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
2020年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了中国、牵动了世界。面对疫情持续扩张,春季学期开学日期一再延迟的实际情况,自治区教育厅印发了全区中小学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的实施方案,教育部下发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如何基于疫情之下学校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居家学习的实际需要,为本市学校疫情期间的课程建设和实施提出基本的方向和思路,成为摆在我市教育管理者和教研部门负责人面前的新课题。
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我市一直坚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我们认为,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而在学校教育中,课程建设居于核心地位,抓好了课程,也就抓住了学校教育的根本,使学校凭借课程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成为可能。以上主张和认识,可以从我市2016年启动的“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实践探索及研究成果中找到佐证(编者注:见本刊2019年第12期深度报道)。
基于以上思考,在新学期原定的开学日期到来之前,我市迅速成立了以柳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柳州市电化教育站为核心的市级课程设计研发团队。随后,市级课程设计研发团队迅速响应,在不到一周的时间,便以“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为载体,架构、出台了柳州市延期开学期间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用以指引全市中小学校疫期课程建设的方向。本文将从疫期课程的设计定位、校本实施、问题反思三个方面呈现我市的思考与实践。
一、疫情之下,学校课程设计的基本定位
延迟开学期间,我市遵循“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发本地资源,科学整合,协同组织,分级管理,动态跟进”的工作思路,积极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通知精神,秉持“复习指导与新课预习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本地课程与外地资源相结合、短期实施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工作原则,面向全市中小学校搭建了“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教育云平台,指导本市中小学师生居家抗疫,“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积极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柳州教育教学的新坐标。
“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强调以学生自我导向性学习为主,通过设置“学科导学”“防疫防护”“身边故事”“育心树人”“实践探究”“亲子时光”“健康成长”七个板块的线上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着力拓宽学习视野,认识理解社会,树立科学思维,运用科学常识,发现并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育家国情怀,强化责任担当。七个板块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如下。
1.学科导学。内容涵盖全学段、各学科,关注学科特色,突出学科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强调旧知的复习整理与新知的预习导学相结合。要求分学段、分学科,筛选或自创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或小专题授课,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2.防疫防护。以本次疫情为背景,重点普及防疫知识、培养学生自理自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加强公共卫生教育。
3.身边故事。关注当前社会现实,由远及近,以小见大,寻找学生身边的“榜样人物”,讲述正在发生的感人故事,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4.育心树人。内容包括疫期线上咨询、热线故事、校园心理、心理剧场、“疫”期生涯,重点科普心理健康知识,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柳州心育特色。
5.实践探究。从经典阅读、社会关注、问题探究、艺术修养、生活情趣等维度出发,以实践探究的方式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亲子时光。鼓励家长配合学生居家学习,通过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一起做家务等方式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实现亲子之间共融共学。
7.健康成长。学生自主总结、提炼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以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照片、视频、日记等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内容包括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特色作业、手工制作、劳动体验、体育运动等。
二、疫情之下,学校课程的校本实施
(一)自主研发,学校成为课程创新的孵化器
在“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实践中,我市各中小学校积极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立足培育“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目标,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以现代课程理念为指引,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核心,将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逐步实现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特色化,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学校课程体系。
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作为柳州市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在新冠肺炎疫情初起之时,便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善研的实力,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合力开发了学校“疫期成长”实践课程。该课程以新冠肺炎大事件为背景,设置了“疾病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逻辑”“科学与技术”“社会与文化”五个模块的“疫期成长”课程,给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生分别确立了“我这‘疫年”“家这‘疫年”“国这‘疫年”三个小专题,以任务单方式驱动学生居家自主学习。学生们通过阅读防疫知识和电子绘本、绘制海报、参与亲子运动、拍摄学习或运动微视频等方式参与课程學习:全面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学习正确的防护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与处理,学会理性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地判断事实;通过感悟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则,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懂得敬畏生命……学生们基于小专题学习目标,主动探究、深度学习,整合相关的国家课程,以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收获颇丰。
柳州市柳石路第二小学在统整设计“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课程方案时,坚持把疫情防控放在首位,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将国家课程学习与疫情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立足“学科整合实践”和“学科导学”两个视角研发课程,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中实现更有价值的生命成长。
(二)学科融合,跨界统整成为疫期课程创新的最强音
疫情之下,我们欣然发现,我市很多学校把学科知识置于社会生活背景之下,借助网上课程资源,生成了全新的校本实践课程。如柳州市前茅中学创新实施的“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倡导学生在延迟开学的第一周课余或周末时间,和家长一起创作“‘五谷杂粮绘当下”创意美术作品,要求至少选用3—5种五谷杂粮,紧扣“疫期居家生活”主题,创作反映当下生活的“五谷杂粮画”,表达自己在疫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或展现中国力量,或表达对武汉、对祖国的支持,或体现保护动物主题,从中增强自我精神修养和动手实践能力,提升爱国爱党爱家爱自然爱社会的思想感情。任务中的“五谷杂粮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民间工艺中的一种技艺,艺术风格不同于剪纸、国画、年画,因五谷杂粮颜色、形状各异而使整幅画面立体感更强,具有形的质朴、神的生动、意的深邃、法的自然等特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校依托主流教育信息技术平台中的现有课程资源,精心筛选适合学情的美育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向学生推送课程,使学生宅在家中就能陶冶情操,提高美育修养。
我市还有一些中小学校,突破学科知识的边界,设计实践体验性任务,指导学生有选择地收看新闻和影视节目,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疫情信息、整理疫情数据、分析疫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預测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深入了解国家、社会在科学防疫、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知识,展开科学探索、生命体验、道德判断等方面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从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柳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除了安排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寒假作业,还推荐学生收看央视一套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节目和《中国诗词大赛》第五季节目、央视二套的《一槌定音》节目、央视四套的《快乐汉语》节目、央视六套的《佳片有约》节目、央视九套的纪录片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全面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资源共享、思想流通、过程共塑,面临疫情挑战,没有一个群体会成为唯一的力量。我市各中小学校将学习者引向更深层次的素养培养、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运用,印证了教与学深层次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以统整式、混合式、项目式为代表的多样化课程学习方式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以任务挑战和体验参与为样态的灵动学习过程更加受到学生追捧,以学科融合、多向度发散、多元主体合作的主题式研学在学校课程中层出不穷,宅家研学俨然成为我市师生、生生、家校“研学共同体”创生智慧的精彩过程。
在全国的其他省份,疫情期间同样创生了许多精彩的课程,比如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小学在网上发布的“基于跨学科学习的统整项目课程”(扫描图1二维码可看)以及江苏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在网上发布的“全息阅读·云课堂”(扫描图2二维码可看)等。
图1 图2
(三)关注个体,强化教师在生命教育和社会参与教育中的责任担当
疫情之下,学校课程的原始素材在真实世界中已然存在,教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学生与身边的真实世界割裂开来。那么,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登上社会实践的舞台,抓住契机给学生补上一节家国情怀的人生大课,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与国家未来?如何给学生补上一节敬畏自然课,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与自然灾害?如何给学生补上一节公民素养课,引导学生思考个体生命与他人关系、人类未来?
在“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学科导学”板块,我们组织了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各学科的导学课程内容供学生选择,包括各学科优质的网络课程资源,大多为时长在5—10分钟的微课或小专题授课,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温故知新,掌握一些新方法、新技巧。值得说明的是,该栏目里的学科课程内容并不是按照课程表或新学期的教学进度表来呈现所谓的新授课教学视频,而是突出了学科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强调各学科旧知的复习整理和新知的预习导学,并且大量课程关联了新冠肺炎疫情。比如柳州市文华中学生物组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传染病相关知识,从学生角度设计了一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普”线上课程,告诉学生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群,教给学生做好自我防护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以制作相关手抄报、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柳州市第九中学化学组教师设计的是一节“84消毒液”网上课程,该课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了大家急需的防疫物资84消毒液的成分次氯酸钠,明白了它发挥消毒作用的化学原理是次氯酸钠在水溶液中产生次氯酸、次氯酸可以分解出新生态氧,因此,84消毒液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使病毒的核酸物质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杀灭病毒——让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新冠病毒的防控,是本课“课堂教学”的创新,其课后作业——让学生居家自制消毒液并分发到社区用于公共环境消毒或者给邻里居家消毒,则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以及对生命的守护和担当。此外,英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亲子之间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的英语对话小视频,画面生动,语言亲切,英语发音十分标准,让学生在防疫、抗疫期间学到了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新冠病毒知识,可谓一举两得;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评析抗疫对联,从“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的角度进行评析,体会人们如何表达战“疫”必胜的信心,歌颂白衣天使的无畏,鞭挞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音乐教师教学生学习用筷子、空碗、空茶叶盒、空纸盒等家庭常备的生活用品作为打击乐器,随着音乐的节奏敲打节拍,学唱《武汉,你好吗?》《武汉伢》,用音乐传递爱的力量和战“疫”必胜的信心。
(四)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守望
为引导广大师生理性看待疫情、抚平焦虑情绪,增强“心理免疫力”,我市于2月10日开通了教育系统免费抗疫心理援助热线,在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群体中选拔了80名志愿者、在职校高校教师中选拔了31名志愿者,作为我市教育系统免费抗疫心理援助热线的咨询员,扛起了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使命担当。在开展热线服务之前,志愿者们需要先期接受热线咨询的专业培训,包括心理援助热线的伦理规范、工作流程、常用技术、常见问题的类型及应对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心理援助人员的情绪管理和关照等,内容丰富,主客兼顾,保障疫情之下每一个师生包括心理咨询员的心理健康。
柳州市公园小学教育集团结合疫情设置了颇具本校特色的居家小课程——“桃桃李李聊防疫”。从疫情防护知识讲述、抗疫战“疫”人物故事以及居家生活问答等方面选择微视频漫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安全教育、勇于担当教育、乐于奉献教育和感恩中国教育,深得学生和家长喜爱。
柳州市妇联主办的“柳州家教163微课堂”聘请了来自我市一线的家庭教育专家支着儿抗疫,帮助每一个家庭成员正确看待超长假期,合理安排居家学习、居家防疫和居家交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正视今天、计划明天、设计后天。
三、疫情之下,学校课程走向何方
学校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在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重构意义的过程,用以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课程重构注重整合,特别重视开发和实施实践性课程和个性化课程,这也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疫情之下的课程设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要求,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疫情之下,有些地方和学校把线下课堂的课程表、学科科目直接搬到线上平台,以纯讲授的方式进行过度教学,导致乱象百出。“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摈弃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线上课程,倡导各中小学校积极研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活课程,重点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身心健康與网络学习环境的关联性
目前的学校网络课程开发与实施仍存在漠视学生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不顾学生家庭条件和自学能力,一味要求按课程表统一进度,督促学生居家长时间在线学习、网络“打卡”,这与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要求相悖,会对儿童身心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而罔顾农村学生家庭的现实条件强推在线教学,导致一些家庭的学生因家庭网络带宽不足、平台缺失、设备匮乏等原因而困难重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学科导学设计的系统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有的学科导学课程名为导学,其实导学特色不明,没有兼顾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在学习材料选择与整合、学习方式指导与落实上出现了广泛的“不适用”现象,由此折射出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和教学设计能力亟待提高。
有的学科导学课程反映出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明。学习的意义感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方式在价值识别、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疫情之下,建立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意义感,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隐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实践价值与人生意义,是彰显教育内涵的基本要求。
有的学科导学课程则反映出学校校本教研不实。疫情之下,教师的教研及教学方式都不得不由线下转为线上,许多教师还没来得及做好技术准备,便在忐忑不安中“临危受命”,急急挂出了线上课程。校本教研不实导致线上课程品质低劣。如何引导教师适应网上教学,学会在线上课程中与学生实现有效交互,成为接下来每一所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必须着力研究的全新课题。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指导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在未来的培训中,对学校加强小专题培训、案例导学培训等精准化培训,以此加强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线上课程的可操作性
深度教学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不再仅仅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对象,而是把学生作为教学促进的对象,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是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履历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要通过知识处理,实现学生在认知方式、情感体验、思想境界、处事方式等方面的实质性变化。因此,疫情之下的线上课程要想具备可操作性,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明确课程目标。疫情之下的课程定位,应指向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寻求学生个体与社会参与的相关性,强调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好经验就是现实世界的经验。课程目的是应用,为了生活,为了跨越学校“围墙”进行经验分享。
2.选择课程实施样态。从教师的对象化教学走向学生的自我感学习,应当成为当下课程教学改革最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柳州市中小学七彩大课堂”在学校层面的实施看,主题综合活动课不愧为一种口碑较好的课程实施样态。这种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自主开展综合性学习;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受磨炼,实现自主发展。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知识理解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现实生活、人生状态、生活经验产生了丰富的联结,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自我感。
3.优化课程要素。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珍爱生命、尊重自然、家国情怀、英雄精神、公民素养、正义良知等都会成为学生内心关切的话题。于是,话题即课程。主题综合活动课程强调“三要素”,即活动主题、具体任务、自主活动。主题综合活动每一个系列的活动课程,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同时每一个主题都应由学生参与选择并最终确定;活动目标和具体任务都应根据这个主题来确定;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亲身参与获得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
4.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体验和探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过程,是学生各种学科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与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丰富学生学科经验和课程履历的根本要求。此时此刻,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疫情之下的学科学习应该是学生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工具,道德教育亦可顺势而为。对于教师而言,延迟开学期间的学科课程实施,重点是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走进“防疫阻击战”的真实世界,帮助学生发现学科问题,创建线上合作学习的氛围,推动学习团队的建设。
疫情来袭,给学校、家庭、社会走向健康和谐的教育生态带来了契机,启发学校课程建设在结构优化和机制创新上实现渐变与突破,同时给防疫、抗疫中的每一个公民带来了一次共同学习与成长的经历,一方面让教育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停课不停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本质意义,另一方面启发家庭和社会与学校教育和谐共融。疫情之下的学校课程建设,尤其需要每一个教育人真诚地面对自我、发现世界,启发每一个学生选择真正而有意义的学习,从中创造更为完整、灿烂的七彩人生。(作者为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学校课程再造——谈课程改革的深化(2)[J].新教师,2016,(2).
[2]孙飞.战“疫”考量我们的课程观[J/OL].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20-03-03.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