而深入的讲解,促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这样也能够促使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长歌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中,领悟出珍惜光阴、勤奋刻苦的道理;在学习文天祥的名篇《过零丁洋》时,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表白,感受到他那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在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学生深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触动,感受到了母爱那灿烂的光辉,并且自发地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关爱父母;在学习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报效祖国、忧国忧民的浓烈情感。由此不难看出,古诗文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渗透,从中细细品读。

联系生活教学,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而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开展《了解十二生肖》这个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进一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了解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在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后,我们应当深入的反思:①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们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有关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后是否收集到相关的资料。同时,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是怎样评价学生的获得成果。这样,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就会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真正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开展多样活动,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语文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是要力求开辟新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立体,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话剧表演、知识讲座、小组游戏、多人竞赛等形式中选择合适的手段,这样既能够有效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教师不妨以传统节日为纽带,将传统文化的教学联系到一起,每逢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这些节日的起源与传说,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中感受到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对未来的想象和对幸福的向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找一找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古诗词、传说故事等,并且拿到课堂上与大家交流讨论,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精神领域得到良好的熏陶,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有效建设。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设法与其他元素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回归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能够产生相得益彰的结果,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进行悉心的阐释与引导,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从而有效提升人文素养。一

(江苏省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语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少年力斗传统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