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说”还是“命运说”?

2020-05-14 15:17蔡金成
文教资料 2020年7期
关键词:项链

蔡金成

摘    要: 传统观点认为:《项链》的主题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笔者以小说文本为依据,采用假设论证,结合人情事理层层剖视,论证小说的主题是“人对命运的抗争与毁灭”。在此基础上,阐述探究小说主题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项链》    “命运说”    “批判说”

一、关于“批判说”

关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主题历来备受争议,莫衷一是。更有甚者,从这篇小说分析出十一个主题[1]。那么到底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传统的也是最为人们接受的观点是“作品批评了追求虚荣的心理,抨击了上流社会的奢靡之风”[2]。如杨周翰等人编写的《欧洲文学史》认为:“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3]朱维之的《外国文学简编》认为:“对小资产阶级道德堕落的批判和对中小资产阶级卑下的精神世界的嘲讽。”[4]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不一而足。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无非有二:一是小说的前四段有大量描写马蒂尔德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幻想,由此得出结论:马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二是马蒂尔德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而借了好友的钻石项链,丢了之后为了面子而没有告诉好友,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得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与讽刺”,也就是所谓的“批判说”。

二、“命运说”及其论证过程

对于上述的分析和结论,笔者认为是有失公允的。首先,从前四段的描写得出马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点操之过急。判断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不仅要看他的心理,更要看他的行为。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马蒂尔德是一个美丽的女人,在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中,她完全有资格或者说应该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过理想中优越的生活。“她没有陪嫁,没有可能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让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于是只好听任家人把她嫁给公共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5]。如果她家境稍好些,她的人生命运将会和当时社会其他女子一样“正常”。正如莫泊桑在文中所说:“其实女人原本没有阶层和种类;她们的美貌、她们的风韵、她们的魅力,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们唯一的分野,在于天生的机智、本能的优雅和头脑的灵活;有了这些品质,平民家的姑娘也能与最显耀的贵妇媲美。”在当时的社会,她的确是有委屈的,她经常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完全是个人的婚姻观念,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喜欢上了穷小子就褒扬她品性美好,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向往嫁给有钱有势的人而嘲讽她。这是个人的选择问题,无关乎品性。嫁给小公务员以后的马蒂尔德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只不过是经常顾影自怜,暗自神伤。由此得出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似乎有些言之过重。退一步说,就算她爱慕虚荣,也并不是她性格的全部,从后文可以看出她身上还具有很多闪光点。比如丢了项链后的马蒂尔德毅然决定举债偿还好友的项链,而未有其他侥幸或者逃避的想法。债台高筑后的马蒂尔德立刻放下身段,跳入贫困的沼泽之中,用自己的日夜辛劳积沙成塔。

罗瓦赛尔太太可算体验到了缺吃少穿的人那种可怕的生活。好在她已经断然而且勇敢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必须偿还;她一定要偿还。他们辞退了女佣,搬了家,租了一间楼顶的陋室。

她可算体验到了笨重的家务劳动和厨房里的讨厌活儿。锅碗瓢盆都得她自己洗刷,油腻的陶器和铁锅底磨坏了她玫瑰色的手指甲。脏衣服、衬衫、抹布也都得自己洗,然后晾在绳子上。她每天早晨把垃圾搬到街上,再把水提到楼上,上一层楼都要停下来喘一口气。她穿着和普通平民一样的衣裳,挎着篮子上水果店、杂货店、肉店,没完没了地还价,一个苏一个苏地捍卫她可怜的钱袋,免不了经常挨骂。[5]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试问:如果马蒂尔德真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她会这么做吗?她会在短时间内有如此巨大的改变的吗?不会的,一定不会的。

再者,读者常常将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归结为:爱慕虚荣的她为了参加教育部长的晚会而向好友借了一条项链,丢了之后为了面子而不敢告诉好友,为此闹了误会,付出了十年的代价。再次印证:还是她爱慕虚荣的心理在作祟。下面,笔者就分析这个事件,看一看她的悲剧是不是由她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我们不妨做个填空:假如?摇         ?摇,马蒂尔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在横线处可以有以下几种答案:①假如不借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②假如及时告知好友自己丢了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两个情节。先看第一种可能:假如不去借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马蒂尔德之所以借项链,是因为她要去参加教育部长的晚会,这个请帖是她丈夫努力争取来的,不是她费尽心思弄来的,不在她的意料之内。此外,这个晚会的规格很高,出席高规格的晚会,把自己打扮漂亮一点,既是对场合、对主人的尊重,又是自尊自爱,维护丈夫形象的需要。更何况她还是个美丽的女人,难得有这样展示自己美丽一面的机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马蒂尔德决定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一些符合人之常情。因为家境的限制,自己爱美的欲望难以得到很好的满足。恰好,她有个有钱的朋友,而且关系很好,她有很多漂亮的首饰。在丈夫的提议下,她去向朋友借项链用一下,这也是很正常的行为。试问:生活中,谁没有向别人借过东西呢?她借的东西不过昂贵了一些罢了。谁都不是预言家,我们不能因为项链最终丢了,就完全否定她当初借项链的这个行为。丢项链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是出乎意料的结果。想象一下,如果项链没丢,那么她借项链的这个行为只不过是生活中极为细小的一個事件,而这个事件带给马蒂尔德的影响将会是长久的。因此,马蒂尔德当初借项链的行为并没有什么过错,它就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不能过度地指责,或者根本无须指责。

再分析第二个假设:假如及时告知好友自己丢了项链,马蒂尔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没错,如果及时告知,就不会有误会,当然也就不会付出十年的辛劳。但是同样地,我们这是知道结果后才做出的评价。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支配我们行为的是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和目的。在马蒂尔德丢了项链以后,他们夫妇二人一心认为丢的项链是真的,判断的原因有二:一是好友很有钱,她的首饰应该是真的。二是我们看当初给她项链的经过和场面:

弗莱斯蒂埃太太立刻走到一个带穿衣镜的衣橱前,取出一个大首饰盒,拿过来打开,对罗瓦赛尔太太说:“尽管挑吧!亲爱的。”

她首先看了几只手镯,又看了一串珍珠项链,然后是一个威尼斯制的镶嵌珠宝的金十字架,做工极其精致。她戴上这些首饰对着镜子左试右试,犹豫不定,舍不得摘下来还给主人。她还老问:“你再没有别的了?”

“有啊。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

她突然在一个黑缎子的盒子里发现一串非常华美的钻石项链,顿时喜欢得心怦怦跳。她拿项链时手也直打哆嗦。她把这串项链戴在脖子上,连衣裙的高领外面,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欣喜若狂。然后,她虽然没有把握,还是焦急不安地问:“你可以把这个借给我吗?只借这一件。”[5]

富有的好友从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里拿出一串非常华美的项链,并且没有告知她这个项链是假的。马蒂尔德不怀疑这个项链的真假,合情合理。

在明知自己所丢的项链是真的情况下,如果马蒂尔德还去告知好友,那么她做这件事情的动机是什么呢?好友又怎么想呢?弗莱斯蒂埃太太可能会认为:你是不是想侵吞我的项链,明明没丢,却说丢了?你是不是在博取我的同情,不想还项链了?此外,马蒂尔德之所以不告知好友,可能还会有这样的顾虑:告知了好友可能会受到好友的责骂,责骂之后还是要还项链,最终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同时,马蒂尔德这么做还是在维护一个普通人的尊严,虽然穷,但是不怕担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蒂尔德去借项链,丢了项链后没有及时告知朋友都没有什么过错。因此,她的悲剧命运并不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呢?或者说这篇小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

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最直接的原因是丢了项链,如果没有丢项链,她的生活将一切如常。丢项链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正如作者在小说中说道:

如果她没有丢失那副项链,今天会是怎样呢?谁知道?谁知道呢?生活就是这么奇怪!这么变化莫测!只需一点小事就断送你或者拯救你![5]

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部分是议论,与小说的其他语段的表述明显不同,议论往往是作者观点的体现,也就是文章的主题。在作者看来,马蒂尔德的悲剧就是生活中的一场意外遭遇。然而,可怜的马蒂尔德人生中的类似的遭遇并不止有这一次。小说开端部分作者写道:“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容貌姣好,风姿绰约,却偏被命运安排错了,出生在一个小职员家庭。”[5]这是命运对马蒂尔德的第一次捉弄。面对这样的现实,马蒂尔德并没有完全适应,她想展现自己的美丽,想改变自己的处境。因为要参加晚会,她向朋友借了一条项链,但是命运再次捉弄了她,让她意外丢失了那条在她看来无比昂贵的项链。面对不幸,她没有逃避,没有堕落,毅然选择用努力弥补错误,抗争命运。然而,命运对她的捉弄并没有结束:当她历经十年艰辛还清了所有债务后,突然得知自己借的那条项链原来是假的。到此为止,故事结束了。如果说这一切是她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她咎由自取的话,那么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应该有一种释然,甚至有一丝愉悦。然而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相反地我们会对马蒂尔德感到深切的同情,会有淡淡的哀痛。我们之所以同情和哀痛,是因为我们深深感到命运对马蒂尔德的不公及她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因此这篇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作者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境遇的深切同情。”[6]

三、分析小说主题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小说的主题并不是唯一的,伟大的作品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并不是不讲原则,随意生发的。我们在探究一篇小说的时候一定要有全局意识,即所归纳的主题要涵盖和贯穿整篇文章。不能以偏概全,过于关注细枝末节,否则主题就会显得过于细小和片面。正如有文章指出《項链》的主题是“赞扬诚信坚韧”“歌颂伟大爱情”等,这些都只关注了文章的部分,而非整体,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小说的主题。此外,在分析小说主题的时候,应该从文本出发,以文本为根本。不能人云亦云,牵强附会。如果关注到作者在小说中的观点,那么得出的主题就会更接近作者的初衷,就会更加精当。

参考文献:

[1]金传富.关于《项链》的十一个主题[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7(2).

[2]丁帆,杨九俊.短篇小说选读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杨周翰.欧洲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4]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

[5]莫泊桑.莫泊桑短篇小说选[M].张英伦,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6]王吉明.《项链》主题的再讨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5).

猜你喜欢
项链
丢失的项链
滋嘎嘎做项链
月光项链
项链的秘密
环京城的“月季项链”来自哪里?
爸爸的花项链
丢失的红宝石项链
项链和手链
找项链
水果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