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洁
摘 要: 本文以河海大学为例,分析了目前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阐述了构建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高校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模式的相关策略。高校就业部门要明细工作规范、建立就业标准化体系;要建立精准的智慧就业平台,建立调研跟踪反馈机制,最终助力学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 精准就业 服务体系 毕业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9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教育部于2015年首次提出的“精准就业”理念,是国家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在大数据、信息化的背景下,探索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模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中尚存在的问题
1.就业服务工作缺乏内推力
首先,就业工作目标尚存在局限。现在,各个高校年终就业率高低仍是就业工作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由于就业率目标的局限性,导致各院系认为目标实现即考核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忽略学生的长远发展,即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其次,就业信息发布的局限性。目前,江苏省采用“91JOB智慧就业平台”发布就业信息,信息发布量大,但同时细分程度不够,求职高峰季节各个用人单位大量的招聘信息给毕业生带来困扰,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信息很难。最后,帮扶机制的局限性。各高校的帮扶对象主要针对未就业群体,以经济资助或推荐就业岗位为主,缺乏更深层次的职业发展指导。
2.就业指导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对毕业生进行精准的就业指导需要就业中心老师既具备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实现就业信息的准确化,提高就业信息的共享性。但是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均由辅导员或班导师担任,职业指导缺乏专业性,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用人单位信息库建设有待完善
江苏省采用的“91JOB智慧就业平台”构建较为强大的用人单位库。单位申请宣讲会后,学校负责审核,审核通过招聘信息即可被毕业生看见。这个数据库只存放用人单位介绍及短期的岗位需求,缺少针对性的分类,也鲜有定期更新机制,导致用人单位重复申请,学校重复审核,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困扰。
二、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经济环境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34万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数56.2万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江苏省预计毕业生总数59.1万人,毕业研究生、本科毕业生同比略有增加。以河海大学为例,2019届毕业生共计7940人,2020届毕业生共计7980人。目前学校校园招聘需求比较平稳,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特别是受经济结构调整、新技术快速发展及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影响,互联网、金融、贸易等毕业生青睐的热门行业需求出现下滑。从专业分析看,主要涉及电气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材料类、机械类及类似专业,涉及的这些专业,学校基本全部覆盖。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占总体毕业生人数30%,就业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影响。
2.大数据背景对高校就业服务工作提出迫切要求
“互联网+”信息时代,科技的融入为高校构建精准就业体系奠定基础。大数据时代,如何在众多繁杂的数据中提升就业数据的信息价值,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就业工作的时代要求与挑战。将大数据运用在就业工作中,可以有效推动就业工作,提升就业服务的精准化。大数据的应用在高校就业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精准的就业信息推送、动态就业信息更新、个性毕业生需求定制等,高校可以避免标准化、单一化的原有就业服务系统,开展个性化定制,有效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满意度。
3.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就业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河海大学作为一所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不断引导毕业生更加积极、更加充分地就业,自觉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但就学校毕业生而言,大多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仍然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由于基层单位待遇低、条件差、发展有限,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到基层尤其到偏远乡村和施工现场等一线就业单位的意愿总体不强。以学校2019届毕业生为例,本科毕业生和毕業研究生的就业区域相对集中,本科生毕业后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就业,总占比87.1%,其中在华东地区就业占70.11%,华北地区占8.25%,华南地区占8.71%,西南地区占4.84%,华中地区占4.54%,西北地区占2.79%,东北地区就业仅占0.76%。毕业研究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地区,总占比95.70%。其中,东部地区占78.82%,华中地区占8.09%,华北地区占4.77%,华南地区占3.99%,西南地区占2.77%,西北地区占0.89%,东北地区仅占0.67%。学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超过毕业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三,达75.76%。毕业生到大城市就业的意愿愈发强烈。
三、构建精准就业服务模式的策略
1.建立就业标准化体系
规范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程序,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梳理并简化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就业指导与培训、毕业生就业手续办理等各项流程,形成内容齐全、体系完备的就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毕业生就业指南发放、就业宣传栏、就业网、微信公众号推送、广场咨询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让院系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及毕业生知晓并用好政策及流程,早规划早打算,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错误,形成就业服务推介宣传常态化,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及学生的满意度。推进网上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上报实现网络实时报送核对,方便院系随时查看本院学生的就业状况及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让学生在就业办理过程中最多跑一次。
2.建立精准智慧就业平台
开发建立“河海大学智慧就业平台”,通过招聘服务、就业管理、生涯陪伴、调研分析等功能,构建学生从大一入学到毕业的职业全过程,实时推动就业服务“互联网+”角色转换。就业中心多渠道收集招聘资源,掌握精准就业信息;要建设好一支就业新媒体团队,及时做好学校就业信息整理分析及专题推送,保证每一位毕业生信息不遗漏。各二级学院应建立符合院系工作方法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学院就业信息院的作用,利用当下新媒体工具,消除信息孤岛,积极参与就业信息宣传和信息库建设,精准匹配毕业生求职意向和用人单位需求。
此外,还要全力推动“互联网+就业”的智慧就业平台建设,实现就业网、就业微信公众号、就业APP、就业实地招聘市场的四维实时联动,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充分利用最新方式和方法开展精准对接、匹配输送和跟踪服务。搭建跨区域、行业、类别招聘服务信息平台,开拓在线招聘平台,充分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
3.建立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强化调查跟踪反馈。协同学工部、研工部、教务部、校友办公室等部门,将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跟踪调查与招生工作、社会实践工作、辅导员学习工作等相结合,努力实现学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全体参与的常态化。各二级学院应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定期走访用人单位,深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情况,与我校毕业生培养、学生发展情况,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并反馈至学校就业部门。此外,每年年底就业中心应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利用调查分析,做好学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写与发布,不断提高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为后端支撑,开展学校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多部门参与、各学院覆盖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走访。全面了解单位的用人需求、培养机制和毕业生的发展现状,并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提升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如支持中国交建集团、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化战略实施,开展大学生企业定制化培养,在港航等专业与企业联合举办“岗前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加强巴西葡萄牙语、文化礼仪等培训。推动形成全程化的人才培养供需精准对接的就业服务引导体系。
4.助力学生实现就业成功
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就业质量提升工程”,组织开展各类专项培训,面向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开展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重点行业单位和水利类单位招考培训,开展综合能力素质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校应不断引导支持学生报考各省市选调生,推荐优秀学生到大型国企、央企就业。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就业心理困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要建台账、发补贴,院领导要亲自过问,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实施“一生一策”专项帮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学校应持续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不断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确保毕业生离校不离心。
学校应以生涯教育课程、分类指导和针对性培训为主的生涯规划发展教育作为前端支撑,融入优质就业基地和校企俱乐部建设,并充分发挥两个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校牵头、院系指导、学生为主、企业共建等方式,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前移学生就业引导与职业发展培训,开展各类职业发展活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有效的供需平臺。举办大学生提供生涯规划、职业技能提升、简历制作、面试辅导、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讲座和咨询指导培训,对大一新生、高年级学生、毕业生等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地区和重大工程就业,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就业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献身国防。针对不同就业目标群体,举办重点行业、事业单位、公务员、选调生等考试应试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提高毕业生就业层次,助力优秀学生实现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张洋,孙艳燕.论新常态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机制的构建——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新西部,2017(3).
[2]许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行业特色高校引领和鼓励毕业生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河海大学为例”一般课题,项目编号:JCKT-B-201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