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方
摘 要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小学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为孩子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十分必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和认知上清晰明确,而日记写作就可成为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途径。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日记写作指导展开讨论,探讨其对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所带来的帮助和影响,起到积极的写作启蒙作用,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率并养成好的写作习惯。
关键词 日记写作;小学语文;作文启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140-01
日记作为小学阶段所必须学习的应用文体之一,语文教师必须要对其充分重视起来,将其与通知、请假条等应用文之间做好区分。日记写作具有应用广泛、及时性记事、经常性写作等特征,对小学生的作文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日记写作对小学生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巩固语言基础。对于小学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语言基础需要在不断的应用当中才能逐渐地熟悉和运用,从而形成基本的技能。日记写作和作文一样,需要应用到字词句、段落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日记写作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习惯,从而产生有意无意的自觉实践应用。
(二)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在小学阶段的作文学习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恰当使用语言文字将自己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事件或感受到的事情写出来,这些和日记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吻合之处。两者相比,日记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学生将自己的感知、记忆等回忆出来,不会很难。另外写日记就是我口写我心,没有约束条件上的嚴格限制,具有主动、灵活、自由、真情实感的特征。写日记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陶冶学生思想品德。让学生记日记能够对思想品德的提升带来帮助,因为写日记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要有自己的感知、情感和对待事物的认知,这也使得日记写作成为一个审美的过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在情感和认知上得到深化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健康品格。
二、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一)丰富生活体验,增强情感兴趣。小学生在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无从写起,不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更多的耐心,指导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活,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寻找素材,从感兴趣的活动当中寻找写日记的感想,渐渐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其实,生活体验就是学生的大课堂,孩子最好的课堂就是走入生活。小学生年龄小、爱玩,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教师利用孩子的这些天性,让学生调动起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记录下发生的趣事,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生日记的源泉。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情感教学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语言文字除了能够表达字面上的意思,还能传递感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启蒙阶段,教师需要用优良的师德来影响和关爱每个学生,用爱让学生对生活和学习产生热情。所以,在学习中需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表达情感,教师最好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和表达的兴趣,带来写作的动力。
(二)注重读书积累,倡导自由表达。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基本源泉,在生活当中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会积累能够让学生将所见所闻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积累中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积累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美的文章给学生阅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让学生摘抄之后转化为自己的内容,能够得到更好的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创新的日记,让学生不断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日记也十分强调自由表达,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在自我表达的同时达到交际性的作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其兴趣爱好、个性思维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写出来的日记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师对于日记指导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要尊重起来,不能让学生只会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通过日记的方式展现更完全的自己,在个性的展现中养成优秀的写作能力,为更难理解和完成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让孩子的思维更加创新、想法活跃。
(三)日记的评价修改。尽管日记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来看,想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学生的日记以作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是可以的。所以说,在日记写好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和同桌进行交流,对日记进行认真修改,也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修改,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他学生日记中的亮点所在。另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日记中讲真话,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论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写日记是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够为以后的写作养成好的习惯、兴趣和语言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认真积累、持之以恒地去写日记,讲出自己的真心话和生活体验,具备好的语感,树立健康向上的品格和认知,为多元化实现作文的启蒙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余冬兰.浅谈小学作文启蒙教学的重要性和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