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以来江南家族教育中家训的作用

2020-05-14 15:17汪仕惠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训江南

汪仕惠

摘    要: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地区崇文特征逐渐明显。特别是明清以来,各大家族都重视家庭教育的发展与传承。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主要载体,对家族的风气、文化和脉络至关重要。本文以典型的江南文化家族无锡堠山钱氏为例,论述钱氏家训对其家学、家风和家脉的作用,并辅以江南其他大家族的家训为证,阐释家训对于江南家族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江南    家训    堠山派    钱氏家族

关于江南,笔者采用罗时进先生的定义:“吴文化地区,以明清时期苏、松、太、常、嘉湖五府一州为主,也包括杭、镇两州的部分地區。”[1](7)江南因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等优渥的地理条件,成为培养慧颖人才和滋养艺术的圣地。自魏晋南北朝永嘉南渡,江南诗性文化兴起,再到唐宋以来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家族制度逐渐发展。到明清时,各大家族蓬勃兴盛,注重家族教育。至近代,江南崇尚文教,重视教育的特点十分突出。

欲寻其人,必源其根。众多人才与精英出于江南,他们的根在江南,也在江南的家族教育之中。了解一个人必从其生长的地理环境和家族环境进行剖析,家训在江南家族教育中具有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家族教育的主要承载体,也是一个家族的文化、气质、风气和脉络的重要表现。正因为它的启发、教化、凝聚和劝诫等作用,才使得一个家族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也使得家族中的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不同的江南家族家训既有各自家族的个性,又有江南文化的共性,通过地域、空间、时间的融合交织,反哺于江南文明,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无锡地处太湖之滨,长三角腹地,历来都是江南富庶地区,也是人才辈出之境,如无锡钱氏家族,无论古今,都是江南望族,英才荟萃,阵容庞大,蔚为壮观。当然需要指出,无锡钱氏分堠山、湖头两大谱系,本文论述的钱氏家族指堠山一派,家族人才辈出,“尤其是他们中杰出的父子档、叔侄档、夫妻档堪为人才学史上的奇观”[2](46-48),他们的家族文化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秘诀正是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历史悠久,关于钱氏家训的由来,《南阳钱氏宗谱》记载:“宋端拱元年(998)三月,钱弘俶在邓州钱王府,根据《武肃王起居注》,编辑《钱氏家训》,颁发诸子孙。”[3](160)民国前期,钱文选先生受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舍弃封建糟粕,再次编定新的钱氏家训。笔者采用的就是钱文选先生在1925年采辑的《钱氏家乘》中的钱氏家训,即现在通行的版本,由钱文选根据《武肃王八训》和《武肃王遗训》的精神内涵,收集参考历代优良家训,取其精华,修订汇编而成,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

本文以无锡堠山钱氏的家族教育为例,阐释钱氏家训对于钱氏家学、家风、家脉的作用与影响,并且联系其他江南家族的家训说明家训对江南文化做出的贡献。

一、家训对家学的启发作用

家学,即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的学问,包含学术、文学、艺术等与文化修养相关联的内容。由于家训的启发与劝诫作用,家族子孙受到全面的家学教育,更是由于这种教育的普遍性,江南家族成员总体上呈现出文化修养较高的特点。“家学重在立业,包括经史为主导的学术、诗文为主体的文学和书画为代表的艺术等”[4](47-48)。家族文化底蕴不同,往往形成了以经、史、诗、艺文等不同类别的家族文化,各有所长。总的来说,江南家族的家训多强调读书育人的重要性,对于家学有良好的启发作用。

无锡堠山钱氏家族就是非常典型的文化家族。钱氏家训有云:“子孙虽愚,读书须读。”[5](142)又云:“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5](142)又云:“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5](142)这些家训意在鼓励家族成员熟读经史,古为今用,笔耕不辍,涵养道德,并且从堠山钱氏家族教育和家族成员文化的相互浸润中也能体现钱氏家训的启发作用。钱基博曾说钱家人一贯注重好学求知。“因为我祖上累代教书,所以家庭环境,适合于‘求知;而且,‘求知的欲望很热烈”[6](65)。在无锡堠山钱氏家族中,钱熙元教授过弟弟福熉、福烔,也教授过侄子基博、基厚;其父钱维桢在江阴、无锡都办过私塾,钱熙元也是一代私塾名师;到下一代的钱基成开馆授学,他又是弟弟钱基博、钱基厚和侄子钱钟书、钱钟韩的业师。丰厚的家学渊源和众多的名师是钱氏堠山家族教育兴盛的主要原因,同时家族成员对地方教育十分关注,使得当地人才层出不穷。可以说,这样一种既关注自身家族教育发展又关心当地教育兴办的特点,正是江南地区文化家族的显著特征。

无锡堠山钱氏家族教育内容广博而有深度,教学方式灵活,家族成员有良好的意识自觉性。比如在大哥钱基成的教导下,钱基博、钱基厚两兄弟读完了《论语》《孟子》《毛诗》《礼记》等书,又涉猎了诸多子部、史部的著作。钱氏家族教育注重启发,钱熙元鼓励侄子们独立思考,发表评述。兄弟二人虽年幼,却“好臧否古今人物,握管作二三百字论文矣”[7](220),应了“能文章”的钱氏家训。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对《申报》等刊物所呈现的时务的关注及理化知识的掌握。家族成员对学习非常具有自觉性,钱钟书小时候就一知半解地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小说,并且引以为趣,对书十分痴迷,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勤奋治学。

在江南家族教育中,家训对家学的启发作用并非孤证,无锡《薛氏家训》提到:“庄语云:天下事利害常相半,唯读书则有利而无害。不问贵贱、老幼、贫富,读一卷便有一卷之用,读一日便有一日之益。”[8](7)这体现了薛氏家族对于读书的重视。又如《毗陵盛氏族谱》卷一“祖训”写道:“丕振家声,首先读书。”[9](688)常州盛氏重视祖训中提及的教育的作用,保持家族书香传统。家训对家族成员读书的启发作用在江南家族中普遍存在,很多家族教育子弟读书,不单是为考取功名、取得名誉和提升家族地位,更多的是为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尚读书的家训内核,成为众多江南家族兴盛繁荣的重要原因。

二、家训对家风的教化作用

家族的品德、门风都是家风的体现,家风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先祖的嘉言懿行和品德修养都是后代学习的榜样与典范,并规范和修正着后代的行为举止。家风体现了家族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整体气质,家训对于家风的教化作用有利于激发家族的意识自觉,形成家族成员的人格根基,成为家族的精神原动力。

钱氏的家风涵养了家族成员的品格精神,表明在充实知识后应该修身养德。钱氏家训里有很多关于个人修养的论述。“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5](142),这句话教导家族成员应崇德守道、心术端正;“持躬不可不谨严”“存心不可不宽厚”[5](142),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5](142),大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内涵,能改便能得到天地的宽恕。诸如此类注重家族成员个人修养的家训有很多,钱氏家族成员也秉承家训,不断践行。比如钱钟书为人清廉自守,一心治学,淡泊名利,谦虚严谨。“杨先生告诉我们,钱老对这些传记很不感兴趣,尤其反感有人追根溯源续家谱的门阀做法。钱老说我不过就是一个清贫教师家的孩子”[10](16)。

在独善其身后,便要兼济天下。其次就谈到钱氏的社会责任感,关于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钱氏家训有云:“救灾周急,排难解纷。”[5](142)其又云:“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5](142)其又云:“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5](142)钱家人谨循祖辈教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多人不仅是学术大家,还跨越到了商业、政界,热心于公益。如钱福烔慷慨志节,关注公益事业,每当乡镇遇到荒乱,必会不遗余力赈灾。钱基厚“宽筹经费”,提倡私人办学,树立良好风尚,使无锡私校多于公校,促进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国三十六年,钱基博、钱基厚参与发起重修东林书院的倡议,为地方文化事业出了一份力。对家族亲友的慷慨资助、对乡镇建设的无私奉献、对地方文化发展的极大支持,都透露了钱氏家族的责任意识。

最后,钱氏的家国情怀非常强烈。钱氏家训有云:“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5](143)其又云:“爱民如子,去蠹如仇。”[5](143)其又云:“严以驭役,宽以恤民。”[5](143)这些家训都体现了钱氏家族博大的胸怀和平天下的理想,它们转化为钱氏内在文化基因,代代相传。钱基博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用教学表达对国家诚挚的爱。1938年钱基博至湖南安化镇蓝田县,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国文系主任,于战乱中拾《孙子兵法》旧业,做出我国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论断,鼓舞了我国士气,为全国抗日战争做出贡献。他晚年仍心系祖国,作为政协委员,及时发表言论、谏言提出关于党和国家建设大计的崇论宏议,为国出力。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十分爱国,赴英、法留学后回国,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之后他长期待在中国从事文学和学术的研究,为祖国文化服务。他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沟通,晚期对外访问交流,使中国更了解世界,也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中国。这些都是钱氏人家国情怀的体现。

江南家族中,由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的家训要求并不少见。荣氏家族历来有贾而兼儒的家族风气,“士农工商,职业虽不同,皆有本职”[11](561),并不在乎所谓职业的高低贵贱,更重要的是做好本职,勤于所业。近代的荣德生还提出“教重于赡”的理念,荣氏家族通过兴办重点学校,资助子弟读书,达到养家赡族、兴乡富国的目的。这样不仅将自身发展成实业巨族,更为社会、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近代以来,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江南家族家训融合了近代思想,逐渐演变为被家族成员公认的内容。家训对于家风的教化作用不断地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三、家训对家脉的传承作用

家脉是家族内构的系统及延展形成的婚姻体脉,它体现了一种组织样式和家族间的紧密互动。可以说,它是由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共同构成的家族人脉网络。自古以来,以血缘为核心的家族就十分注重伦理关系与长幼秩序的训诫,而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是过去社会的普遍认识。明清以来,江南家族在结亲时更多地转向对双方家族文化修养的关注,讲求联姻对象的家教、道德、礼仪和学养等品质。如吴中叶氏《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有“无家教之族切不可与婚姻”的条例,突出了文化修养在家族联姻中的重要性。同样,这些要求体现在江南各大家族的家训中,不仅是对于家庭成员凝聚力与传承性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家族人才与传承家庭教育的规范。

关于家庭,钱氏家训有云:“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5](142)其又云:“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5](142)其又云:“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5](142)其还云:“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5](142)这些家训具有教化意义,核心就是要打造和谐互助、勤俭忠厚的家庭,婚姻上最好能选贤娶淑。无锡堠山钱氏钱钟书和无锡杨氏杨绛的结合就是很好的例证,无锡堠山钱氏历来是文化型家族,无锡杨氏拥有深厚的渊源、悠久的历史、书香的传统与显赫的官宦地位,杨绛家走的也是读书办学道路,两家的文化底蕴和整体气质都非常贴近。关于家庭,杨绛《我们仨》写道:“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12](64)书中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家庭的和睦温馨,也凸显了江南文化家族勤俭持家、忠厚传家的家训传承。

无锡薛氏为诗礼之族,薛福成的曾祖母许氏就“自幼吟诗,名句属机杼”,有一定的学识。她在选媳的时候,不追求门第富贵。她认为为了培养家族的读书种子与家族人才,娶妻当娶贤良的淑女。常州汤修业将女儿汤瑶卿嫁给了张琦,正是因为看中了张琦的博学多才,并没有过度在意张氏的家庭条件。果不其然,之后张氏的一子四女都很有成就。这种人才联姻的“优化组合”或许还残存着保守的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方式能够保证优秀后代的培育及优良家脉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自明清以来,这样的姻娅关系还促进了江南女子教育的兴盛。

四、结语

家训对江南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各家族的家学、家风和家脉深受家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家训所起的启发、教化与凝聚等作用,能够在明清以来的江南家族教育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无锡堠山钱氏家族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家训有利于家族教育的发展与家族气脉的传承,在特定的江南区域,各大家族家训有许多相似处,也有各家族的独特性,这样的文化内涵整合到一起,助推了江南的家族、社会、教育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时进.地域·家族·文学:清代江南诗文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马建光.钱氏家族英才辈出的文化密码[J].领导科学,2016(28).

[3]钱明绪,主编.南阳钱氏宗谱.南阳钱氏宗谱编纂委员会[M].2012.

[4]曾礼军.江南望族家训:家族教化与地域涵化[J].党政干部参考,2012(2).

[5]钱文选辑.钱氏家乘[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

[6]钱基博.自我检讨书(1952)[J].天涯,2003(1).

[7]博宏星,主编.谱牒汇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8]薛福辰.无锡文库:第3辑[M]//薛氏族谱采遗    礼社薛氏宗谱    繁体竖排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9]冯尔康,主编.清代宗族史料选辑:上[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4.

[10]冯芝祥.钱钟书研究集刊:第2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1]荣德生.荣德生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2]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讀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南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以无锡钱基博钱钟书家族为例”(项目编号:201910295092)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训江南
最美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家训伴我成长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