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凯
春天,万物萌生。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向外疏发。
中医认为,肝气为春季的主气,这个季节肝的功能比较活跃甚至过于亢奋。根据中医五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脏腑的功能特点是肝强脾弱,养生的要旨是护肝养脾。肺属金,肝气太亢,木火刑金,导致肺气不利,从而影响肺气的肃降;其次,肝旺克脾,导致脾胃虚弱,脾土虚弱不能生金,至肺气不足,从而加重肺气的虚弱。根据中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春季当养肝,更当养肺,要强“肺气”,这样百病才不生。
1. 补益正气。春天气候温暖多风,非常适合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与传播,故多发流行性传染病,因此也要吃些能补充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的药物。特别是对久病将愈、病后体虚、手术后气血亏虚者以及老人、儿童体质虚者更为必要。春天进补,应注意季节特点,根据各地区不同气候,合理选用温、热、凉、平,益气、利血、养阳、补阴等调养脏腑的方药。
通常,对无病及个人体质情况差异不大者,若处北地,进补宜选辛、甘之品,兼以温补,如人参、熟地、当归、黄芪等,用以帮助春阳升发,保护阳气。南方气候暖湿,常春雨绵绵,宜兼顾健脾利湿之品,如党参、茯苓、白术、薏苡仁等。春暖花开后,则可进凉补之品,如玉竹、生地、沙参等。
2.以药养肝。春季,是肝阳上亢,肝病易发的季节。以药养肝是春季药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常用养肝明目中药:枸杞子、菊花、苍术、白蒺藜等。
养肝荣筋类:肉苁蓉、木瓜、菟丝子、枸杞子、牛膝等。
柔肝理气和血类:地骨皮、柴胡、白芍、川楝、地黄、黄精、枸杞子等。
3.防风除湿。春季气候多变,时雨时晴,忽冷忽热,最易使人伤风感冒;春季多风,阴雨时间长,又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宿疾易于复发或加重病情。故而春季中药调养尚要注意防风除湿。
中医认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称为“华盖”,且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又称“娇脏”。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脾的功能健旺可防止水液在體内停滞而生湿。肺脾气虚的人抵抗风寒、风热、风湿的能力低下,易患感冒,也容易得风湿病。因此,益气补肺健脾为防风除湿的根本之法。
4.清热生津。尽管早春天气较冷,但感风寒之邪严入里可化热,再加上在冬季由于过食温热之品,人体内多有郁热积蓄。此外,晚春之时,风温邪气开始流行,因此,对不少人来说,春季还须服用能够清热的药,由于热能耗损津液,造成津液不足,故在服用清热药时,还宜选用能生津的中药。
常用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黄精、防风、薏苡仁、白术、肉苁蓉、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白芍、板蓝根、芦根、石斛、麦冬、玉竹、胖大海。
1.重视防风御寒,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春多风病”“春来不可背寒,寒则伤肺”,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注意防寒、防风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防风御寒,以顺应骤变,敛阴护阳,防病保健。
2.合理调摄饮食,减酸宜甘。中医素有“当春之时,食以减酸为甘,以养脾扶阳”之说。因此,春季的饮食以健脾壮阳为主调摄,在日常膳食中应适当吃些鸡、鱼、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之品,以增加营养、扶助阳气,使之兴旺。
3.改变居室环境,以利养阳。室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还可养花、种草、养鱼。这不仅能绿化、美化、净化居室,还可调节室内空气环境。
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志除疲,以利“春夏养阳”。
4.积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正是万物萌发,草长花开的大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
因此,要“早卧早起,广步于庭”,或郊游览胜,或登高踏青,或练拳做操,或散步慢跑,这些适应时令特点的活动,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郁滞疏散,防病于未然,又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体质。
5.避开花粉,谨防过敏。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
6.调节情绪,怡情养性。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物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
(冯 瑶 整理)(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