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盼
【摘要】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三大支柱之一的“资本结构”理论,一直是公司股东及管理者、外部监管机构、学者关注的焦点。“资本结构重要么?”“资本结构会影响企业的价值么?”“资本结构理论在企业与银行间是否有差异?”我们基于MM理论来探讨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及商业银行的价值,并进一步讨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问题。
【关键词】MM理论 资本充足率 资本结构 商业银行
一、前言
企业应该怎样选择负债权益比?通俗地講,企业的负债权益比就是企业的资本结构。我们把资本结构定义为企业的资金来源中,负债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此外,从财务管理角度讲,企业的价值可以定义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之和,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那么不同的负债权益比(资本结构)就会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由于债务资本和所有者权益资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资本结构决策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其中债务具有优先索偿性,不论企业的盈利水平如何,都要求企业承担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当企业无法履约时,债权人有权要求企业进行破产清算。而股利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负债,企业没有定期偿付的义务,即使企业不派发股利也不会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所以,当企业债务过多,财务杠杆过高时,企业所承担的偿付债务的义务也就越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因而,政府对企业自有资本数额都有明确的规定。通常,不同的行业,由于经营的对象不同,面临的风险不同,从而资本结构也各不相同。商业银行是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的金融企业,其最基本的职能是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的短期及长期闲置资金,再通过资产业务,将资金分配到实体经济中,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在它的资金来源中,除了少数比例的资金来源于所有者权益资本,绝大多数的资金来源于负债,因而,是典型的高负债经营的企业。尽管如此,银行经营者和其他企业的经营者一样,在作资本结构决策时,仍然以实现银行市场价值最大化从而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来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
二、MM理论概述
MM理论由美国财务管理学家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and Miller)提出。两位学者通过大量研究,于1958年在美国计量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及投资理论》,开创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首次用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内在联系,指出:公司价值取决于投资组合,与资本结构和股息政策无关。MM理论将现实中的许多因素抽象出来,从数量上揭示资本结构、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在一个不存在破产成本和税收的“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我们将公司的财务请求权之和(负债+所有者权益)称为公司的馅饼,若两家企业的饼图大小相同,那么馅饼并不会因为切法不同而改变。MM定理的实质是:在完全市场假设下,公司的市场价值独立于它的资本结构,即有负债的公司价值VL与无负债的公司价值VU相等。因此,在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公司的融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公司中只能通过改善资产配置来提高公司价值。
(二)第二阶段
修正的MM理论,即去掉企业不缴纳所得税这一假设。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于1963年对MM定理进行了修正,发表了题为“公司所得税及资本成本:一个纠正”的文章。其要点是放宽无税收假定,把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考虑进去。研究发现,由于利息费用可以在税前扣除,减轻了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所以,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可以争取税收方面的好处,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企业不可能无限制地负债,因为随着企业债务的增加,其违约风险就会增大,企业负债的无风险假设就不能成立。与此同时,尽管股权资本成本会随负债比率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却会慢于负债比率的提高。因此修正后的MM理论认为,在考虑所得税因素后,企业的负债越高,其加权平均成本越低,则其公司的价值就越高。在存在税盾作用情况下,将利息费用从税基中扣除会相应的增加有负债的公司的收入,公司的价值等于完全权益公司的现值与避税额的现值之和。
(三)第三阶段
对MM理论再次修正,即去掉企业负债无风险假设。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企业存在税盾效应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企业的D/A比例,可以增加企业价值;(2)大量负债将提高企负债的风险,增加资金成本,抵消利息税盾效应。具体来说,随着MM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假说,其中包括均衡理论和激励理论,我们将注意力放在均衡理论上。所谓均衡理论是指由于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最大值的关键因素是债务上升所带来的企业风险和相关成本,因此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当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债务增加引致的财务困境成本之间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该理论认为,当负债程度较低时,因税盾的存在,企业价值将随负债水平的上升而增加,当负债达到一定程度时,负债的税盾作用开始被财务困境成本所抵消。当边际负债税盾收益等于边际财务困境成本时,企业价值最大,其资本结构最优,如果企业继续追加负债,企业价值会因为财务困境成本超过税盾收益而下降,企业负债越多,企业价值下降得越快。破产成本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财务困境成本(因为存在法律禁止破产的情况,财务困境成本较“破产成本”更为合适)可以分为三类:财务困境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代理成本。具体讲,直接成本是指清算或重组的法律成本和管理成本。间接成本指破产导致公司经营受到影响,比如供应商要求支付现金、顾客流失等。代理成本指公司拥有债务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就产生利益冲突。公司出现财务困境时,利益冲突扩大,给公司增加了代理成本。因此,公司的价值可以表达为完全权益公司价值加上其避税额的现值减去财务困境成本的现值。
三、国外银行(美国)的特殊性
国外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在于政府对银行吸纳存款提供担保,即隐形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政府担保是政府对银行提供的安全网。它由存款保险(Deposit Insurance)、充当最终贷款人的联储贴现窗口(Discount Window)、大而不倒原则(TBTF)三部分组成。银行资本分为入账的和未入账的两个组成部分,银行资本可以来自为资产负债表内活动(入账的),也可以来自表外活动(未入账的),表外活动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政府的担保。为了将MM理论与商业银行公司价值相结合,我们先假定存款保险公司免费为银行提供存款担保,这意味着不需要交纳存款保险费,不存在保险费的直接费用,也不存在以监管干预形式出现的间接成本。因此,当银行破产时,存款保险公司全额赔付给所有的存款者其在银行的存款及生息,而银行不受影响。免费的保险如同零破产成本,引起银行资本比率的降低,会导致银行出现零股本的极端现象。
当然,免费的存款保险是理想的状态,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及法律法规的要求让存款保险费不可能是免费的,存在显性收费和隐形收费。
最初,法律规定了显性存款保费的比率,比如存款余额的百分之几,但仅征收显性保费没有对银行的道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因为它没有明确规定对银行过度冒险的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高风险的银行实际得到了低风险银行的补贴。为了控制道德风险,并使保费定价更为合理,存款保险机构采用监管干预的手段对所有银行变相征收隐性保费。监管干预的方式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对高风险银行要求注入新资本,或者限制其增长等。在这种显性收费与隐形收费的限制下,银行不能尽可能的吸收负债,其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提升。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按照《巴塞尔协议》 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8%,然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并非如此。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唯一出资人是政府,随着银行的不断发展,政府的出资远远没有让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另一方面,根据MM理论可以得知,在市场环境下,因为风险的存在,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吸收负债,過多的负债会导致企业的破产成本增加,因此,企业会在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资本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自觉持有一定量的权益资本。然而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其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破产风险)几乎不存在,国家以其信誉和财政资金对存款人的存款承担无限担保责任,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极低,而且我国并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没有保险机构对银行征收显性和隐性保费,导致其尽可能多的吸收负债来增加盈利。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异常低。
五、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问题
资本充足率过低,风险较大。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除了少数比例的资金来源于所有者权益外,吸收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具有天然的高资产负债率;此外,政府注资的不足,也导致银行的权益资本过低,负债率过高;最后,市场环境下银行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和政府安全网的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进一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异常低。如果银行破产的话,安全网的提供者将会承担损失,再进一步追踪损失的承担者,最终还是由纳税人来承担。
(二)对策
借鉴国外存款保险制度,加强资本约束和监管。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一方面使银行的价值相对于不投保银行的价值提高,另一方面,国家可以通过征收隐性保费的形式,要求银行注入新资本,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资产增长必须有资本金的同比例增长 ,否则资本充足率就会下降。如果资产质量较高 ,自身盈利能力较强,其资产规模就可以相应地增加, 这就是良性循环;反之,资产增长就要被约束。没有能力补充资本金将会导致恶性循环。
六、结语
本文基于MM理论,首先论述了MM理论的不同观点在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应用;其次,将MM理论引入到银行业,论述了国外银行由于政府担保提供的安全网和存款保险的存在,使商业银行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能保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最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 F,Miller M 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3):261-297.
[2]梁 媛.银行资本结构决定的特殊性与资本充足率监管[J].财经研究, 2002,(5).
[3]张雪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1).
[4]于立勇,曹凤岐.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J].数量经济,2004(1).
[5]房巧玲,崔宏,张华.商业银行成本控制与经营绩效[J].金融论坛,2012(8):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