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诗歌鉴赏多文本比较阅读是开阔学生视野,提升理解能力,积累鉴赏方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进行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的操作准则,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驰骋想象,激活文字,創设形象,让学生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在讲授《虞美人》和《一剪梅》的比较阅读时,先播放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片头曲,哀婉、绵长的曲调,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画面,浑厚、动情的旁白,给学生以视听冲击,感性认知,燃起情感热浪,学习的热情。讲授《一剪梅》,先播放音乐《一剪梅》,在音乐清凉、幽然的意境中润物细无声,进入教学情境中。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设置情景,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诗歌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找到对比点,架设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领略内涵的目标。例如: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梦天》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主题和意境上的差异。同为游仙诗,同为绝望于现实,于是驰骋奇幻的想象于尘世之外。因为作者的经历和艺术风格的差别,导致主题和意境的差别。李贺是“长吉体”诗歌的开创者,注定他的诗是幽深、神秘、阴柔、纤弱的;李白是昂扬振奋,潇洒出尘的。李贺满腹才华和旷世济时的宏伟抱负,被无边的黑暗和苦闷挤压到了生命的死角,聊以慰藉只有用心灵的浮光暗影来编织自己虚幻的梦。这首诗是他苦闷的象征。架设桥梁,明确比较点,是领略诗歌内涵的途径。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妙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读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做个性化的解读。例如:比较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和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辛诗的情感就是多重的,可以做个性化解读。如,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锦绣江山落入敌手,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激起丧国之痛;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对英雄追慕、缅怀,羡慕他们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屡遭贬谪,抒发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志难以实现的无奈。语文教学中主张学生放飞思绪,彰显个性,是发散思维,深度思考,提高创新的必要条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诗歌多文本比较阅读是拓宽视野,丰厚积累的有益实践。激活文字,创设形象;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放飞思绪,彰显个性,是指导诗歌多文本阅读的有效探索。“古人学问无遗力。”以多文本阅读为立足点,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深层解读,突围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