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博 文
(中国传媒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北京 100024)
网络语言反映着丰富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在日常交际尤其是年轻人的言语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言教育的对外汉语教学不能忽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
近些年来,汉语网络流行语可谓丰富多样,异彩纷呈。下表列出的,主要是从2015年至2019年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近年发布的《“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报告》和网络大事记盘点[1]中收集整理出来的、知名度较高的汉语网络流行语(见表1)。
表1 2015—2019年汉语网络流行语
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使用都有其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基础。
有的与公众人物相关。这些公众人物来自各行各业,由于其广泛的知名度,言行、着装等都很容易受到关注,因此产生了一批流行语。如表1中所列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主要看气质、葛优瘫、锦鲤、skr(是个)、官宣、C位出道、燃烧我的卡路里、真香、盘他、雨女无瓜、鸡你太美、小目标”等。
有的与热门事件相关。当今自媒体传播信息迅速,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引发网民的大量议论,由此产生的网络流行语体现着人们对于这一社会现象的看法、态度。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城会玩)、吓死宝宝了、蓝瘦香菇、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请开始你的表演、还有这种操作、皮皮虾我们走”等,就属此类。
有的与大众娱乐相关。这类网络流行语大多产生于自媒体平台,由个别网络用户提出后,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使用,体现出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心态和生活状态。如“我想静静、内心几乎是崩溃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狗带、单身狗、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佛系、我好方、咱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柠檬精、awsl(啊我死了)”等,就是这类网络语。
有的与民俗、方言相关。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某一地区特定的民俗或语言,带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如“老司机、扎心了老铁、恰饭、扑街、好嗨哦、rua(挼)”等。
汉语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络上的流行词汇、短语,更多反映了当下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在日常交际尤其是年轻人的语言交际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接触这种新兴语言要素,不仅可以帮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流行文化、热门事件、人们关切的社会生活内容以及民俗与地域文化,还可以使外国学生缩短跨国家、跨地区之间的交流时间,开阔视野,提高其获取未知信息的效率,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国的文化氛围。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视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当然,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网络流行语的教学,还要注意克服其消极影响。首先,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或文化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语言表现,如果不对网络流行语加以选择,就轻率地传授给学生,不仅会造成他们对汉语一般规律以及中国整体文化的误解,而且让学生掌握那些流行时间短暂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既费时又无益。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要求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汉语网络流行词语进行必要的筛选[2]。其次,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如不同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学习动机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方面,如果不能有针对性地将这些语言传递给学生,则很容易造成日常汉语交流中流行语的滥用和误用,甚至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网络流行语蕴含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属性,因此,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
何湘君、秦慧娴从“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这一传播模式入手,对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教学提出了有参考意义的教学策略[3]。为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入发掘,并将它们与当下中国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注意从其产生、特点以及构成的规律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取有舍地将其引入教学中。
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面对纷繁复杂、更迭迅速的网络流行语,应当有所筛选和保留,从而达到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目的。
“去粗”就是要对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筛选分类,将那些粗俗无聊的网络用语剔除。如上表列出的“skr”来源于吴亦凡在综艺《中国新说唱》中的口头禅,由于谐音像“是/死个(sige)”而被用于“热skr(死个)人了”“你真skr(是个)小机灵鬼”等话语中,虽然乍听有趣,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正确的发音,因此应当被剔除。再如,上表列出的“鸡你太美”是一些网友对综艺《偶像练习生》中蔡徐坤个人的诋毁和讽刺,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也不符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也应当被剔除。此外,还有个别含有辱骂意味的词语,如“我吃柠檬(WCNM)”等,更不能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取精”就是要保留下那些积极幽默、符合大众文化心理、实际交际中常用的网络流行语。如表1中列出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说三)、洪荒之力、锦鲤、佛系”等,既与语言规范无明显冲突,又与传统文化观念有一定联系,可以将其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拓展教学内容。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个体差异性是教学过程中的不能忽视的因素。
我们认为,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可根据学生掌握汉语的水平,将常用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分为简单、一般、困难三个等级。简单等级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应属于使用率高、易于理解的一类,比如在历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公布的网络热词、高频词汇就可纳入此类。一般等级的汉语网络流行语可以是某一领域的术语,比如“摸鱼、划水、肥宅、空耳”等ACG词汇,也可以是“硬核、干货”这类旧词新意的词汇。困难等级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以及文言成分,比如“甄嬛体、元芳体”等带有文言色彩的语录体,也可以是含有相似结构的热词,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其组合规律,如表1中的“杠精、戏精、柠檬精”等。由于相当一部分网络词汇都是在一个框架模式内的自我复制与传播,因此当学生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时,这种归纳分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
此外,针对学生的不同喜好,也可以将网络流行语分成明星、影视、动漫、职业、时政新闻、传统文化等不同大类,便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课堂传播手段,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目前,对外汉语课堂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综合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目标,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听力课以训练“听”的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求听懂、理解。比较常用的是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设置一个情景对话,让学生根据对话理解网络流行语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如“我好方、火钳刘明、石乐志”这类谐音词,其中,“我好方”中的“方”其实是“慌”的谐音,是对于f、h不分的发音的调侃,意思为当遇到某些烦恼和突发状况时不知所措的心境。将这类谐音词放入听力材料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其含义。
口语课主要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可在课堂上采用造句、情景对话等形式,鼓励学生在交际中适当加入网络流行语。比如,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你的良心不会痛吗、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等补全上下句,设置情景进行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会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
阅读课主要训练“读”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理解话语和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遵循实用原则,阅读材料尽量贴近实际生活。比如,可以在阅读课上提供一些包含汉语网络流行语的报刊、新闻作为拓展读物,让学生把不懂的地方都标注出来,由教师统一讲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中国国情,也可以给他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写作课主要训练学生“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可以采取与口语课相近的造句形式,或针对某一汉语网络流行语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锻炼其书面表达能力。汉语水平达到较高等级的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如仿写“甄嬛体”等有特色的语体,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合课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其形式就更加灵活多样了。比如,在综合课上,可以对一些有相似构造的网络流行词语进行归类汇总,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或者分析某一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将其与现代汉语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规范学生的汉语表达方式。
此外,教学的回馈也不可忽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片、PPT、视频,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同时,在课下,也鼓励学生多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尝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网络流行语来辅助日常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