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项目支持下的师生创作共同体构建
——以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为例

2020-02-26 07:1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创作

张 敏

(商丘师范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一、引言

项目实践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大学校园,给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如何借助于社会项目进行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成为当代高校实用型专业深入研究的方向。目前,把纯粹知识探讨作为大学核心使命逐渐成为研究型大学的专利,而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则从事着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工作,大学内部的教学和研究走向分离[1]。于是,“产教融合”的教学理念被逐渐提上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日程。在“产教融合”方面,发展较好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该校与硅谷公司合作,坚持开放办学,将公司引进校园,从教育教学到科学研究再到社区生活,都与硅谷紧密融合,师生均可参与公司的项目实践。英国牛津大学与牛津郡的融合发展也是很好的例子,牛津大学转让研发技术给牛津郡,牛津郡80%的高科技企业是由牛津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在我国,中关村与北京地方高校的产教融合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二者共同协作发展中,政府发挥了推动作用。在上海,复旦大学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师生通力合作,实现了多项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在这些成果中,社会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国外是教师和学生均可参与,在国内是在政策的驱动下完成,并非师生基于“创作共同体”的产教融合。如何通过社会项目,构建一个具有“认知共识”“情感共通”“共生共创”产教融合的模式,实现高校教学“理论+实践”的师生创作共同体,是我们亟须探讨的问题。

二、“创作共同体”的构建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把共同体从社会概念中分离出来,“共同体”成了一个现代社会学的概念。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建立在默认一致的基础之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团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力量和同情[2]72-73。后来,Boyer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重在研究师生之间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分享资源,达成学习目标[3]1。潘洪建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理念,认为:个体差异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资源;班组异质是学习共同体续建的基本方式;真实任务是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内在机制;共同进步是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目标追求[4]。基于以往的研究,本研究是以社会项目为媒介,以实用型较强的艺术设计学科为切入点,构建师生创作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借助于社会项目的参与,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共同营造一个师生互融互生的创作环境,最终实现有效的产教融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必须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管理与监督之下,形成良性的“互动”与“反思”机制。

创作共同体的构建,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成员、目标、机制、规则。这四种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一)创作共同体的成员

基于教学实践的“创作共同体”,成员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公司相关人员,且这三方之间处于一种平行状态,既是学习者又是创作者、互助者。

传统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把学生作为唯一的成员主体,将教师定义为引导反馈、监督管理的“助学者”[5]。教师主要是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出发,并没有认真思考学生的需求[6]26。所以,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是一个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助学者。但是,有效学习的持续发生依赖于学生和教师的协同发展[7]。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多的是建立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这种有限的时间更多的是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学生对于行业的认知,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并在课堂上传输给学生,教师俨然成为具有专业发展意识的行业研究者。对于实用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传输是远远不够的。而“创作共同体”的构建,在社会项目的支持下,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接收行业信息,并能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创作实践中进行反思、消化。当然,就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学生单方面的参与社会项目,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共同参与社会项目实践,形成“创作共同体”,将更有助于达成既定的目标。所以,当代大学生既是高校教育的对象,又是当前社会项目驱动下“创作共同体”的重要成员之一,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构建的参与者。

面对当下产教融合的时代语境,教师的职责也不得不从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播者,逐步走向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引导者。在具体的社会实践创作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既需要建立一种相互平等、融通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集思广益地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创作。同时,师生之间又要建立起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教师必须是管理者,引导学生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实现师生“创作共同体”的构建。

除此之外,公司项目的参与人员也是“创作共同体”之一,起到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因为行业的相关信息更多的来自行业人员。动画专业是与社会市场密切联系的专业,动画短片创作是动画专业的终极课程,也是学校教育向社会行业过渡、转型的课程,其社会实践性更为突出。在行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下,更有助于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转型。

(二)创作共同体的目标

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师生创作共同体的构建为方向,以最终评价教学效果为标准,将创作共同体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以实现企业与教育双赢为根本。站在高校教学的角度,我们会将“共享”作为创作共同体的首要条件,让所有参与项目的成员从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愿意积极参与此次共同创作互动。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够增强成员的积极参与度,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打破课堂教学上师生之间明确的对立关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增加社会行业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社会,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当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配合企业,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项目,提升企业在行业的知名度。

具体目标的确定是依据教师、学生和企业的特点,由三方共同协商设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对于动画短片创作课程而言,参与创作共同体的对象是面临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基于社会项目支持下的学习具体目标是在逐渐掌握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要求的情况下,将自己参与社会项目的创作实践,设定为不断吸取行业经验、转变思维、提升创作水平,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为一种实践创作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社会项目的支持,给予了教师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并能够通过带领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实践活动,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最大的收获在于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掌握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行业需求长期以来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并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地改进,尽可能地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社会行业的发展。当然,作为社会项目参与的创作共同体,企业也有着自己既定的具体目标。作为企业的合作方,高校具体目标的设定必须与企业相协调,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获得共同的发展。

(三)创作共同体的机制

在创作共同体过程中,互动是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教师与企业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都需要不断地交流、沟通,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传统的高校教学,互动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如今将高校的课堂延伸到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模式,拓展了学习空间,师生之间更加深入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带进课堂,或者说是把课堂搬进企业,给学生和教师增加了知识的传授者——企业。

在互动环节中,创作共同体成员集思广益,获取最佳的方案,开始进行创作。在反思环节中,创作共同体成员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后,需要对之前既定方案进行重新思考,解决具体问题。除此之外,创作共同体还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各尽其职,将每一次项目的合作都看作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习、教学和工作,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本职行业,这才是产教融合最高的境界。

(四)创作共同体的规则

规则是一种约束,是一个团队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制定的全体参与者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目的在于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8]。在社会项目支持下的创作共同体建立初期,彼此间的信任、工作上的默契、情感上的共识还没有建立,每一个创作共同体成员都在积极地寻找合作的途径,这个过程中也许会出现各种分歧和争持,又或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随着压力的增加,成员之间有可能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矛盾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完善的规则,可以约束成员的行为,尽量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即使发生了此类事情,也可以根据规则进行有效的解决,不至于让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到整个团队。

所以,创作共同体建立之初,就应该制定一个较为完善的合作规则。这个规则是约束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的,需要共同遵守、相互监督。只有制定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营造和睦的创作氛围,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

三、在动画短片创作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在2018—2019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动画短片创作课上,笔者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构建了师生创作共同体,开展探索性的运用研究。该课程有半年的创作时间,这样学生基本上没有其他课程,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可以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绝佳时机。教师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将教学模式拟定为“课上+课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9],带领学生参与社会项目,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掌握行业规则、培养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并积极促进学生与企业成员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作为一个创作共同体参与项目,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课堂有意识地延伸到行业之中,带动学生进行创作研究,学会互动、反思,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一)创作共同体的组成——构建认知共识、情感共通的创作主体

本次项目实践教学活动,笔者选择了15名学生参与。作为初次探索,这15名学生大部分为笔者工作室的学生,平时交流比较多,在认知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当然,情感上的共通也比较容易在项目实践中达成。师生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这种认知共识、情感共通的教学氛围,将有助于师生作为一个创作共同体参与社会项目的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了北京一家公司的动画宣传片的创作项目。一开始,学生对于这种社会性的合作关系还有点不适应,任务重、时间紧,企业方时时在催赶。习惯了中国高校自由松散的教学环境的学生,对于这种高压下的社会环境不适应,曾几度有学生打退堂鼓。这时候,教师就必须出面,从认知上和情感上与学生进行良性的沟通,让学生明白社会是他们必须踏入的环境,也是必须尽早适应的环境。

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活动,属于高校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共同成为认知共识、情感共通的创作主体。创作共同体成员的组成需要教师精心地挑选。首先,要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环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从中选拔出较为优秀的学生。其次,还需要与这部分学生在工作室实训中,进行短暂时间的沟通和磨合,再次遴选。最后,对遴选出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让学生了解他们将来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以及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积极面对。构建一个认知共识、情感共通的创作主体,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教学任务。

(二)参与社会项目的过程——构建共生共创的创作模式

本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践创作两个环节。理论授课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该课程的知识传授主要就是将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回顾的形式,进行融会贯通,根据动画创作的流程进行知识回顾,并展开创作活动。而在社会实践创作活动中,无法实现所有学生参与,教师只能够带领由15名学生所组成的创作主体参与项目实践创作,而其他的同学则采取自由结合,3人一组合作完成作业。参与社会项目的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行走,彼此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交流。师生作为一个创作共同体,需要在建立认知共识、情感共通的前提下,更好地与企业合作,通过互动、反思的机制,构建共生共创的教学模式。

因为是初探阶段,无法满足所有的学生都参与社会项目的创作,只能采用这种“项目+作业”的实训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过,参与项目的师生可以作为一个业余的社会行业人员的身份,指导其他同学,将自己在社会项目创作中的所得所想所思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基于社会项目的创作实践,进行反思,并将反思的所得分享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依据行业发展的需要和现状,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引导学生,形成一个互动交流的良性循环。

按照创作的流程,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创作,并通过“高校+企业”的合作模式,更好地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每一个流程的完成,项目创作共同体的成员都要参与审核,并积极反馈意见,通力合作,真正做到共生共创的境界。在这个共生共创的通力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参与的项目进行多次的沟通、反思、修改。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作为创作共同体师生平行关系的教师,依然起到纽带和统帅的作用,组织学生,鼓舞士气,对修改方案作全面把关。

对于应用型专业的教师而言,只是单纯地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改革,是很难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项目支持下,实现“高校+企业”的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发展自身培养学生。虽然产教融合发展的初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法实现深度融合,但是,随着该研究的深入,会不断地缩短距离,扩大学生参与社会项目的机会,实现更有效的融合。

(三)取得初步成效

师生创作共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之后,双方均有所收获。就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意识和教学研究意识不断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比课堂上的频率高,而且探讨的问题也更加深刻,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更重要的是,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的思想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创作的兴趣也被激发了出来,这对于艺术创作课程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也体现得较为明显,以往课堂教学主要在于教师的“讲”,学生的“听”,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向教师提问的时候很少,这就造成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而这种创作共同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与需求,促进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修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材料,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体系。笔者曾以这门课程带领学生参与过社会项目的创作,其成果获得了合作方的认可。并以此为选题方向,获批了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10]。

从学生的角度,有助于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虽然参与社会项目实践的学生只是班级的三分之一,但是,参与的学生与未能参与的学生之间,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会进行相互间的交流。随着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逐步推向全体学生。

(四)反思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审核学生创作成果的同时,发现问题,并对该课程进行反思。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评论学生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等之外,还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分析和总结完成的过程,特别是项目创作过程中关键节点的分析和处理是否符合内容和社会市场的需要,是否能体现其社会价值。项目完成后的效果是否能体现出学生对课程教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项目审核过程中,对于效果不好的作品,进行问题的探讨,并加以改进。

根据市场的调查研究,国内动漫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可观的,动漫专业的实际生源数量也是十分充足的。但是,人才的需求量与生源数量之间总是产生矛盾,即社会上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每年毕业的学生之间不能很好地对接。究其原因在于动漫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量最直接的要求就是“实用”,即企业倾向于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强调“高素质”,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还与个人的非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11]83,而国内高校的教育教学则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上,学生严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难以胜任社会行业的工作。这种矛盾的解决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力打造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四、结语

基于社会实践项目支持下的师生共同创作,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最终完成项目,实现教学目的。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这也是高校教育的目的[12]18。这就要求中国高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思辨推演式的理论研究走向经验归纳式的转变[13]。社会项目实践支持下的师生创作共同体的构建,将有助于推进实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推进“以实践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更加关注教育教学的社会效果,是重新设计教师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创作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