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乘坐冲锋舟进行冰海巡游时回望南极游轮。
2游轮沿着本格尔水道驶向南大西洋。
南极之旅可以算是我历次旅行中最简单的一次了,简单到任何功课都不用做,任何路线都不用规划。自登上南极游轮的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等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了,不用订酒店、不用找饭馆、不用考虑交通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昂贵的船票基础之上,然而幸运的是,我抢到了超值的“最后一分钟”船票。
我们在“世界尽头”路牌集合之后,由船公司的大巴车拉到乌斯怀亚码头。登上“大西洋号”游轮之后,第一件事便是上交护照、领旅客信息卡和舱内房间钥匙。护照在下船前由船上的酒店统一保管,统一进行开船前阿根廷移民部门出境查验及中途登陆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移民部门的入境查验,下船前还要交由阿根廷移民部门进行入境查验。游客在船上的全程,以信息卡作为身份证明。每次登陆时,上下船都要刷卡,以便船方及时掌握游客的动向,避免登陆时有人漏乘。
领到钥匙后,便径直去了房间。我惊讶地发现,这个双人舷窗间只有我一名住客!房间位于通道的尽头,从编号可以看出,这是最后一间舷窗房。原来直到开船,“最后一分钟”船票也没有售完,还剩一张。原来我不仅买到“最后一分钟”船票,还是这艘游轮最后一位买到船票的旅客。接下来的23天,我将一个人独霸这个房间,而且并不需要我补齐单房差,这是多么幸运的事,老天爷多么眷顾我!
3第一晚绚烂的晚霞。
等游客们全部进入房间安顿好之后,广播通知所有人在会议厅集合,召开行前会议。船长、船上酒店经理、探险队长和探险队员们分别做了自我介绍,同时探险队员向大家说明了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救生艇的位置和救生衣的穿戴方法,和飞机起飞前的程序一样。这时我们才明白,游轮上的工作人员分为三部分:船长和船员们维持游轮的正常运行;酒店工作人员负责船上所有人的餐饮、娱乐及房间卫生;探险队员和我们关系最密切,整个旅途中每次登陆,都由探险队员们先驾驶冲锋舟勘测天气状况、制定登陆计划,并组织游客登陆游览或进行冲锋舟巡游。海上航行时,探险队员还要向游客开设和南极相关的各种科普知识讲座。探险队员既有会说中文的年轻人,也有退休后加入探险队的美国和英国知名大学的冰川学、地质学教授,可以说是高手云集。
前面反复提到了“登陆”这个词,这是南极之旅最重要的活动环节。任何南极游轮都不能直接停靠南极陆地,因为南极区域没有任何可供大型游轮停靠的码头。游轮只能停在离南极地区的陆地岸边1-3公里外的深水区,然后放下冲锋舟,由探险队员驾驶冲锋舟接送游客前往陆地上活动,这就是“登陆”。选择南极游轮时,实际登陆天数是重要的衡量因素。船公司和旅行社的广告上给出的船期天数并非实际登陆天数,需要进行推算。我们23天的船期,实际登陆的天数只有14天。此外,每天的登陆次数和时间也需要搞清楚。一般来说船越小,登陆次数越多,每次登陆停留时间也越长。
4探险队员在岸边协助乘坐冲锋舟的游客登陆。
5登陆时回望。
1西点岛上的跳岩企鹅。
晚餐开始前,房间里的警报响起。按照行前会议的提示,这是要进行逃生演练了。我们穿好救生衣,顺着舱内地面上的指示,有序来到甲板上,在工作人员引领下,抵达各艘救生艇前列队集合。这样的逃生演练只在开船前进行一次,但我却希望每天都练习一下,因为我一向在不熟悉的场所都有着较高的安全意识。
晚饭结束后,在甲板上散步了很久,才等到开船。“大西洋”号离开码头,沿着本格尔水道缓缓前行。乌斯怀亚的著名地标世界尽头的灯塔,虽然没有专程去游览,但站在甲板上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离开乌斯怀亚,便没有了手机信号,接下来20多天的船上生活,几乎是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游轮上倒是可以无线上网,房间里就有WiFi,只是要通过卫星信号才能连接“内地的世界”。卫星上网价格极其昂贵,200M流量的上网卡,船上售价高达100美金(有的船公司已下调价格)。
大西洋号渐行渐远,咄咄逼人的巨型游轮和安静祥和的乌斯怀亚小城逐渐消失在天际线里。夏季高纬度地区的白天非常长,夜里快10点时才出现的晚霞,将螺旋桨激起的波纹映得通红,进而逐渐变成紫色、浅蓝色,如此美好的海上日落已经让我惊艳,然而这仅仅是美好旅途的刚剛开始。
我一直開着手机GPS软件记录着轨迹,晚上躺在房间里才发现游轮开得太慢太慢了,时速才25公里上下,简直和自行车一个速度。第二天醒来时,GPS显示船才刚刚开出本格尔水道,离开合恩角没多远,进入南大西洋的主海域。这时候游轮的时速已经提升到30公里,径直朝向东北方向的马尔维纳斯群岛驶去。这里离马尔维纳斯群岛还有近500公里,游轮要开上将近一天一夜。
2西点岛上的黑眉信天翁。
3西点岛上的黑眉信天翁。
4西点岛登陆后回望游轮。
5斯坦利树立的撒切尔夫人半身铜像。
6英阿马岛海战纪念碑。
向着马尔维纳斯群岛(以下简称为“马岛”)航行的白天,我们在船上进行了南极登陆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保护南极地区生态环境不被侵染、生态平衡不被破坏,国际法规明文规定不得将外界任何动植物带入南极区域。因此抵达马岛之前,探险队员将每位游客的外衣都用吸尘器仔仔细细吸了一遍,以便清理上面的微生物或残留的植物种子。除此之外,我们每次登陆不能穿自己的鞋,均换上统一配发的防水靴。登陆完毕返回游轮之前,要脚踩防水靴踏入特制的药液中进行一次“消毒”,以便杀死登陆时残留在靴底上的植物种子或微生物,防止将它们带入南极另外的区域。
马岛又称福克兰群岛(欧美国家对马岛的称谓),距南美洲最南端约500公里,由东西两个主岛和20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唯一的城镇斯坦利(阿根廷港)位于东部主岛。马岛最早由英国航海家斯特朗于1690年发现,并以英国海军官员福克兰公爵的名字命名。后来法国航海家再次来到这里,将其命名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大西洋号在天亮之前便抵达马岛西部主岛附近海域抛锚。天亮之后,我们在群岛最西端的西点岛(West Point)进行了南极之旅的第一次登陆。西点岛主要是草原地貌,靠近海岸的部分栖息着大量的黑眉信天翁和跳岩企鹅,刚一登陆便听到了它们此起彼伏的叫声,然而从登陆点徒步到它们的栖息地,还要将近2公里。
黑眉信天翁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鸟了,这种鸟自带天然眼线效果,第一眼看上去就十分妩媚。黑眉信天翁也算得上是最顾家、最重感情的鸟类,虽然成百上千只同时栖息在海边的斜坡上,但它们都是成对在一起,各自有小家庭,秩序井然地哺育着圆筒状鸟巢里的幼雏。有的大鸟认认真真地用喙在小鸟的脖子里翻找虱子,小鸟萌萌地微微昂起头,十分配合。除此之外,还经常可以看到一对对信天翁夫妻站在巢穴边,互相碰着双喙。用长焦镜头也能捕捉到展翅飞翔的信天翁,它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宽度可达2.4米。
1斯坦利的教堂。
2斯坦利博物馆里关于马岛海战的展览。
没想到第一次登陆就看到了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企鹅,虽然是体型最小的跳岩企鹅。这种企鹅由于体型小巧玲珑,喜欢在岩石上跳来跳去而得名。跳岩企鹅确实和其他企鹅的外形有很大不同,尤其它们均头顶着金黄色呈散射状的羽毛,就像染着黄头发桀骜不驯的毛头小子一样。此时也正逢跳岩企鹅的育雏时节,很多成年企鹅胯下都隐藏着一身棕黑色绒毛的小企鹅。小企鹅大多瞪着乌溜溜的小眼睛仰望天空,或许是羡慕空中可以自由飞翔的黑眉信天翁,亦或许是盼望着自己快点儿长大。
3马岛总督府。
南极游轮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安排一次登陆。下午我们原计划在西岛的另一处地点登陆,由于风浪过大取消。
又是一夜的航行,我们来到了马岛东部,在首府斯坦利登陆,停留了大半个白天。其实,来南极并非只有海豹企鹅、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可看,这里也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斯坦利就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人文历史景点。我小时候就从撒切尔夫人的传记中了解到了著名的阿英“马岛海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世界上的各个争议领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马岛一直在我的旅行列表里,这次特意选择南极三岛的游轮,也是为了能来马岛看一看。
斯坦利最重要的景点便是关于马岛海战的博物馆和纪念碑。马岛在17世纪末分别被英国和法国航海家发现,英法两国人先后在岛上建立了居民点;后来西班牙人也于18世纪来到了这里,买下法国居民点的全部产权,并将西岛上少量的英国居民逐出,从而获得对马岛的控制权。1816年阿根廷脱离西班牙独立后,宣布继承西班牙对马岛的主权,但1833年该岛被英国重新占领并实际控制。多年来两国关于马岛问题的谈判一直反复进行。斯坦利的马岛战争纪念碑一侧,竖立着撒切尔夫人的半身铜像;战争纪念碑后方,高高飘扬着左上角是米字旗的马岛旗帜。
除了和战争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外,斯坦利干净得一尘不染,鲁冰花簇拥的粉色小教堂和海岸边百多年历史的白色民房,以及岛上居民说的字正腔圆的纯正“伦敦音”,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万多公里外的英国小镇。
斯坦利政府当局还管辖着位于南大洋的两块英国属地——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我们下午从斯坦利出发,离开马岛,向南乔治亚岛驶去。前方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什么都没有,我们要在茫茫海域航行两天时间,才能抵达南极之旅最美丽、生物最丰富的地点——南乔治亚岛。
4数十万只企鹅聚集的桑斯布里平原。
5毛皮海狮。
6嗷嗷待哺的企鹅幼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