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两个痛点:密度、高复购。在各路大军四处跑马圈地的时候,这两个痛点很难规避。无论大招小招,大野心还是小目标,两个痛点决定谁能抢到消费者嘴里的那一棵鲜菜,“抢来”消费者的钱袋。
永辉、盒马、沃尔玛之间的“菜艺”展示,才刚刚开始。
Mini店其实不是新事物,但随着被诠释出新概念,不少人开始关注这个存在了多年的模式,更有不少新势力进入赛道,开始猛跑。永辉、盒马、沃尔玛、大润发都在加码Mini 店,有钱的巨头千篇一律,而有趣的巨头都在社区开Mini。
疫情期间的“全民抢菜”,让生鲜电商们“绝处逢生”,同时倒逼传统零售加速转型。疫情之后,商家与消费者的认知进入快速迭进周期,在疫情中表现突出的社区门店成为“刚需”的同时,以盒马及永辉为代表推出的Mini店,似乎成为了零售世界的新宝贝。
盒马透露将大规模加速开Mini店,大润发计划推出新店型大润发Mini,加码Mini店的还有沃尔玛。据相关报道,沃尔玛大卖场数量将有所收缩,而小型社区门店2020年将进入加速拓展期。
那么问题来了,大店开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分出精力来做细做小?而且Mini店的业态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是否会与之前零售行业所追捧的前置仓来一场搏斗?以及之后又可能会表现怎样的后劲?我们需要细品。
其实对于做Mini店,下手更早的是永辉和沃尔玛。从2018年就开始做的永辉Mini,数量已经超过500家,沃尔玛也早就提出过“紧凑型大卖场”的概念,就连宜家,也正在开“小宜家”。
仔细观察会发现,当下关于买东西这件事,销购双方的思维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开始觉得相比远隔几公里的购物中心和大型商超,能在短时间内把菜拿到手的“一站到家式App”更香;开卖场的人也觉得,和大型商超的坪效与成本比起来,多开点小而美的超市来钱更快,所以要多开店、开小店。
小而细的Mini店真的会更香吗?
盒马Mini与盒马鲜生商品结构不同,但延续盒马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既可到店消费,也设置和“盒区房”一样的相关服务。
“盒马Mini很快就会盈利,盒马Mini加速圈地后,可以完全取代前置倉。”侯毅对此很自信。盒马Mini作为缩小版的盒马,里面设有烘焙区、面食区、热食区、熟食区、冷藏区、冷冻区、海鲜区、果蔬区、标品区等9 大功能区。
再来看永辉Mini。此前,永辉超市发布了2019年上半年的业绩:永辉超市营业收入411.76亿元,同比增长19.71%,净利润13.69亿元。而今年,永辉股价一路上升,表现强势,永辉Mini也成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定位社区生鲜的永辉Mini店,自2018年底开出首家后,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已开出了510家,其财报中提到,上半年永辉Mini店营收达5.5亿元,部分开始盈利。
可以看出相比盒马,永辉Mini店布局更为激进,且布局速度也更快。
再看其业态,就是社区版的永辉超市。根据其一季度开了93家门店做平均值测算,Mini店平均经营面积为516平米,同时,生鲜比例占比也近60%,永辉Mini店的日均营业额预期在5万元。
无论盒马还是永辉,Mini店与其自身的大店以“子母店”模式为主要搭配。主要依托自身在供应链上的优势,抢占社区市场。而这个模式的本身就喻示着,要与前置仓模式展开生死战,只不过目前都在蓄力,还没到正面“硬刚”的时候。
现阶段,前置仓风口热力依旧,特别是对于资方来说,也在追逐头部企业,以每日优鲜、叮咚买菜为代表的企业备受关注。很多人认为,以前置仓为特点的生鲜到家电商会强势崛起。此前,叮咚买菜宣布上海布局200个前置仓,每日已达到15万单,似乎说明了一部分问题。但盒马也预言:“别看今天赚得欢,Mini店崛起之后,可以完全取代前置仓。”
前置仓模式曾经是新零售的“香饽饽”,优点是投资低,对物业要求不高,可在短期内以低成本快速复制,行业里的典型代表是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等。但没有流量入口,主要靠线上渠道,获客主要靠发红包以及优惠券,只具备单纯的仓储功能,盈利部分则主要取决于订单密度和客单价。此外生鲜还有一系列痛点,比如高损耗、低毛利长期无解,导致前置仓难以兼顾成本和效率,长期难以盈利。
但Mini店也有其利弊:
首先在品类上,会更宽。以盒马Mini店来看,生鲜、鲜食、标品属于三大分类,共有2 800个SKU,包装食品等标品占比最高,生鲜SKU约有600个。后续可以很好地依托大店的SKU 进行补充或更新。
其次,不容忽视的线下流量。从线上流量这方面来看,Mini店和前置仓都在抢夺,但线下目前仍占据了一半的消费力。
再者,履约成本更低。单纯前置仓的模式履约成本很高,重点在线下配送上。目前看前置仓的毛利仅仅在10%,甚至低于这个水平,导致在同等价位上,很难实现盈利。而Mini店或许能更好地展开自提模式,降低线上履约成本。
当然,前置仓和Mini都共同面临两个难题:一个是密度;另一个是高复购。
不管是盒马还是永辉,发展Mini店的意义都是对大店消费场景的外延和补充,凑齐自身拼图的最后一块。但是此前,永辉、盒马也曾把前置仓当成了攻城略地的武器,如今为何突然调转车头呢?
归根结底,核心的点在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前置仓仍看不到盈利的曙光。
从永辉超市2019年一季度报披露的“Mini店开店情况”可以看出,永辉Mini店已开的93家门店中,300多平米店型只有广西一家,居多的主力店型是500多平米面积,甚至更大面积的店型。
永辉Mini的快跑,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过,永辉是否有考虑过目前的布局有点散,单区域的密度不够的问题?而盒马目前才刚加速,后续其发展速度要超过盒马大店也需经过市场的检验。
综上,Mini店相比前置仓,你觉得届时谁会更胜一筹?
消费者对于前置仓的认知差异不大,但对于Mini店,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从永辉超市2019年一季度报披露的“Mini店开店情况”可以看出,永辉Mini店已开的93 家门店中,300多平米店型只有广西一家,居多的主力店型是500多平米面积,甚至更大面积的店型。
而盒马Mini选址定位在郊区和城镇,甚至是更下沉的地方。
可以看出,Mini店在各大零售企业中的定义以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但相同的是:Mini店都是各自零售板块里重要的板块,同时都处在探索、升级阶段,也就说现在市面上的Mini店,一定不会是终极形态,甚至还在不断进化升级。
大众对Mini店的认知存在一个誤区,其并不是单纯的大店缩小版,特别是如果从业者仅仅把Mini店当作大店或者原有模式的删减版,聚焦下沉消费群体,那么这条路一定走不远。
要知道Mini店的商业逻辑和运营理念还有定位都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单纯的Mini店一定会有生存空间,但有原业态门店基础的Mini店会活得更好,生命力更顽强,相对成功、占领市场的可能性更大,比如永辉。
而且,目前来看,Mini店的落足点在社区的话,成功几率更高。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话题:大佬们的Mini店,如何和社区门口的小店竞争?
不要看不起街边店,早年间的便利店就是典型案例,“千店万店十万店”的口号已经没有那么响亮,只留下余温。而当时不被看好的小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生长的更加茂盛了。有人说,研究透了街边社区小店,那么社区模式就成功了一半。然也。
再者,从运营体系、运营方式来看,照搬超市、便利店的模式很难成功。如果单以大店的模式,想把小店干好,实属不易。因为,不管是从操作思维、理念,还是从操作环节、流程,操作行为、习惯上,差异都很大。可以借鉴此前经验,但照搬就意味着这条路的结束。
尽管新零售巨头盒马负责人的断言让Mini门店成为了行业焦点,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所有的生鲜玩家都面临着跑通模式和全面盈利的问题。
从各个入局巨头对新一年的规划来看,开Mini店无疑是接下来要加速扩张的核心战术,但批量复制的前提是模式跑得通。业内相关人士认为,Mini门店面积更小,且生鲜占比超过50%,可以与零售商的其他业务在销售引流、物流仓储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效应。
由于生鲜是刚需,社区门店具有足够的自然流量和需求。不过,因每个社区地理位置不同,人群不同,消费需求也不同,经常会出现千店千面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区域发展良好的生鲜品牌难以成为全国性品牌。
对于想要扩张全国的Mini店而言,除了要面对更多社区业态的竞争,还要面临选址、不同地区租金成本的问题。而能否实现全面盈利,还有待时间验证。
近2年,有2家诞生于合肥的“卖菜”企业也全面袭来:“生鲜传奇”和“谊品生鲜”。他们杀出重围的秘法就是“近”和“删繁就简”。
一来,他们将门店开到了离用户最近的社区门口,这恰恰是卖场们难以触及的地方;二来,他们抛开了华丽的装修和庞杂的品类,只卖菜,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大量复制标准化门店。
在“到家”已经成为刚需的今天,所有小店身上被寄予了厚望:补充大卖场在选址以及用户触达方面的空缺。
永辉超市总裁曾表示,永辉发展Mini业态,就是通过对空白市场的补充,促使其业绩增长。Mini店既可以为永辉在地域和场景上进行填空式的布局,同时还能够在供应链和经营上形成协同和联动。比拼的就是供应链实力和精细化运营能力。
同样的,盒马Mini的任务,就是布局所谓的下沉市场。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竞走与厮杀之后,他们可以把店开到更多消费者的家门口了,然后在那之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