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居住区绿地理水艺术的风格渊源

2020-05-14 13:33陈扬王崇骁
艺术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陈扬 王崇骁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古典园林造景中理水艺术的手法,总结出水在古典园林造景中既具有美学价值又具有文化意义;同时,以南京地区新建居住区绿地的水体处理为分析对象,横向对比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指出当代居住区绿地理水艺术需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借鉴成熟的古典园林体系的同时应注重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时代的园林理水体系。

关键词:理水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居住区绿地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8-0-04

0 引言

水是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动态因素。孔子云“智者乐水”,智者因水之灵动而乐,而园林也因水的存在变得活泼生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是园景的重点,是江湖河海的艺术形象的升华。从西周周文王“灵沼”开始,到汉代上林苑“一池三山”对理水艺术进一步发展,再到宋朝艮岳水体包罗万象的艺术升华,再至明末计成《园冶》对理水原理系统性的总结……历经几千年的园林理水艺术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对水的艺术处理已经成熟且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1 水在古典园林造景中的功能价值

1.1 文化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看作是高尚品格的象征,是文人雅士的向往与追求。文人亲近于水,常借水来抒发心中的情感,如:曹操在海边吟唱“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借海之壮阔抒写内心壮志;兰亭清溪旁王羲之一众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苏轼在江中慨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引发对万物永恒的思考。凡此种种,水的形象被文人雅士赋予了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中,造园人也习惯性利用人造的水体来再现自然山水,其中同样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山水比德”语境下,园林理水还有了更高层次的体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人之美德比兴于水。对水的独特审美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趣味,其源头可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中窥见一二:一勺则江湖万顷,水有源有尾,有收有放。从仿照自然到缩移模拟到一勺代水到意境的蕴含,表面上是淡化水之形的历程,本质上却是意境蕴含在水之形上的深化。可见,中国古典园林中水之形的演变历程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历程的缩影。

魏晋南北朝以后,筑山理水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的注重写实创作转变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在功利追求和伦理附会上的弊端,进而纯粹地寄情山水,自然审美观进入高级阶段。在宋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密不可分,园林理水也兼具诗情与画意。园林的水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如吟咏诗赋一般,抑扬顿挫。因此,理水注重空间划分和组合,像诗一样严谨和精练,以便游园时可以像朗读诗赋一般畅快淋漓,此谓之“诗情”。“画意”则表现在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风景园林,注重写意,“一勺则江湖万顷”,能够以简约的笔墨获得广博的艺术效果,这个层面上,古典园林可以说是“可观,可游,可居”的立体山水画。

1.2 空间作用

在古典园林的视线组织上,常常以较为平静而相对集中的水面来营造较广的空间,借此与园中其他较为狭窄的小景形成对比,给游人以宽广的视觉享受。[1]在古典园林的景物布置上,园林以水景为中心,在其周边布置建筑,围以置石并栽植花木,以此使整体形成向心的空间状态。这种以水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使整个空间更加集中与紧凑,同时,在古典园林的理景手法上,利用水面在园中营造的留白效果與建筑、山石、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实体空间构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实现了古典园林的“小中见大”或者“大中见小”的效果。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作为第二自然,不同于天然山水环境,而是“人化的、典型化的自然”的体现之一。

1.3 映射作用

水面形成的倒影也是园林理水常常利用的一点,古典园林造景可以借周围景观的倒影为整体增色。造园师利用倒影,将天空中的云霞与庭园中的山石树木融为一体,构成“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的美丽画卷。水面平静时,水天共色,倒影也显得格外真实,几簇云霞染上了池中的一抹绿,又增几分神秘;而或微风乍起,湖面波光粼粼,原本平静的水面荡漾开来,倒影也由原来的清晰转为虚幻,一虚一实,园景的竖向层次变得更为丰富,水体也显得更为深邃。

综上,理水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人与自然的理性适应,与自然环境始终保持着亲和关系。同样,在园林造景中,水不仅仅是美学价值的体现,还有着情感和文化的寄托以及空间营造的作用。在历史的积淀下,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其对园林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也值得我们思考。

2 当代居住区绿地的理水手法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物质文明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园林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随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柯布西耶的城市构想等理论的相继提出,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居住区绿地从原本无意识的照搬发展至逐渐成熟,公共绿地的造景效果也日渐完备。其中,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对水的处理也相对重视。本文以南京地区新建居住区为例,分析其园林造景中的理水手法与作用。

2.1 项目背景

2018年,历经多轮房价政策严格调控后,南京楼市迎来了寒冬,新房成交量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47%,原本较为成熟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面临着被重新洗牌的风险。当前环境下,唯有品质较高的居住区才能直面这一改变。因此,对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视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景观逐渐向精致化、人性化转变,其设计中的元素也更为丰富,呈现的景观层次也有较大的提升。笔者探访了位于江北新区和南部新城的几处楼盘,从这几处居住区绿地的水体营造来看,其主要处理手法在于展现水在不同状态下的特质,并为不同的景观效果服务。基于此,本文将探访的居住区绿地的水体营造大致分为对于动水和静水的处理,其中动水又可以划分为造势、造声和造型3种表现手法。

2.2 水之势

巨幅的跌水景观常常被用来营造出磅礴的气势,水体利用高差产生的势能变化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在大名城居住绿地中,基于其宽广的楼间距,整个居住区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广阔和大气。沿着居住区内宽阔的道路向中部行走,视线在不远处变得更为通达,隐约的水声也随之而来。循声走近跟前,才发现在树木掩盖之下有一巨大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上下落差约5米,是居住区绿地中较大的规模。墙体两面以大理石为壁,一面为黑色花岗岩,水流则在花岗岩一侧倾泻下来。瀑布从高处落下,跌入坑底的蓄水池中,磅礴的水声在广场内回环,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同时,又因下沉广场独特的空间布置,奔腾的水声仅在广场周围汇集,不会惊扰到周边的居民区。该居住区在空旷的场地中突然布置一个大型的下沉广场,既不会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视线通达,又展示了宏伟落差下水体的磅礴气势,是一个设计良好的水势营造案例。

2.3 水之声

与上文所述跌水带来的听觉震撼不同,居住区绿地理水对于声的营造更偏向于潺潺流水带来的听觉效果。以银城铂悦府居住区绿地为例,该居住绿地位于南部新城规划范围内,因此,秉承南部新城精致细巧的规划风格,铂悦府的景观造景更偏向细腻化,园内道路错落有致且各具特色,中心广场也依植物划分成各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沿着四时花镜向广场的一角走去,人群的喧闹渐渐散去,不远的幽静处有一块被日本珊瑚树环绕的墙体组成的围合空间。在这幽静的围合空间中心,是一组大理石桌椅,其四周的墙壁攀满爬山虎。墙面上布置了几组流水喷泉,潺潺的水声从四周缓缓流淌至耳畔,将居民与外围的喧闹完全隔离开来,感受到的是如夏夜梦境般的静谧。隐约中又有几丝花香从远处飘来,使人如痴如醉,忘却了生活中的忙碌与疲惫。铂悦府利用潺潺水声,将围合的空间与外界隔离开来,利用水声反衬出场地的静谧,展现了水声之美。

2.4 水之形

水的形状由其容器决定,水形之美离不开其岸畔或池壁的造型;同时,水流自高处向低处流又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空间的营造有着绝佳的作用。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曲水流觞是中国风景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和文人高雅的文化活动。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录晋代公共园林兰亭的曲水流觞之风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古代文人暮春时节于曲折蜿蜒的溪水边,饮酒流觞,吟诗抒情,行上巳节祓禊之习俗。在笔者探访的几处居住区绿地中,银城悦见山对流水的造型有着独到的设计。悦见山整体的规划恰如其名,是因山而建的一块居住区绿地,场地内地形起伏较大。设计师对原有地形进行保留,在居住区内部道路旁设立连绵的水流,徐徐从中心广场处汇入居住区出入口的小型汇水池。“延而为溪,聚而为池”,设计师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居住区内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2]

2.5 水之静

静水是理水艺术的另一表现形式,由于其平静的水面,该类水体有绝佳的倒影效果。在新城悦城府居住绿地的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在一低层建筑庭院中采用了大面积的静水。水体的中央是一株孤植的罗汉松,矗立于矩形水面的中心处,也是水体四周视线的汇集处。平静的水面给人以安静的氛围,让人沉心于水体,沉心于如镜面般的倒影之中。水中倒影将向心布置的建筑物与罗汉松形成了框景,拉近了建筑边际线与植物的距离,再次强调了以罗汉松为中心的构图布局。此外,水中的倒影与实体相映成趣,在纵向上拉开了整体景观的层次,丰富了园林造景构图的纵深感。

3 横向对比下理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基于上文分析,从水自身特性、空间营造、文化内涵出发,横向对比当代居住区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在水的自身特性方面,古代园林重视水的自然属性,在造园设计中对其声音、流动性、映射性等加以利用。楚灵王修建的章华台是见于史书记载在园林里开凿大型水体工程之首例,自此水在中国古典园林向自然式风景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自然界中水体的气势不能很好地加以展现,难以复制自然中跌宕的水体,因此古典园林中的造水普遍存在一个缺“势”的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中,设计师对水之势的设计不再受到限制,理水艺术也逐渐发展成巨型跌水等磅礴的形式,进一步完善了自然界水体的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在水体的空间营造方面,水绝不是可以割裂开来的单一要素。无论是天然山水园将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还是人工山水园改造加工山水整体或者局部,都注重“山镶水抱”格局的营造,即山水关系的空间营造。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水体与园林其他要素的配合,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关系或者以水来对园林进行平面空间的划分。同样,当代居住区绿地景观也常用水体与其他要素对比,但在水面的分割作用方面不似古典园林那般考究,仅仅表现为在水系较为复杂的地区以水作为区域之间分割的界限。

在文化内涵方面,古典园林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写意,看重寄情山水,山水作为园林的骨架,以水作为情感的一个抒发点,具有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四大特点,进而体现了自然美、建筑美、诗画美、意境美四大审美内容。[3]而当代居住区绿地设计有所欠缺,与中国古典园林水的形式服务于意境不同,当代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普遍把水的形式上升为主体地位,过多重视理水的美观和功能价值,而忽视了水的文化内涵以及审美趣味,丢失了景观中水体的韵味。

4 当代居住区绿地水体营造的策略

当代居住区绿地在水体营造方面应结合现阶段的审美特点,借鉴成熟的古典园林理水艺术体系。同时应注重发展与创新。具体来说,一方面,在居住区水体设计中可以参考古典园林中水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以水的某一特质为出发点深挖其文化和审美内涵进行设计,力求与中国人文化心理产生共鸣,避免设计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弊端;另一方面,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设计师应注重结合科技,进一步发掘出水体的生态价值,积极探索现代园林水景发展新模式,塑造一个具备科学管理、系统化的现代化水景,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回归亲和。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21.

[2] 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建筑學报,2004(9):62-63.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26.

作者简介:陈扬(2000—),男,江苏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王崇骁(1999—),男,江苏徐州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指导老师:钱可敦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
从古到今,浅谈风水理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漏窗的艺术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