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1医院神经外科,河北 承德 067000)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等特点。目前静脉溶栓依旧是国内外学者推荐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但这种治疗方式对急性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较低。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血管内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已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血管再通后,仍出现预后不良的情况。故本次研究在血管内治疗的基础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加用药物治疗,并探讨其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患者均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均分成两组,参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0~80岁,平均(53.64±2.84)岁。实验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1~79岁,平均(53.71±2.30)岁。两组一般资料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研究要求相符。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各项检查,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治疗,于局麻下经右侧股动脉穿出,实施DSA检查,找到责任血管并对侧支循环进行评估。实验组完成DSA操作后,通过Solitaire支架取栓,次数≦3次,通过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对再灌注情况进行评估,术后给予尤瑞克林0.15PNA,1次/d,并给予30 mg依达拉奉治疗,2次/d,合计治疗2周。
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NIHSS评分[1]主要用于判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愈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严重。
借助SPSS 20.0汇总研究数据,%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参照组19例血管再通,实验组26例血管再通。两组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556,P<0.05)。
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相比(±s,分)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相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参照组(n=30) 14.25±2.67 7.56±0.41 13.5648 0.0000实验组(n=30) 14.20±2.59 5.00±0.65 18.8706 0.0000 t 0.0736 18.2454 P 0.9416 0.0000
脑血管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近些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生率逐年递增,其中80%左右的脑血管病是因颅内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的血管,使血流再灌注得到恢复,进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时间窗内静脉溶栓是以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式,但这种疗法对时间窗有严格的限制,外加大血管闭塞再通比率低,故只有少部分患者受益[2]。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血管再通率为86.67%,高于参照组的63.33%,且治疗后NIHSS评分与参照组对比更低,表明实验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在改善病情方面的效果更显著。随着神经介入术与取栓材料的逐渐发展,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到现在,机械取栓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且取栓时间窗已由原来的6 h延长到24 h,与静脉溶栓相比,机械取栓具有再通快速、出血转化率低及卒中介入治疗时间窗能延长等特点,包括神经功能预后良好。因此有学者建议在血管内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药物治疗,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尤瑞克林能将激肽原转变为血管舒张素与激肽,还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过程,有效修复神经。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还可抗脑缺血,减轻因脑内花生四烯酸导致的脑组织水肿。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能起到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强血管内治疗的效果。
总之,药物结合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可靠,建议进一步推广于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