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琼 肖云忠
摘 要:初心使命作为党的思想建设范畴,具有重要的廉政价值,可以为构建廉政体系中的不想腐环节提供思想资源和技术支持。初心使命在实践运作中体现为岗位职责,初心使命失守是指党员干部在特定岗位上的职责意识淡化、弱化、异化。对教育系统15个违纪违法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利益诱惑情境—初心使命失守—贪腐行为”是初心使命失守衍生的贪腐行为的内在逻辑链条,凸显了初心使命的廉政价值及作用机制。因此应根据利益诱惑情境的作用机制,构建激发初心使命特点优势与控制利益诱惑情境的双重防腐模式。从初心使命视角研究腐败行为的发生机理,弥补了当前初心使命与廉政关系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初心;使命;利益诱惑情境;失守;腐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0)02-0021-08
一、引言
在全党部署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蕴涵着深刻的廉政价值,是构建不想腐的思想资源,有助于从思想上筑牢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家园,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初心使命作为新近提出的概念,对它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譬如,“今后要深化研究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内涵、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的阻力和动力机制、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总结”[1],但是,对诱发和遏制腐败行为的心理动机内容研究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聚焦初心使命因素的作用。为此,本文立足腐败新形势及反腐倡廉新任务新要求,从初心使命视域探讨腐败成因及治理,为挖掘和利用初心使命资源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依据,据此确立的研究策略是:首先把初心使命操作化为岗位职责意识和行为表现,根据已经暴露并确定的腐败案例来观察和分析贪腐行为人的初心使命意识,从反面来探讨初心使命失守产生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与资料收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对初心使命内容的宏观界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初心使命的内涵、特征及指标进行操作化,也就是为初心使命寻找经验化指标,以便于经验观察和证明。初心使命既是作为整体的党组织的初心使命,又是作为个体的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每个党员干部又隶属于某个具体的行业和岗位,因此初心使命落实到党员干部个体,可以通过岗位来体现,岗位有特定内涵、目标和任务要求,承载着党员干部应该拥有的初心使命,是初心使命的具体化、行业化、职业化,因此,本文从个体层面把初心使命界定为党员干部在特定岗位上应该履行的岗位职责。初心使命失守是指党员干部在特定岗位上的职责意识淡化、弱化、异化,淡化是指初心使命意识地位的下降,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的地位,但在部分党员干部意识中淡薄了、忘却了;弱化是指初心使命应该发挥的动力作用被削弱;异化是指初心使命性质发生的偏差,突出体现为以权谋私意识和行为。初心使命失守在经验操作层面体现为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观、政绩观、利益观、交往观等方面的淡化、弱化及异化。
岗位涉及的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包括政商关系、政社关系;岗位涉及的领域比较宽广,包括家庭、职场、社会组织;岗位运行规则多种多样,涉及情理法等多元组合关系,在岗位所处的复杂情境下,利益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多元关系、多元主体、多元规则均以利益主线贯穿其中,构成利益场域。由此把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置于利益场域进行观察和分析,能够动态呈现相同行业岗位和不同行业岗位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运行状况,从中发现“不忘初心使命”和“忘记初心使命”的党员干部呈现出来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揭示初心使命失守的原因和机制。
测量党员干部岗位职责的指标有:(1)当事人;(2)违纪违法事实;(3)处理结果;(4)述廉述职;(5)利益诱惑情境。根据这5个指标制作编码单,按照学术惯例,把相关当事人进行化名处理,资料来源于S省《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警示录》,该警示录涉及15个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案件事实清楚,结构完整,是观察和分析初心使命认知与践行的有效素材。按照内容分析法的研究程序,对15个案例的相关信息进行登录,形成數据库(见表1),据此进行内容分析。
(二)研究假设
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表现在教育行业,就是要实现教育强国,通过教育现代化为社会发展、民族复兴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每个教育行业的党员干部而言,既要在认知层面有这样的初心使命意识,又要在本职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践行初心使命直接体现在职业实践层面,职业实践的内容千差万别,职业实践的过程就是在利益场域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教育场域的职业实践就是处理与教书育人相关的利益关系的过程,由此在腐败动机与行为关系框架内,引入初心使命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在利益诱惑情境下,如果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失守,也就是初心使命意识淡薄甚至变异,就容易出现利益取向偏差,生成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所以,腐败行为的发生是初心使命失守的结果,构成“利益诱惑情境-初心使命失守-腐败行为”的逻辑链条,而匡正和守护初心使命就从根源和治本角度防控了廉政风险,由此凸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廉政价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在文化程度方面,15个个案涉及17人,其中大专2人,大学11人,研究生4人。在年龄方面,“50后”6人,“60后”8人,“70后”2人,“80后”1人。在涉案金额方面,最小值为6万元,最大值为1709万元。100万元以下者有5个,100~1000万元之间者有8个,1000万元以上者有2个。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当事人收受金额普遍高于中等学校。在案件组合方面,有个别案件14个、窝案1个。
15个教育系统案例在岗位领域及职务分布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既有高校又有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既有学校系统又有教育管理系统,既有校长层面的职务又有职能部门层面的职务,具体分布情况是:(1)高校5人,担任职务有校长、副校长、院长、书记;(2)教育管理部门4人,担任职务有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省信息管理中心主任、市教育局局长书记、县教育局股长干部;(3)中等职业学校2人,担任职务有校长、书记、副校长;(4)中学4人,担任职务有校长、副校长、总务处主任、计财处主任、教科室主任。这15个当事人的共同特点是担任领导职务,拥有公权力,公权力又具体分布在当事人主管的事务领域,这些事务领域就是廉政风险点。
(二)案发后自我陈述
案发后当事人的自我陈述,是初心使命意识的体现。15个教育系统贪腐党员干部被查出后,对自己走上贪腐道路进行总结和解剖,从中折射出初心使命意识方面的问题:一是初心使命意识淡化,二是官本位意识突出,三是心理失落和失衡,四是享乐主义思想滋长,五是权力过期作废心理,六是人生价值观迷失,七是拜金主义心理,八是兴趣爱好走偏。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权力观问题,是权力认知偏差及运行偏差,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因此教育领域贪腐党员干部初心使命失守问题的实质是权力异化问题,其后果就是违纪违规,就是腐败行为。
(三)违纪违法事实
违纪违法事实是当事人初心使命失守的直接后果与体现。根据材料把15名当事人违纪违法事实归纳为9种类型:(1)政商结盟型,普遍存在与商人勾结,相互谋利;(2)优亲厚友型,对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供项目信息,帮助其获得项目,收受好处费、感谢费;(3)白手套型,找自己的亲信出面打理权钱交易等事宜,自己隐藏幕后,收取好处;(4)四风问题型,违规购买公车、超标消费,享乐主义;(5)窝案串案型,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设立小金库,做假账,套取集体资产;(6)微腐败型,利用微权力,见到好处就上,蚕食公共利益;(7)顶风违规型,补课,收补课费,卖教辅材料;(8)沾染恶习型,交友不慎,陷入赌博泥潭,借钱、挪用公款赌博,还高利贷;(9)一把手型,集权,自己说了算。9种类型违纪违法行为又可归结为权钱交换型、权色交换型和权权交换型,属于权力滥用、以权谋私的失范行为。
(四)初心使命失守与贪腐行为的关系
就当事人述职述廉与违纪违法事实的关系来看,述职述廉中体现的初心使命失守是贪腐行为的内在根据。教育系统贪腐党员干部从其成长过程来看,可以把入党时间确定为初心使命意识的正式确立,入党有程序规定,要经过系列教育活动,尤其要端正入党动机,正确的入党动机包括学习、理解和认可党的初心使命,并愿意在职业实践和工作岗位上认真践行,把党的宗旨、使命、纪律、奋斗目标通过本质工作得到体现,从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初心使命出现问题,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交友观、生活观等社会领域均会出现问题,从而在利益诱惑情境下容易把持不住利益诱惑,最终滑向腐败犯罪深渊。就15个案例情况来看,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曾经都积极肯干,追求进步,入党提干,往往多岗锻炼,表现优秀,有突出政绩。但在人生的某个节点或机会面前,面对工程项目、后勤基建、招生、采购、教辅、灾后重建、补课、救助资金管理、晋升等,提供方便,接受好处,开始时内心感到不安,后来便没有什么了,甚至把办事收钱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通过办事收钱的激励与强化,违规违法行为不断发生,直至被举报、查处,人生轨迹犹如一条倒U型的抛物线:先努力工作,干出实绩,然后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方向,一错再错,走向违纪违法的深渊。从违纪违规时间来看,有的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就开始了,有的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仍然不收手不收敛,其贪腐性质更为恶劣,表明他们的初心使命问题更为严重。15个案例揭示当事人违纪违法的手段包括:(1)官商勾结,权钱交易;(2)私设小金库;(3)吃回扣;(4)侵吞、私分;(5)做假账;(6)违规经商,入股分红。正是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违纪违法手段把当事人初心使命失守变为现实。那么,初心使命失守的原因是什么?需要把初心使命失守置于利益诱惑情境中进行观察和分析。
四、利益诱惑情境对初心使命失守的作用机制
(一)利益诱惑情境是初心使命运行的常态环境
初心使命意识寄寓于党员干部身体,以岗位为载体,以岗位职责为指标,通过职业活动得到体现和实现,每次具体的职业活动可以称为一个事件,正是在系列事件中呈现出初心使命的运行状况,党员干部职业活动所处的条件称为利益诱惑情境。“情”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情况、感情、情面”,“境”的基本含义是“边界、地方、区域、遇到的情况”,情与境合称“情境”,描述与个体心理直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构成个体内部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外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统一,实现主體和客体的互动交融,从而成为主体行为的基础背景和引发状态。情境定义是主体根据具体境遇条件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并赋予意义,如果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它在其结果方面也就是真实的,这就是情境定义产生的社会效益。15个个案中的当事人均手握公权,其履职尽责存在于公务情境之中,公务情境是公职人员行使职权进行社会管理的行为场景,是以特定职务和工作关系为内容而构成的交往空间,具体表现为工程、招生、教务、总务、财务等复杂内容。就一般意义而言,公职人员基于公共资源管理者角色行使管理职能,履行管理义务,社会主体基于商业活动必然要同公职人员打交道,从事经营管理事务。公职人员和社会主体关系的实质就是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公职人员和社会主体就是政企关系、政社关系的人格化代表,其互动的内容是特定的利益关系,这些活动是公职人员的职务活动,是正常的交往互动关系。利益诱惑情境是公务情境中的常态环境,是以利益为核心,由时间、空间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等要素构成的体系。利益诱惑情境作为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体系,把情与法、利与义、权与权、权与钱、权与色等因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当下和在场的行为环境,以其即时性、选择性和感染性的特点从而成为考验初心使命的高危因素,更可能把潜在廉政风险转化为现实腐败事件。即时性就是现场性,是行动和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环境;选择性就是决策性,在面对特定当事人提供的利益诱惑条件时,是保持清醒和理性抵制诱惑,还是丧失原则突破临界点走向腐败,需要公职人员做出抉择;感染性就是情绪性,是特定情境激发出来的一种情绪连带,往往带有意气用事的特点,一旦陷入就难以自拔。正是这三个特点使公职人员在公务情境下面临坚守初心使命的考验,一旦突破临界点就容易发生背离初心使命进而走向腐败的后果。
(二)利益诱惑情境引致初心使命的失守
利益诱惑情境宽容不良社会风气导致潜规则认同[2]。利益诱惑情境是一个互动场景,公职人员与特定社会主体进行互动,互动就有规则,每个社会主体都想获得自身利益,这中间就存在竞争,为了在竞争中取胜,“潜规则”、行规、惯例就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作为社会风气的腐败认同潜意识对社会成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之中,表现在:认为腐败不可避免,见怪不怪;是非颠倒,美丑不分;羡慕贪官,想仿而效之。“潜规则”的盛行使得教育领域内的明规则失效,降低教育初心使命蘊涵的公平意识。
利益诱惑情境遮蔽理性认知导致公职人员是非不分。利益诱惑情境是一个即时性场景,在场的当事人之间容易受到人情世故及利益的感染和暗示,发生认知偏差,出现分不清法与非法的界限、不知法或者法律意识和职业规范意识淡薄的现象。在平时,这些公职人员对党纪国法的认知是清楚的,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但一旦进入公务情境,人情世故和利益因素就容易打乱头脑中的原则和规则,被互动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所诱惑或被情感义气所迷惑,从而突破临界点。行贿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投其所好或从身边人入手开展公关。
利益诱惑情境扭曲价值取向导致公职人员权力观扭曲。市场经济具有浓厚的逐利氛围,学校发展要搞建设,必然与社会多元主体交往互动,其中商人是最主要的互动主体,这样的利益诱惑情境在当事人之间营造的互动现场容易使公职人员看到商人获利的实情,看到老板住别墅开豪车,认为自己的奉献多而获得的报酬少,在比较中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强化权力寻租的意识和行为,削弱、淡化初心使命意识。
利益诱惑情境集成多种因素导致公职人员突破临界点。正是利益诱惑所营造的互动情境,把静态的制度文本规定、平时所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防线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集于一体,产生乘数效应。即超越单个腐败诱发因素的作用,构成集成机制,产生叠加的放大效应,使公职人员陷入利益诱惑情境之中,理性认知和判断能力下降,是非观念和标准模糊乃至颠倒,价值取向错位,最终在标准、内容和程序等层面突破初心使命坚守的临界点,导致初心使命失守。
五、双重防腐模式:初心使命激发与利益诱惑情境控制
(一)发挥初心使命的特点优势以抵制利益诱惑
中国共产党提出“不忘初心”命题,通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起点、身份、宗旨、力量源泉、价值及价值感,具体包括五大要素: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忠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以及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蕴涵着真善美的追求,其内容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具有起始性、价值性、动力性、稳定性的特点。“使命”一词,《辞海》解释为“使者奉命出行”,是指出使的人所领受应完成的任务、应尽的责任,今多指重大任务、责任。管理学界强调企业使命的重要意义,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不是由其名字、章程和公司条例来定义,而是由其使命来定义。[4]弗朗西斯·赫塞尔本提出“使命管理”理念,强调组织无使命,就只知在“做什么”“何时做”,而不知“为什么做”。如果在“为什么”做事上不清楚,员工就不会产生激情,组织将永远不能取得应有的绩效,发挥不出最大潜力,管理者首先必须弄清楚使命是什么。[5]借鉴管理学对使命的定义和意义的观点,党组织的使命就是党组织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及由此确立的宗旨、目标及责任,有阶段性、层次性、情境性、行动性的特点,情境是使命存在的条件和前提,由此呈现出阶段性,不同组织所处地位及情境存在差异,其所担负的使命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差异表现为横向内容的差异及纵向层次的差异,使命有明确的具体目标,在目标导向下引发实践斗争及行动策略,而在价值给赋及意义论证层面,初心是赋予使命价值和意义的原点,由此呈现初心和使命的同一性和关联性。初心决定使命,初心引领使命,初心为使命提供方向和价值论证,提供党组织身份意识、存在价值的论证和陈述,为使命注入价值意义和灵魂。初心和使命合在一起,简称初心使命,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既强调做什么、怎么做,更强调为什么做,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灵魂和旗帜,也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和根本特征。初心使命的优势在于中介效应和动力效应,中介效应是指初心使命联结利益诱惑情境与行为后果,成为二者关联的关键因素,阐明情境与行为的关系,揭示情境对行为后果的影响。动力效应是指初心使命对行动者行为选择及其后果的影响。中介效应和动力效应出现的根据在于初心使命特性带来的功能后果,即初心使命通过意义给赋而赋予行动者持久的力量源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发挥初心使命特点和优势的重要举措,把党的“初心”作为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和旗帜[6],具体要求是结合岗位特性,通过调研找出岗位实践中的差距和问题,以差距和问题为导向,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抓好落实,从而唤醒、强化、矫正初心使命意识,从而成为抵制利益诱惑的定力和力量源泉。
(二)以利益诱惑情境控制支持初心使命建设
利益诱惑情境是初心使命运行的环境条件,集中体现为岗位运行过程中的廉政风险,15个个案当事人处在特定岗位上,握有相应权力,与利益相关者互动,其中政商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应的利益冲突风险、廉政风险更大,对初心使命的考验和冲击更直接,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对利益诱惑情境的控制,从而支持初心使命建设。一是在利益诱惑情境的时间和空间环节加强监督,在空间上要把监督从职场内延伸到职场外,重视交友娱乐场所、出国出境考察等环节的监督,这些场所是最容易放松警惕和被腐蚀的地点。在时间上要把监督从8小时内延伸到8小时外,在逢年过节、生日、婚丧嫁娶等关键时间节点加强监督。二是要遏制和消除互动情境中的惯例和潜规则对正式制度的消解作用,需要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既包括特定领域内的法律法规,又包括公职人员廉政行为制度,如干部人事制度、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工资制度、招投标制度等,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三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可以把防止利益冲突原则引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全过程,实现廉政风险点查找的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制定的有效性和风险防控工作的长效性[7]。由此,通过外在制度与内在初心使命的双重建设,最终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同昌,徐瑶.当前中国共产党初心问题研究述评[J].理论导刊,2017(12):18-23.
[2] 肖云忠,张丽丽.利益诱惑情境与腐败事件的生成及控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5(3):50-57.
[3] 赵秀华.论中国共产党“初心”的五大構成要素[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10):33-41.
[4] 邓路.从战略视角看企业使命陈述[J].管理科学文摘,2007(5):65-66.
[5] 王伟.赫塞尔本的“使命管理”新理念[J].唯实,2002(8):151-152.
[6] 岳奎.“不忘初心”与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51-55.
[7] 庄德水.防止利益冲突视角下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创新研究[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2):57-60.
责任编校 王学青
Abstract: listed i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category of the Party, initial mission is of great value for clean governance, providing the ideological resour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ean governance system. Demonstrated in reality as the post responsibility, initial mission, once lost, results in the weakening and alienating post awareness of Party member cadres. An analysis of the 15 infringement cases with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yields the discovery of the logical chain of corruption resulting from the loss of initial mission as “interest-temptation situation—loss of initial mission—corruption”, which is a profound demonstration of initial missions integrity value and its functional mechanism. For this reason, a dual prevention model constructed with the stimulation of initial mission and the control of the temptation situation is to be formulated. The generative mode of corrup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l mission makes up for the insufficiency in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mission and integrity.
Key words: initially intention; mission; interest of temptation situation; corru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