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皓
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特有的居住方式,北京人世代生活在街巷和胡同交错的院落中。北京四合院享誉中外,来北京游览的中外宾客大都想亲眼一睹它的芳容,很多观者甚至有意要体验一下身居其中的美妙感受。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北京四合院很有特色,不但是北京的代表建筑,还是中国的代表建筑,四合院应该保留,而且要整片地保留……”在他的建筑杰作中,不乏巧妙融合了中国传统气质的建筑空间。建筑名家杨廷宝先生在参观金鱼胡同一座四合院时评价道:“你看那阳光,透过院子的树丛、花架,多么宁静,居家的气氛多浓! 还是个作画的好题材呢……”很多外国建筑师也对北京四合院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想从这种古朴优雅的东方民居中获取灵感,有的还设计出了仿四合院式的公寓住宅,增加了居民间的亲和力。
作为五朝帝都的北京,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培育华夏民居的瑰宝——北京四合院的沃土。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北京,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的营国理念规划了元大都,作为天朝子民居住环境的胡同和院落就伴随着这座都城的成长而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整齐有序的棋盘式街巷、院落星罗棋布的壮丽奇观。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从各地征调了大批能工巧匠营建了故宫、皇城、坛庙和市井民居,奠定了现今老北京城的规模和格局。明代汉文化在京城复兴,除宫阙坛庙外,传统四合式院落成为标准民居。清代帝王崇尚江南园林,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六下江南,纵览名园,将造园灵感和技艺移植到北方皇家园林中。精巧的造园工艺也深刻影响了京城民间住宅的建造,并汲取了江南园林中的诸多元素,使庭院敞亮、花木扶疏、静谧优雅。许多古建行家认为,京派风格的四合院最终成形于晚清,后经民国的延续,使传统四合式院落的建造水平走向成熟。京城内流传至今的众多私家宅院,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建造的。
四合院通俗地讲就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圍合成“口”字形的宅院,这种居住方式在我国由来已久,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而北京四合院可以说是华夏传统庭院式住宅历经了3000余年的演变,在五朝帝都北京发展到最终完美的形式。从建筑等级来看,除皇宫外,老北京的院落式住宅大体上可分成:王公府邸、大型宅院、标准四合院、一般宅院和不规则院落几个等级,这也充分体现了旧时代社会等级鲜明的特征。
老北京城是由无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院落构成的,人们习惯上将四合式院落统称为四合院。但这种称谓的确有些笼统,并没有区分各种院落之间的差异。老北京四合院不仅仅是四面都有房屋,而是四面的房屋以游廊相互连接,形成了一座闭合的院落,所以称其为“四合院”。
正宗的北京四合院有其独特的范式,从建造工艺、细节装饰等都洋溢着浓厚的京味儿风格,这样的宅院是京城四合式院落中的精品,才能称为京派四合院。
所谓“京派标准四合院”,是京城四合院住宅的一种典型范式,不同于其他较为粗陋的各式宅院,从建筑特点和格局来讲一般应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整个宅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中轴对称。由外向内(由南向北)依次为外院(前院)、正院(主院)和后院,构成三进式院落。正院宽广方正,外院和后院较窄,呈长方形。
2.宅院外侧临街为倒座房;正院内北房坐北朝南,称为正房(上房),一般为三开间,正房两侧各有耳房;院子两侧为东、西配房(厢房),一般也是三开间,两座厢房朝外一侧各连接着一间小屋,俗称“盝顶”或“灰棚”;后院末端是一排后罩房。
3.外院和正院之间建有一道屏蔽墙,将外院和内宅分隔开,墙正中设有垂花门(也叫内屏门),作为进入内宅的门庭。有的宅院为增加使用空间,以过厅(厅房)来代替垂花门和内屏墙。
4.房屋高低错落有致,主次鲜明。主院的正房和配房都带有檐廊,垂花门内两侧有抄手游廊,正房与厢房之间有窝角廊,所有廊子相互贯通。
5.宅院的大门为屋宇式门楼,设在宅院的东南角,顶部高于倒座房,与正房顶部平齐。大门内外侧建有影壁。
6.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用料考究,做工精良。墙体“磨砖对缝”,房屋、游廊、大门和二门底部铺有条石或石阶,院落方砖墁地,墙面有透风孔,墙角配有角柱石、压板石、挑檐石等。
7.房间内部装饰精致讲究,有天花吊顶,并以隔扇、落地罩、碧纱橱、博古架、多宝槅等分隔室内空间。
8.建筑配饰精美齐全,如:门墩、月亮门、木影壁、屏门、什锦窗、裙板、雀替、倒挂楣子、砖雕彩绘题刻等。必要时还有:上下马石、拴马桩、石敢当,等等。
灯草胡同37号院
雪后的南锣鼓巷地区
具有以上特征的宅院应该说是一座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这样的宅院在旧时京城(主要是内城)比较常见,建造讲究的宅院大体上都具有这样的范式。当然,一座完美的四合院还有很多细节,但每一座四合院无论在建筑尺度、格局,还是细节上多少都有些差别,不可能完全具有上述所有特征。每座四合院不论规模如何,都要有一条贯穿全院的中轴线,使正房、正厅、垂花门等处于这条中线上,其余房屋左右对称。
京派标准四合院并不追求房高院阔,而讲求格局规整、做工精巧、舒适宜居。这种三进式宅院以一个中心庭院为主,房屋围绕着院子修建,并以前后院落相辅配套,能充分满足一家人舒适的日常生活、祭祀礼俗和社交往来等需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家格局。没有后院的宅院称为“两进院”,仍具有内外宅的格局,这样的院落在京城也很普遍。宅院的建造标准取决于宅基地的大小以及主人的财力和喜好。
自元代始,老北京传统居住区(以“里坊”为单位街区)内的胡同大都是东西走向(主要在内城),胡同之间的间距一般是70余米,在前后两条胡同之间建造一座庭院舒展的三进式标准四合院是绰绰有余的。以正房为三开间的标准四合院为例,房屋的开间通常为一丈来计算(加上两边耳房各让出半间);正房与厢房有错开半间的距离,盝顶占一间。正院的面积约为:3.3米×4×3.3米×4.5≈200平方米。这样的宅院进深约50米,宽约20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约合一亩半。如果正房为5开间,整个宅院的占地还要相应增加。若建成一座四进式的宅院,增加一个主院落,使整个宅院刚好落在前后两条胡同之间,横向也要相应扩充一些,还可以增加辅助房屋或留出一条更道,整个宅院占地约为70米×30米=2100平方米,约合3亩。若要建造进深更广的宅院,如达官显贵的宅邸,在一般的胡同里是不大可能的,除非在胡同间距更广的地段才行,如:帽儿胡同、石大人胡同(现外交部街)、干面胡同等。清代显赫的王公府第占地至少10亩以上,大都建在较为开阔的地段,而不建在传统胡同居住区内。
旧时京城院落式住宅数量大、种类多,尤其在内外城之间差别较大。一座三进式标准四合院被视为相当体面的居所,一般为一个较大的家庭或家族所拥有。传统的家庭都遵从家族观念和宗法礼制,在院落的使用上讲求“长幼尊卑”和“内外有别”。一座正房为三开间的标准四合院共有大小房屋约25间,一般能够满足一个富裕家庭的居住要求。外院的倒座房(也称下房)一般作为杂用和男仆使用。倒座房紧挨大门的房间作为门房使用。倒座房最东头(挨着大门)的一间房,是教书先生给孩子们上课的场所。若有一般来宾造访,也只在倒座房内接待,男仆和外人一般是不允许通过垂花门进入内宅的。狭长的前院是服务家庭和与外界交往的空间,宽敞的主院才是家庭生活的中心。主院的正房台基较高,体量和开间最大,通风采光最好,冬暖夏凉更为舒适,应由长辈居住。正房内居中的房间为厅房(堂屋),用来摆放八仙桌、太师椅或供桌条案等,条案上摆放掸瓶及贵重物品,墙上悬挂先祖画像,张贴祖训或名贵字画,为会见亲朋好友的礼仪场所。厅房两侧的次间为主人的起居室,与耳房相通。老爷和大太太住东次间和东耳房,耳房通常属于太太的私房;若有二房太太,则可住西次间和西耳房。厢房为晚辈的居所,以东厢房为上,应由长子居住。东侧的盝顶通常用作厨房,西侧的盝顶可用作卫生间。后罩房一般是供女眷和女佣们居住,多余的房间可作书房和储藏室。
东四六条63号院
某宅的蛮子门
四合院的本质在于院落,精髓在于一个“合”字,建筑取“四”为四方,象征“地方”;取“合”为闭合,象征“天圆”之意,符合“天圆地方”的古老宇宙观。四合院的居住方式也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栖,以及家庭之间的和睦兴旺,益于修身齐家,诠释了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京派风格的标准四合院歷经数代能工巧匠的传承,到晚清走向成熟,建造工艺逐渐完善并趋于程式化,院落与房屋的比例完美,既通天接地又藏风聚气。敞亮的庭院,为居者提供了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保障了房屋通风采光的需求。生长在院子里的树木花草不仅是四季中天然的装饰,也拉近了人和自然的距离。京派四合院最典型的特征是将垂花门和游廊巧妙地引入宅院中,这种融合了园林风格的庭院式住宅,可以说是老北京人的理想居所,它的建筑格局充分适应了北方季风气候的特点,使居者在极端炎热和寒冷的天气中能安然度日。夏季,檐廊遮住了直晒的阳光;冬季,斜射的阳光可从檐下照射到屋内。每个季节都呈现出别样的景致和生活情趣。有句谚语讲:“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生动描绘了四合院里富足悠闲的生活图景。
官宅常见的抱鼓形门墩
书香门第宅院常见的方形门墩
京派四合院的大门严格遵循传统的“门第”之说,建造讲究,均为屋宇式的门楼。按常理,住宅的大门不能直对着正堂,而是设在宅院的东南角,这是八卦中的“巽”位,代表“风”,既是风水中的吉位,也是东南风风头最盛的地方,有利于通风换气。大门最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按等级可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如意门和蛮子门等。广亮大门源自“广粱大门”,门扇在中柱以下,房梁长、门洞深,等级为最高。金柱大门与广亮大门近似,只是门扇靠前在金柱之下,门洞较浅,因此叫“金柱大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配有四个门簪,不仅能固定门扇,还有装饰作用。如意门的门扇向门楼外侧推出,安在外檐柱的下方,几乎与四周的外包墙处在一个平面,尺度仅有一人高,只能配两个门簪,上方通常题写“如意”两字,人们就将这种门楼俗称为“如意门”。如意门的两块门扇上通常要镌刻一对竖排的楹联,俗称为“门心对”,字迹为漆底,字体讲究,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最为常见。蛮子门是晚清以后居京的南方商人宅院中广为采用的样式,整个门扇推至门道外侧,紧邻檐下,几乎没有进深。据说,以前的过路人因无法在这样的大门外驻足或避雨,嫌主人不厚道,就把这种大门蔑称为“蛮子门”。门墩是一对极具装饰感的石质构件,它的底部嵌在门槛和门框接合部,对门框和门扇起承托作用。门墩从外形上主要分为抱鼓形(圆形)和书箱形(方形)两类;另有柱形和狮子、麒麟等兽形门墩,但不多见。一般官员和商户宅邸使用抱鼓形门墩较多;书香门第使用书箱形门墩较为普遍。门墩大都制作讲究,带有精美的雕刻图案、造型和纹饰,代表着主人对吉祥兆瑞、洪福康宁等美好愿景的祈盼。
恭王府天香庭院的垂花门
天香庭院垂花门内景
垂花门是宅院中内宅的入口,也叫内屏门,是建在宅院中轴上的一座精美的门庭。它的顶部通常呈一殿一卷的勾连式(也有一殿式的),朝外一侧是硬山顶,内侧为卷棚顶。垂花门的外侧部分对着外院,几乎不占空间;内侧部分建在主院内,两边与游廊相连,是外院与内宅之间的屏障。进到外院的生人,即刻会注意到它精致突出的上檐和悬在两端造型秀美的柱头(多为莲花苞状)。从内院看,它又像一座庭阁,优雅地矗立在庭院中央,成为整个院子的视觉中心。垂花门的内侧迎面有一排四扇屏,平时封闭,使外院的人看不到内院。进出内院要经过游廊,绕行两侧的踏跺,只有遇到红白喜事或重要礼仪活动时,这四扇屏门才开启。老北京俗话“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指的就是垂花门。按旧习,女眷在送别亲友贵客时也是到此为止的。垂花门不单是一处摆设,以前给长辈过寿,往往要请来戏班子在院子里唱堂会,这时垂花门可作为临时戏台,让演员在垂花门内演唱,伴奏的坐在两旁的游廊里,主人们则坐在对面正房的檐下悠哉地听戏,演到尽兴时,家人会高喊一声:“本家老太有赏!”随即扔过一个红包作为奖赏,引起一片喝彩。游廊是京派四合院融合園林要素的一个特色,在垂花门内两侧带转角的部分又叫“抄手游廊”;连接正房和配房檐廊的部分叫“窝角廊”。游廊外侧向院子敞开呈半封闭状,下设坐凳栏杆,可供人休歇小坐,观赏院内景致。游廊内侧的墙面通常镶有什锦花窗。游廊与垂花门皆为绿色,同青砖灰瓦的房屋和朱红色檐廊的色调相映成趣。
某宅大门内的独立式影壁
影壁是与院落配套的标志性建筑,是一道造型感很强的装饰墙,分为大门内和大门外两类。大门外的影壁建在大门正对面,一般紧贴着对面宅院的后墙,以前也叫“照壁”。大门两侧向外呈“八”字形的影壁称作“八字影壁”,俗称为“撇子墙”。大门内的影壁正对着大门,背靠屏墙,进深较大的宅院可建独立式的影壁。影壁作为宅院的地标,有较强的视觉效果,能增加宅院的气势。民间有传说:鬼魂在夜里游荡,撞上影壁会见到自己的影子,就不敢往里闯了。因此影壁也被视为能驱魔逐鬼的镇宅之物。
南池子大街某宅金柱大门内景
山墙上的透风砖雕
京派四合院很讲究装饰,在青砖灰瓦的底色上加以装点,朴实中见精美,给宅院增色。砖雕在宅院建筑的外表随处可见,尤其在大门的外立面最为明显。京派四合院也讲究门面,门头、门额、戗檐等部位都是能让砖雕出彩的地方,精美且耐人寻味。等级较高的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主人大都为官员或显贵,一般不过分张扬,也由于门洞大墙面较小,没有繁复的雕饰。等级相对较低的如意门,房主多为殷实户或书香门第,较少受官阶等级的制约,雕饰较为花哨随意。如意门的门扇外围有较大的墙面,可以充分利用加以装点。如意门的门头有冰盘檐、栏板望柱等,雕饰也最为精彩,题材随主人的志趣有梅兰竹菊、松鹤延年、福禄寿喜、博古四宝等。影壁的雕饰感也很强烈,除了墙帽、墙边和四角外,主要装点的部位在影壁心,题材多为四季花草、福禄寿喜、岁寒三友(松竹梅)等,幅度大且精美夺目。也有很多的影壁心带有“吉祥”“平安”等题刻。房屋山墙上方的戗檐、博缝、盘头等部位总有醒目的雕饰,如鹤鹿同春、富贵荣华、子孙延绵、松鼠葡萄、万事如意等图案。檐廊两端的廊芯墙的上方也是重点装饰的部位,一般都有精致的砖框,框内多以吉祥图案、绘画或秀逸的汉字题刻最为常见。除此之外,槛墙、外墙面、房脊、檐头等处也不乏精彩的砖雕,如透气孔、跨草(又称盘砖)、花草盘、蝎子尾等,不仅实用还有吉祥的寓意。按习俗,有的宅院外墙边与巷口相邻处,会立有一块高三尺左右、雕琢精致的石碑(也有嵌入墙内的),上题“泰山石敢当”,以此来辟邪镇宅。
如意门上的雕饰
木雕和木刻在宅院装饰中也广为使用,室外最常见到的是在垂花门和游廊的局部,还有门窗、门楣、裙板等显眼的地方。讲究的垂花门通常装有通间花罩。从垂柱头到雀替、花板、牙子、倒挂楣子、角背等处,都有细腻的纹饰和精巧的雕饰,题材多以松竹花草为主。窗棂多由一定规则组合的横、竖线条构成名为“步步锦”的图案,周围嵌以简洁的雕饰。还有被称作“灯笼框”的形似灯笼的窗棂图案。室内的天花吊顶,不仅能防尘保暖,还要配以油漆彩画来装饰。在隔扇、落地罩、栏杆罩、碧纱橱等分割空间的木制物件上,几乎遍布精美考究的浮雕或木雕,让室内空间显得华丽雅致。油漆彩绘也给四合院的装饰增色,主要用在房屋、垂花门和游廊的檐下,还有梁架、檐枋、箍头等部位。讲究的院落,承重立柱先要包裹一层掺和了猪血,主要由灰、麻混合的涂料,形成一圈硬壳后再上漆,这样就能防止蚁蛀。檐下一般有民宅普遍采用的苏式彩画,正中呈半圆形,称作“包袱”,常见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图案,就连椽头都绘有福、寿等字图案,生动有趣。
黄米胡同某宅正房檐廊下
房脊上的花草盘和蝎子尾
西絨线胡同某宅房脊上的砖雕
山墙上的透风砖雕
某宅内的初雪
在居住环境的营造上,京派标准四合院自有独到之处。主院方正敞亮,整体建筑中轴对称。与此同时,由墙、廊、阶、门、窗、柱、梁、板、栏、顶等构件,以其特有的造型和色彩,以点、线、面的有机组合,高低交错、疏密有致,既严整有序又富于变化。建筑体量和空间配置与功能相适应,比例得当,尺度宜人,空间层次丰富。四合院的外圈由墙垣和房屋的后墙围合而成,房屋与院落既相互联通,又分隔成若干不同的空间,是刻意营造的居住氛围。家庭中的每个人既有各自独立的空间,又有相互照应、亲密和谐的氛围。由院外到院内,要经过大门,首先进入门道与影壁和屏门形成的小空间,穿过屏门才进到前院,空间感增大,再经垂花门进入主院,空间豁然开朗。在登堂入室前,空间层层递进,节奏有张有弛。主人起居的主院,以前后院落为屏障而较为封闭,隔绝了外部的尘嚣,大隐于市。檐廊作为有顶的开敞空间,是房屋和院子之间的衔接和过渡,让居者或来客从室内到室外有一个适应空间,而不会感到环境变化的突然。檐廊和游廊相贯通,使各个房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联系得紧密自然,在极端天气下进出房屋和院落能遮蔽烈日和雨雪。陌生人穿梭在院子里,视觉空间不断变换,会产生移步换景的感觉,从而发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叹。
营造理想的居家环境,各种植物必不可少。旧时京城王公贵胄的府邸中都辟有独自的花园,与邸宅建筑相得益彰。京派四合院虽然占地有限,但非常讲究绿化,院子内的大部分地面都可用来植树、栽花、种草,给院子带来生机。主院中地面的四角一般不铺砖,是专为花木留出的空地。特别是在正房前两侧的空地上都要栽种两株树木,广为采用的树种有丁香、海棠和石榴,这些树木姿态俊秀,是春天的使者,与优雅的院落相互映衬,点缀得恰到好处。每到春季,繁花似锦,满院子都弥漫着沁人的芳香,尤以淡雅的丁香花的气味最为浓郁。宅院里也有栽种诸如香椿树、柿子树、枣树、杏树的,一般都种在前后的院子里,主院里很少种植高大的树木。旧时院子里忌讳种桑树和梨树,因有“丧”和“离”不祥的谐音。松柏一般栽在阴宅或寺庙里,居家的院子里通常是不种的。从前还有“前不栽杨,后不种柳”的说法,一来嫌杨树长势猛,根茎深,会破坏房基;再者嫌杨树叶子稠密,在风中响动也大,有点烦人,还有春天飘浮的柳絮也会招人讨厌。前院垂花门两侧的屏墙边,常见种有一排翠竹或向日葵,来映衬华丽的垂花门,给前院增色。大门内的影壁墙,常用藤萝或爬山虎装点,藤蔓顺着墙边攀援至顶,装点得恰到好处,别有韵味。有句老话讲:“有古槐的地方必有老宅。”挺拔的国槐,枝繁叶茂、生命力强,特别适应北方的气候,也是候鸟和喜鹊们歇息筑巢之所。自古就有“槐荫满堂”的美好期许,作为看家护院的树种,槐树一般长在宅院的周围,紧挨着自家外墙,特别是大门外两侧总要守候着两株高大的国槐,才合体统。每逢盛夏,浓荫遮蔽了强烈的阳光,给院子留下一片凉荫;寒冬时节,叶子落尽,裸露的枝杈姿态婆娑,特别是雪后的树挂更为迷人。方砖墁地之外,主人在院子里往往要留有足够的空隙来种植花木,诸如:菊花、月季、玉兰、牡丹、芍药、茉莉、牵牛花、葫芦、葡萄等,还要将荷花、睡莲、美人蕉、一品红、夹竹桃等盆栽花卉摆放在院子里应景。丝瓜和倭瓜可见缝插针地栽种,瓜秧攀援在墙头和树干上,既可观赏也能食用。古朴的宅院,一片浓绿中点缀着缤纷的色彩,美不胜收。
带游廊的院落
(编辑·宋冰华)
ice705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