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0-05-13 14:34邹亮春
理论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

邹亮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3 — 0021 — 0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进入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性历史时期,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这在促进社会发展,引领人类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以对人与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考查基础的,并在这一前提下阐释文化的概念。具体来说,这是人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并利用这种思想对自身进行改造的思想的总和即被称为文化。这也是人向自然的生长过程,以及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与动物的区别进行了观察,最终得出人本质的相关结论。马克思认为,动物与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它不会将自身的生命活动同自己本身进行区分,即动物和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具有同一性。而人类则不然,人类是将自身的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意识和意志的对象,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即以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就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1〕。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类感性的实践活动才是构成全部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历史的基础,而人类的例行活动在这其中几乎并没有起到作用。而且,人的理性心理包含在感性之中,而这也是以人的理性能力以及自由作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与动物的感性在本质上所完全不同的全新感性,其特点是自由与创造。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还指出,创造具有深刻、全面、丰富感情的人是共产主义的文化理想。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文化异化的扬弃和批判的,这并非是要将感性消灭掉,而是要对人的一切特质和感觉进行解放。另外,在资料掌握者与无产者之间的矛盾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指出,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与资产者掌握的更多的生产资料,这是导致二者之间越来越多矛盾的因素,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认为的阶级冲突的根本原因。而二者的矛盾总的来说,就是生产资料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与无产者所付出的社会劳动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也就是说,无产者所创造出的价值对无产者本身的利益分配有失公允,而这种冲突会最终导致劳动者揭竿而起,近此也就引发了社会矛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的全新的意识形态,同时这也从文化条件、物质基础、政治制度三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前提性基础。而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进行结合,同时创设科学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此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地位在意识形态领悟的不断巩固。接着,在改革开放后30年,我党又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此深化我党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面有了更加规律性的认知。并且,在这一基础上,我党又提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社会和谐价值观的内在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根本性任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不断进行全新探索,并逐步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导向,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个方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部署机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体现,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实践内容以及具体的内涵进行了反映,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概况和表达。在全新历史时期,我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度重视的,国家多次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思想,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集中性学习。同时,在党中央强有力部署和高度重视的情况下,为我国人民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基础依据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总的来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倡导倡导富强、和谐、民主、自由、积极、友善,还是倡导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亦或是倡导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爱科学、爱劳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前提都是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本指导思想为政治理论的前提下进行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它是在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以单独的人为体系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实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实践活动为目标。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具有辩证统一性,这是我国历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对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行了借鉴与吸收,因此二者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同时二者的立足点也是建立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2〕。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方面,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对价值观进行了深度剖析,这其中在美好的价值追求和理想方面进行了深度包含。其中,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价值理想,细化来说包含了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价值的追求,也就是人的自由且全面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目标,即所说的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第一需要是劳动,而且社会的物质财富十分丰富,按需分配的同时没有压迫剥削,当然人也就自然的从奴役的状态下得到解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平等、自由。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在层面具有统一性,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统一性,二者同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核心优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特性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体现,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性质进行了体现,同时它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要求和具体内涵进行了反映这也高度概括和具体表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及将自由与自然在人身上实现完美统一,进而使人的自然生命活动在人自由自觉的活动中进行内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还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真正解决矛盾的方法,而共产主义的文化也应是人文和科学的完整结合,尤其在近代,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人文与科学产生了脱节性,价值和理性渐行渐远,而这也是导致文化出现二元化分裂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价值导向和意识的缺失,人文科学成为蜕变了的玄思游戏,而自然科学则形成愈加冷酷的状态,这导致二者相悖而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是促进二者的和谐统一,并在这一基础上将从人的感情需求出发,将人作为价值的内在目标,将以实现以人文科学为基础,并以自然科学为前提的人文科学二者的协调统一性发展。另外,在全新历史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融、交流、交锋的形势下,价值观较量出现了新态势。对于我国来说,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意识具有多变性发展的规律特点,而越是这种关键时期,则越是应积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培育和践行,这对于引领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的发展、对全国全党人民团结一致进行共同奋斗的理论思想进行了巩固,同时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行了巩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我国主导意识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具体说来,首先它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对科技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对外来先进技术学习的同时,对内也对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强化,同时也可以使人们了解、运用、尊重科学,而且也只有这样才会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促进。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入进行,并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相匹配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树立;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吸收批判进行强化,并引导人们对科学的自然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树立。同时,还应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还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进行有效提升,全面高效的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现阶段的发展实践中,还应对可持续性的战略性发展目标进行实施,以此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行有效推进。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指引下,在文化建设方面,也应强化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视角出发,为创造和建设一个可以适应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努力。另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全新历史时期,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其实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创新,以及对民族文化特色优势的发挥。因此它从不同层面对人们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需求进行了满足,因而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一致性。

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注入时代内涵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是对马克思哲学主义思想的巩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可以有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进行巩固。在这一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培育和践行,这对在意识形态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挥着指导作用,并且也对我党我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团结奋斗的力量。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以及重要的現实作用。当今社会的发展,其价值观具有分化性和多元性,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但是人们在社会中生活,是需要有核心价值目标和理论对自身进行支持的,同时这是人生存的意义,更是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这是形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全面价值观的体系,它可以有效对人们的思想共识进行统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进行巩固。也就是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说来也可以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思潮进行引领,这也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的基础性的精神支持。毕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理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养进行引领,可以有效对共产主义的价值方向,以及社会主义的价值数学提供保证〔3-5〕。具体说来,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对人类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汲取的同时,还应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作为指导,以此对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深化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民族文化的优势进行充分发挥,以此确保其可以为我国与外国文化产业在交流方面提供资本,进而使得我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进行交融的过程中,可以在全新文化成果的创新方面做出全新贡献。其次,也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基础性指导,对文化自觉的发展理论进行确定,也就是说在全新发展阶段,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就是对文化的自觉,其中包括文化政策、立法、认识等方面的在理论方面进行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文化政策、认识、主体观三个维度对文化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同时这也是文化自觉的总体性实施要。而且,其在术语表达、逻辑习惯、客观范畴等方面都与我国人民的理解习惯相契合,因此文化自觉在人们认知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方面进行了有效强化。

结语

概言之,目前,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核心理念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只是应在发展方法和方式上,让其与生活和现实更加贴近,同时也让人们更加乐于接受。毕竟,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促进我国人民养成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朝着理想生活发展的唯一方式。

〔参 考 文 献〕

〔1〕桂英梅.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S1):42-44.

〔2〕王管.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9,(08):125-128.

〔3〕王萍.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认同机制阐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9,(03):51-54.

〔4〕刘洋.价值哲学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现〔J〕.理论研究,2019,(02):37-40+52.

〔5〕宋彦葵.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内蕴〔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5-8.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