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唯一 吴倪娜 吴晓峰
“亲爱的妈妈,我要谢谢你,梦里陪伴我找寻,甜美的香气……”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会议室里,来自泗阳的肝移植小患者,年仅9岁的小雨朗诵了自己写下的这首小诗。难以想象,就在前不久,她被罕见病缠身,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发展为肾衰竭。就在这生死一线间,小雨的母亲,46岁的刘女士捐出了自己近一半的肝脏,救活了女儿。
2019年10月初,小雨突然出现反复腹痛的症状,吃什么吐什么,皮肤逐渐变黄,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次对症的微创手术,但术后黄疸值依然居高不下。病情不断恶化,小雨也逐渐陷入昏迷,这让一家人心急如焚,来到南京求医。经过仔细检查,医生诊断小雨所患的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急性肝功能衰竭,唯一能保命的办法就是立刻进行肝脏移植手术。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病,患者会发生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引起肝脏或神经等损伤。如果不进行肝移植等治疗,很少有患者能活到成年。”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专家王学浩院士解释。
2019年11月1日,小雨住进了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重症监护室,等待接受肝移植。供体肝源紧张,小雨的生命此时却已进入倒计时,“等”对她来说意味着“死亡”。
关键时刻,小雨的母亲找到王学浩院士和李相成教授,强烈表示要为自己的女儿小雨捐肝救命:“只要能救她,我什么都不怕。”
考虑到小雨的病情确实不能耽搁,于是肝膽中心立刻为这对母女启动了紧急绿色通道。小雨的母亲立刻被安排住院,接受术前评估。同时,医务处、器官获取组织(OPO)组织专家紧急协调伦理讨论会。最终,经过江苏省卫健委批准,同意施行活体肝移植手术。
2019年11月11日上午9点,小雨和母亲被推进手术室。在王学浩院士的指导下,由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胆中心团队实施了活体供肝的肝移植手术。经过15小时的手术,母亲的403克肝脏终于在小雨的身体里“安了家”。母爱,在医学技术的见证下熠熠生辉。
“随着孩子长大,这403克肝脏还会逐渐增生,长到孩子身体需要的大小。”王学浩院士说。现在的小雨,活蹦乱跳,从外表看起来根本不像经历了一次这么大的手术。
1995年,王学浩院士率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至今,肝胆中心已经开展肝移植手术1400余例,活体肝移植约占其中的15%。“在200多例活体肝移植手术中,八成肝源来自母亲,最小的接受肝移植的患者只有3岁。”王学浩院士说。
目前,在“中国人体器官移植等待者预约名单系统”中,肝胆中心共有60余名需要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排队等待合适肝源,等待时间一般长达1~2个月,而活体肝移植是拓展供肝来源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当下,活体肝移植和DCD肝移植,这两种方法都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表现,值得提倡和推广。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