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清宇
摘 要: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决定着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多样性文化的产生,自有其内部与外部要素,主观与客观条件。多样性文化的构成,有许多特性因素。这些要素、条件、特性,推动着文化不断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直接关联着多样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与教师教育包括学校教育息息相通。因此,必须处理好多样性文化与教师教育之间的关系,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教育。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教师教育;要素;条件;特性
一、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文化,一些辞书对它的解释是: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教育、科学、政治、法律、文学、艺术、道德、制度、宗教、习俗等;有时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或具备的知识水平。外国学者试图缩小文化所涉及的范围,便利用“文明”的定义,或认为两者几乎等同,或觉得文化主要包括文明,还指出文明就是文化的潜化或深化。无论从泛指还是特指的概念出发,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解释,文化都为人类所共同创造和拥有,几乎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体。试想,文化包含的物质财富有多少种类?包含的精神财富有多少种类?包含的文明成果有多少种类?谁能计算出来?与它如此丰富的内容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其多样性自然也是无法用数字形容的。在传统观念当中,文化的内涵又如何?南齐诗人王融《从武帝琅邪城讲武应诏诗》说:“早逢文化洽,复属武功宣。”其中,“文化”与“武功”对举,说明前者是全部文治教化的结晶。这种解释,兼容文化的泛指与特指。如此广揽并包式的“结晶”,同样决定其表现形式的无比多样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加快,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多元文化时代,也如期来临。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代向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关,教师教育自然需要充实、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全国的教师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有扎实学识、通用知识、宽阔视野;有一潭水的知识量等。所谓“扎实学识”,点中有面,要求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其他科学知识即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通用知识”,由点到面,强调融会贯通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宽阔视野”,依旧是“面”的问题,是宽打知识基础的结果,应该是知识量的增长、学识质的飞跃、知识结构的深化,这一切都离不开掌握多样性文化知识;所谓“有一潭水”,综合涉及知识的深度、广度问题,仍然离不开吮吸多样性文化养料。由此说来,了解熟悉多样性文化,是教师具备扎实学识的良好基础,是掌握通用知识的必由之路,是拓宽视野的重要环节,是“有一潭水”的源头活水,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
二、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与教师教育
多样性文化的产生,是它的外部与内部诸多要素,还有一些主观与客观条件,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碰撞的结果。这些要素和条件,推动着文化不断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直接关联着多样性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也与教师教育息息相通。
首先说到社会要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必然牵连着一代文化的兴衰,决定着一代文化的发展趋向。比如我国古代的每次改朝换代,都形成不同时期的文化,其中,有周秦文化,两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明清文化等。这些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均为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他们共同构成文化的多样性。时至今日,不仅是从事理科教学的教师,就是从事文科教学的部分教师,对祖国各个时期的文化并不十分熟悉,学生询问这方面的知识,则“茫如坠烟雾”。加大对教师这方面知识的普及,是教师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熟悉历史、熟悉各个时期的文化,是文化传播者——教师必备的素质。
其次说到一些政治要素。国家推行的大政方针、措施、制度等,对某种文化的传播或禁止、发展或停滞,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策略,给予儒家文化以毁灭性的打击。再如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使儒家文化得到空前的复兴和畸形的繁荣,甚至后来的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趋向,都与之相关联。教师教育应该包括研究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状况,尤其包括研究现今阶段国家的政治形势,使教师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教师丢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优良传统,对国内外局势,漠不关心;对国家的政策、方针,或置若罔闻,或琢磨不透,领悟不深;面对由政治因素导致的多样性文化,不愿意接受。久而久之,政治意志消磨殆尽,很难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有鉴于此,教师教育应该对症下药,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说到组织基础要素。组织基础就是文化大军的形成,文化创造队伍的壮大。说到底,这种基础就是群众基础。人类世界是群众创造的;人类文化也要靠群众创造。奠定群众创造文化的基础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科学教育的空前普及,民主自由氛围的营造,创新为用等社会风气的形成,大众创业热情的极大提高等。有关方面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人类最近50年,将远超过去数千年的文化创新总量。当然,其文化的多样性,也是过去数千年所无法比拟的。这无不证明:现代社会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面对文化创新大潮,每位社会成员都应争当弄潮儿。然而,在文化创新大潮面前,一些教师徘徊观望,没有参加到文化创造大军的行列里,对文化创新成果,不是积极研究、推广,而是任其束之高阁。教师教育,必须纠正教师这种袖手旁观的行为。试想,一批又一批文化创新成果一旦被社会不断推广应用,便迅速形成一道道新的文化景观,大大增添原有文化的多样性。传播、推广这些创新文化,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之一。毫无疑问,教师率先接受创新文化,是由其职业所决定的。教师教育机构,既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又要成为研究、推广创新文化成果的基地,成为培养文化创新队伍的摇篮。
顺便说到经济要素。经济的繁荣,往往带来文化的繁荣及其多样性的发展。如我国汉朝、唐朝的国力极度强盛,经济高度繁荣,带来两个王朝文化事业相对发达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包括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等创造出巨大财富,释放出巨大能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硕果累累。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社会,不断诞生的信息文化成果,更带来文化的空前多样性。教师教育应该及时关注文化创新成果,包括把信息文化成果作为关注的焦点,时刻注意扭转教师跟不上信息时代步伐的被动局面。此外,某一文化领域并非由于经济发达的有利因素,而是由于经济停滞的不利因素,刺激了它的发展。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造成社会大动荡、经济大倒退的恶果。然而,正是这两次变乱,刺激了唐宋爱国主义诗词创作的繁荣,并使之达到高峰,出现两道前所未有的文化壮丽景观,从而推动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为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爱国诗词创作等文化现象,还要研究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要素。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教育应该把某些文化现象与其产生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学习研究的一个方面。
随后说说文化的自身要素。人类文化自有其内部的发展规律,其多样性的发展也自有规律可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文化,凭空臆造不行,揠苗助长也不行,强加上的一切人为因素都不行。不管什么时代,也不管什么国度,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文化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其发展规律,就谈不上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必须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教师教育也必须把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作为一个研究重点。教师教育要使所有教师明白:只知道不认识掌握教育规律,不能教育好学生,不掌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能教育好学生。
接着说到文化积累的要素。一方面,文化遗产的积累自然构成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的积累,也是一种财富。我们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就能在创造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征程上,少走弯路,多出成果。我们继承文化遗产,吸取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是为现实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教师教育应该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要求教师继承文化遗产,吸取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从反面说来,不熟悉祖国文化遗产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不了解人类创造文化经验、教训的教师,同样是不合格的教师。那么,如何变不合格为合格的教师呢?教师教育应该加上普及文化遗产的内容,应该加上介绍人类创造文化的经验、教训的内容。
现在说到文化创新条件。文化多样性的根本活力在于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又取决于人们推陈出新、勇于探索的气魄与勇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14到16世纪,在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浪潮,就不是仅仅以全盘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的,其真正目的,恰恰是借复兴之名,求创新之实。经过这一浪潮的洗礼,不但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天文学、机械学、建筑学、物理学、解剖学与生理学等科学领域,都取得了创新成果。这些领域都涌现了文化巨匠,被称为产生巨人的时代。在这些巨人身上,最值得我们赞许的正是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赞许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具备这种创新意识与能力。作为教师,更应该具备这种意识与能力。毫无疑问,传播文化往往是一种再创造,经过这种再创造,自然蕴含着文化创新,增添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如今许多教师养成一种惯性,只当传声筒、教书匠,缺乏文化创新意識与能力。长此以往,对祖国的教育事业是相当有害的。刚刚说过,教师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接受创新文化教育。现在看来,教师教育还应纳入培养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内容。
多样性文化的产生,还在于文化内部的竞争。正是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一些文化保留下来,一些文化被淘汰;一些旧的文化消亡,一些新的文化产生。一些文化表现出具有长久的竞争力、生命力,一些文化只是具备短暂的生命力和微弱的竞争力。也是在这种竞争的过程中,文化不但保持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而且保持了多样性。一句话,文化的内部竞争,带来它的变革,带来它的多样性。“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作为教师,不只是多样性文化的观赏者、继承者、传播者,还是它的鉴别者,能够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广大教师如何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借助于教师教育,接受文化变革教育,文化常新教育。同时接受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三、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与教师教育
构成多样性文化的特性因素很多,如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群体性、习俗性、宗教性、传统性等。
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历史上形成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中原文化等都带有浓重的地方色彩,它们汇聚成祖国文化的多样性。仅以先秦时期我国华北文化分支齐鲁文化为例:齐鲁东濒大海、北临黄河、西环平原、中傍泰山的地域环境,哺育了阶段性的璀璨多彩的文化,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儒家文化,孙武、吴起、孙膑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兵家文化,管仲、墨子等代表人物创造的法家、墨家文化,晏婴、左丘明等代表人物创造的传记、史学文化,甘德、邹衍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天文学、阴阳学文化,鲁班、扁鹊等代表人物创造的工匠、医学文化等。这一类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起到奠基的作用,应该纳入到教师教育的教材当中。
文化的国别性,自然而然地决定着文化的多样性。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大体上就会形成多少国的文化。这些人类文化以多种形式存在,就是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教师教育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这种多样性文化,达到一切为我所用的目的。
文化的民族性,包含在多民族的文化当中。多民族的文化,其显著特征就是多样性。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由汉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多样性文化。毫无疑问,我们的教师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这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教育。
文化的群体性,顾名思义,是由一个个群体创造的文化。仅就一个群体的全体成员来说,各自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千差万别,所共同创造的文化必然具备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保证了人们的创造力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这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此同时,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矛盾关系。
由文化的习俗性,构成的多样性文化,涉及到各个民族,牵扯到社会各个领域,还关联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各民族不论在衣食住行还是在丧葬嫁娶等方面,也不论在社交礼仪还是在竞技信仰等方面,都形成了习俗文化。这些民族习俗文化,是我们认识各民族、各社会阶层、各种生活的一把钥匙,值得作为教师教育的一方面重要内容。
文化的宗教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标签。如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宗教节日,在每年的这个节日里,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的男女老幼,都要举行庆祝活动。这种普天同庆、万众欢腾的节日氛围,至少暂时冲淡了人们的忧愁烦恼,解除了人们的身心疲惫。仅此一点来看,这类宗教节日文化,就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教师教育,没有理由缺少宗教节日等文化教育。
文化的传统性,包含在传统文化当中。传统文化的积累,直接带来文化的多样性。此外,人们往往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融合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创造全新的文化。这种全新文化,自然进一步扩大了文化多样性的体系。我们相信,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育的份额当中,永远也不会缩小的。
我们反复强调指出,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也好,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也罢,无不客观上规定着我们必须把多样性文化纳入到教学实践、策略、方法、内容当中,纳入到教师教育当中。
四、多样性文化与学校、教师教育
教师传播多样性文化,其主要场所是学校。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教育的重点,就是传播多样性文化。在学校这个特定场所里,文化的多样性又显示出哪些特点?又打上哪些学校教育的特殊烙印?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还分为隐形文化、显性文化。反映在学校教育上,则表现为隐形教育、显性教育,或者隐性课程、显性课程。这里仅以由隐性文化导致的隐性教育为例:何谓隐性教育?《老子·二章》说得最精确,就是“行不言之教。”对此,《论语·颜渊》则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据此说来,教师传播隐性文化,开展隐性教育,就是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具体说来,让学生由衷地感到教师时时处处值得学习,言行举止值得效仿,并把这种学习与效仿化作自发、自觉、自愿、主动的行为。此外,依据孔子“风行草偃”之喻,《说苑·君道》指出:“夫上之化下,犹风靡草,东风则草靡而西,西风则草靡而东。”即只要上级为下级带好头,领导为群众带好头,教师为学生带好头,就能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不言而喻,为人师者,自己首先接受教育,然后教育学生;未正人,先正已;时刻记住这样的道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完全可以说,推行隐性教育,还有显性教育等,是教师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多样性文化传播活动的重要步骤。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还分为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反映在学校教育上,一变而为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所谓稳定性文化,大多是人类世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一代又一代人的真知灼见,包括许多客观真理。尤其是基础教育,正是以传播相对稳定性文化为主流的。然而,进入21世纪,知识处于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频率一再加快,于是,变动性文化的份额一再加大,在总量上大有超越稳定性文化的趋势。高等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尤其以传播由创新文化演变的变动性文化为主流。概括说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兼顾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或相对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的传播工作。教师教育需要全方位涉猎由传统文化、创新文化演变而成的相对稳定性文化、变动性文化,然后,由教师向学生传播这两种文化。其间,教师再融入自己的真知灼见,帮助学生消化这两种文化,培养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文化的多样性,又与文化的同一性相辅相成。学校教育自然包括多样性与同一性文化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一方面,需要关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引导他们区别不同文化的差异;然后,开展多样性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开展同一性教学,让学生比较牢靠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同时,又为多样性文化教学打好基础。多样性文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来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同一性文化教学的目的也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多元文化社会里一显身手。多样性与同一性文化教学,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就决定着教师的教育,内容也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教师教育在前,学生教育在后;只有搞好教师教育,才能搞好学生教育;传播多样性文化者,先接受多样性文化教育。这样,才符合辩证法,符合多样性文化传播规律,符合教师教育发展规律。
五、吸收国外学者建议,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教育
我們依次论述了教师教育必须把多样性文化列为必修课、多样性文化产生的要素与教师教育、多样性文化构成的特性与教师教育、多样性文化与学校及教师教育等问题。其目的在于:为处理好多样性文化与教师教育之间的关系,为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教育献计献策。不过,搞好教师多样性文化工作,其路径有多条,比如半个世纪之前,西方国家的许多学者,就指点出一些路径,他们提出如下一些很好的建议:
有关方面要注重选拔熟悉多样性文化者当教育领导干部;教师教育机构,能够灵活运用多样性文化的材料;教师需要努力掌握多样性文化;为需要掌握多样性文化的教师提供培训条件;相关领导部门确保多样性文化教育目标的达成;经常调整、充实教师教育培训计划;有关方面及时公布多样性文化更新动态;设立多样性文化与教师教育研究机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候光.世界民俗文化系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