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明
近期,研读了樊登老师所著的《读懂孩子的心》,感悟颇多。我不禁感慨:以前,我们没有真正去研究过家庭教育,但是当我们学习了家庭教育后,孩子却已经长大了。回想过去,我们的父母没有文化,他们既不知孩子成长的规律,也不知孩子潜在的优势,更不懂如何对付叛逆期的孩子或者让孩子远离焦虑,但是我们从小一路过来,艰苦但快乐着。
我曾努力思考过,父母不会学习,但是他们培养我们考上了大学,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陪在我们身边。记得小时候,大家都很穷。晚上,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饭菜,谈着有趣的事情;晚饭后,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煤油灯下,认真做回家作业,妈妈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做着针线活,父亲也在做着一些家务活。这样的陪伴,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没有刻意的专注,没有附加的条件,自然而然的暖心话,风雨同舟,砥砺共济。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烦恼。电脑、网络、手机、游戏以及生活快节奏和高消费的意识时刻影响着孩子,“成绩不稳定或思想不求上进”时刻鞭策着孩子,兴趣班和培训机构时刻诱惑着每一个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时刻警示着家长。这样的结果,家长感到着急、烦恼,没有安全感;孩子感到无聊、无奈,没有成就感。
樊登老师建议我们找到自己的节奏。我们没有必要逼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们也不要着急地安排孩子进行提前学科辅导班,我们更没必要担心孩子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当我们慢慢地找到了节奏感,发现我们就算比别人慢一点儿,我们也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了自信,我们在思考,我们在探索,我们在尝试,我们在体验成功的快乐。
《童年的秘密》作者蒙台梭利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个 3岁小女孩玩一个圆柱体。她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她重复练习高达 42遍。当她重复练习了 42遍后,停下来,她仿佛从梦中醒来并愉快地微笑着。她的眼睛炯炯有神,并环顾四周。家长没有中途制止,也没有焦急提醒帮教,只是在旁边静静地陪着,看着。
我的儿子 4岁前一直和外婆外公生活在一起。每次外出,儿子总要问外婆或外公墙上的广告,商店门上面的字,玩具和食品上面的说明。大人没有刻意去教他识字,但是他在不经意间认识了许多字。更重要的是,他喜欢看大吊车工作。他能待在那里,好长时间,一动不动,在观察,在思考,在研究,在欣赏。他外婆或外公也不急于离开,一直陪在他身边,一同分享孩子的兴趣和快乐。
儿子上幼儿班时,回到了我们身边。他没有参加那些跆拳道、武术、绘画、电子琴或其他兴趣班,也没有花时间做大量练习。他喜欢看书,也喜欢搭建航模、建模和拼图,更喜欢自己画一些船舰、飞机和军事类的图片。每次他要投入大量时间,搭建模型,拆开模型,再重新搭建,画好了军事图形,又擦干净,重新绘制心目中理想的军事用图。每次,看到他那股专注劲头,我都不舍得打扰他。每次,他发现我在关注时,他总会自豪地会心笑一下,随后又沉浸在自己的乐园。现在,他已经大学毕业了,在香港读研究生,所学专业都是机械与制造。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曾静心陪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把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你慢慢来。 ”
樊登老师认为,一个人学习的主动性一旦被激发出来,没有人教他,他也能学得很快。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学会陪伴,还要学会唤醒孩子的兴趣和激情。我们不需要讲大道理,我们也不可能有渊博的知识,来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但是我们在静静的陪伴期间,三言两语的激励就足够了,因为孩子认为在这个时候探索東西的愿望最重要,让他保持着这种喜欢探索的感觉比纠正他写字、要求他做练习、指责他打游戏更为暖心。
(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