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虹
一提到习作,学生总会很紧张,紧张写什么,怎么写,写不长怎么办……“习作”两个字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就是一个紧箍咒,就是一种束缚。所以,创设一个轻松有趣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表达、学习的氛围相当重要。
让作前指导以聊天的方式出现,可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逐步克服消极心理,慢慢打开畏难心结。因为这时候只是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就打开了思路,就学到了方法,就写出了习作。
一、设计好问题,聊出真实生活
在学生的意识中,习作是习作,生活是生活,两者是割裂开来的,所以在面对习作选材时,他们总是找不到对题的素材。仔细分析其中原因,我们会发现:一是因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能力不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个大宝藏;二是由于他们缺少联系生活并从实际中提炼素材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聊天”中,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写作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1.有范围的问,追忆生活经历
小学生由于文化积淀、经验阅历不足,所以思维必然会受到限制,不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教给他们思考的方式,为他们搭建选材的思维框架。
如在习作《___让生活更美好》(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时,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最近“在学校里你有什么烦恼”“在家里的烦恼又是什么”“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是否碰到过麻烦事”?之所以先问在学校里的烦恼,是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交际的重要场所,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提问过后,经过个别学生发言的启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回忆出了最近的点点滴滴,尤其是那些不那么美好的“烦恼”。突然间,课堂变成了倾诉烦恼的场所,老师和同学成为了倾听者。此时理解、同情等情绪会使所有学生产生共鸣,随之交流的氛围越来越热烈,交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交流结束,每位学生都能罗列出好几种属于自己的、可供选择的素材。
2.关联性的问,对比真实生活
小学生不善于有计划、有条理、有目的地进行思考,遇到问题时通常总是依靠直觉进行判断,想当然地进行推断,因此在习作中出现没有逻辑的表达,是较为常见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将现实与习作中的叙写进行对比思考,从而作出逻辑上的判断。
如教学习作《变形记》(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为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且又能使想象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教师依次设计了这些问题:(1)如果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或事物,你第一直觉想成为的是什么?(2)思考自己为什么想成为这样一个人或事物。(3)成为这样一个人或事物后,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第一个与你有交集的人物会是谁?(4)会发生一件怎样的事?
原本在学生头脑中模糊一片的想象,在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下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构成了故事的主脉络。尤其是第一问最为关键,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紧接着再引导他们一步步观照自己的真实生活,从实际出发,构思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这样的设计很好地规避了学生在想象时的普遍问题——不合理。
3.启发式的问,增强读者意识
管建刚老师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中说:“没有读者也就没有作者,作者最终是为读者存在的,作文最终也是为读者存在的。”学生在与别人面对面交流时,他们明白对什么人说什么样的话,但在习作中就忘记了这个生活中重要的常识,他们不明白其实习作也是一种交流,只不过交流的对象是隐藏着的。
如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尝试着用说明文这种文体来写作。虽然整个单元中的课文和例文都在带领学生学习什么是说明文,怎样去写说明文,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这种不同于学生习惯的表达方式,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不小的难度。一位学生选择猫来作为说明的对象,开篇写道“猫,属猫科动物,和我们人一样是哺乳动物。全身由一个毛茸茸圆滚滚的身体,四条腿、一条尾巴构成”,就出现了为说明而说明以及照搬资料脱离实际情况写作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和例文的基础上,在确定了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聊的应该是“你觉得哪些知识是值得向你的读者介绍的”或“哪些知識是你的读者所感兴趣的”。只有引导学生从现实中的读者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行文。
二、抓生活细节,聊出真情实感
聊天的一个好处是,交流更多,一旦有问题或不明白之处,听者能随时向说者发问。仍以习作《___让生活更美好》教学为例,一位学生跟大家诉说爸爸经常批评自己,而且一批评起来就没完没了。有一次上完击剑课,爸爸就开始批评她,批评了一路。其他学生就开始发问了:“这一路是多久啊?”“你爸爸都会批评你什么?”“你爸爸批评你的时候你是什么表现?”“为什么不跟爸爸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些问题促使讲述者进行了更仔细的回忆,以及对自己心理更细致的剖析,写出来的作文中不仅详细描写了当时爸爸批评时的语气、神态,尤其精彩的是小作者还在描写过程中不断加进了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爸爸主观评价的不满和内心真实的想法,让人读后感同身受,对其充满了同情。
同伴之间这样深入的对话,不仅增强了自身的体验,使事实叙述与真实情感得以交融,对“描写”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相互之间能受到启发,打开思路,激活灵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聊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情感体验的不足,在讲述或倾听的过程中不那么容易抓住细节,那么这时教师就应该掌控好聊天的局面,扮演好组织者和倾听者这两种角色,能够在必要处添把柴,加把火,适时加以启发点拨。
三、碰撞中激活,聊出表达方法
虽然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学习上的要求,他们的思维会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但即使这样,他们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所以学生在写作前,很少会从文章立意、整体布局出发,精心设计题目、开头、结尾、详略等。
这些知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会学到,在作文教学中是不会专门涉及和训练的,所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常常会忽略。针对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聊”的自由特点来突破。
1.生动的方法
在聊的过程中,学生受到同学的启发,也为了让同学感受到当时自己的亲身体验,会努力进行情景再现。为了告诉大家在黑暗中有多么恐惧,他会特别注重描述周围的环境;为了告诉大家被妈妈劈头盖脸批评时有多么委屈,他会惟妙惟肖地模仿妈妈说话的语气、动作、神态……这样一种表演式的叙述,让讲述者再次加深了情感的体验,其他同学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他们莫大的肯定。此时,教师在学生说到精彩处再适时地赞扬一下、点拨一下,就能让他明白他运用的正是一种环境描写,一种细节描写,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一定会把这些内容加以生动具体的刻画。
2.个性的表达
学生是个性的,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体系,也拥有不同的看待事物的角度,在表达时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强调事件过程中自己的心理感受,还会运用带有情绪化色彩的语言;有的情感不够丰富,会客观叙述事实;有的比较关注自我,会强调事件结果给自己带来的影响,能选用倒叙的方式述说……经常进行聊天式的习作训练,学生就能在纷呈的表达方式中学会不同的表达效果,而采取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并最终从他们自身的个性出发,形成个性的表达效果。
3.创意的设计
同一事件,根据学生聊到的重点的不同,习作谋篇布局的设计也会不尽相同。如学生都有将学校里发生的事讲给父母听的经历,关注父母的反应,会写《倾听让生活更美好》;关注自己的表达,会写《生活需要倾诉》;关注所讲述的事情,会写《有趣的晚餐》。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对接时,应该多鼓励学生从自身叙述的角度去思考、分析,肯定他们不同的感受,鼓励他们有创意的设计。
正因为这样的“聊”,课堂就成为了一个热烈的辩论场,信息的交换场,火热的学习场。正如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谁也不觉得你是老师,你却成了真正的老师。”所以,这由聊天“聊”出作文来的教学方式,也许就是学生想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崇文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