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霞
摘 要:深度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效学习,深度课堂首先必须是有效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摒弃形式主义,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才是落实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与保证。
关键词:初中数学;深度学习;有效課堂;形式主义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深入,“深度学习”一词已经悄然成为教师追求的教学方向。由于对深度学习存在理解上的偏颇,目前的教学实践也出现了不少只图形式的“伪深度”现象,这成为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股暗流。在此就这一问题,与广大同行进行一番探讨。
一、过度暗示,错把“套路”当“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一词颇具神秘色彩,也因此备受教师青睐。一般认为,只有开展探究的教学才是有深度的教学。笔者理解,“探究”二字中“探”可指 “探问、观察思考”;而“究”则指“进行深入考察与细致研究”。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所谓的课堂探究往往是探而不究——“只见活动,不见效果”,甚至存在教师过度安排探究路线,让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子”里钻的现象。
分析:这里教师给出的探究题貌似体现了由浅入深,而且学生也大多能正确填写,但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呢?那就未必了。由于“幂的乘方”是一个新概念,需要学生理解其意义,教师却过早地安排进行运算了,其实此时有不少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对于题目“(32)3” “(23)2”,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具体参加运算的“3”是哪个“3”,“2”是哪个“2”,这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底数与指数。
当然,这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教师运用了一种带有“思想枷锁”色彩的探究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自己设计的“套路”之中,会失去他们本该具有的天真与思想。
实际上,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具体的数字可大可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运用中加深对“幂的乘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究精神,使本课教学目标在充满挑战的活动中得到顺利落实。
二、理解偏颇,错把“难度”当“深度”
说起“深度”,一般人都认为就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学设计往往置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于不顾,各类难题、怪题不断冒出,让学生无所适从。在学生初学几何时,有教师就拿出复杂的图形让学生去挖掘深度,比如这样一道题:已知图中∠1+∠2+∠3+∠4+∠5+∠6=900°(图1),试说明AB∥CD。这是七年级的题,学生先要画多边形,再把多边形切割成三角形,并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最终才能出现“同旁内角互补”,从而解决问题,难度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难以实现。
在数学教学中,“深度”学习主要还在于能让学生在“平常”内容中见到“不平常”,从“学会”演变为“会学”。比如图2中,已知∠1=∠2,试说明AB∥CD。一般教师会让优秀的学生口头作答,借助∠3为桥梁,并冠之以“等量代换”这一理由,从而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包含了两种思路——综合法与分析法。如果运用综合法,学生应该尽可能把图中所有的角都标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关系,以便为说明结论找到线索,而在图中标注角与线段正是几何学习中重要的习惯,此时培养正适时。如果运用分析法,则要寻找方法来说明两条线段平行。无疑目前学过三种常见思路,即从分析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入手。基于上述两种思路的多个方案分析,就像一张捕鱼的大网,可以抓住所涉及知识范围内的“鱼”。
三、离本背道,错把“瞎用”当“活用”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的教师由于理解不到位,就会把脱离教材的“瞎教”当作活用教材,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课中,不少教师总是煞费苦心地去寻找一些奇题、怪题,让学生列出方程,再制作一些所谓的“动画情境”,让学生利用移项、合并同类项这些基本方法上不断进行训练,却为何可以通过移项来解方程这些基本的道理。有的学生误认为解方程就像孙悟空变戏法,只需记住 “移过等号,变换符号” 这八个字就可以了。显然这种肤浅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发展。其实教材在这儿就有比较到位的提示,教师只需引导学生:① 如何把方程向着x=a(常数)的形式进行转化?(为移项方法的得出进行铺垫)②探讨教材中的3x-4x=-25-20是怎么由3x+20=4x-25变形得来的?(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变形的过程,理解等式性质在这儿是怎么运用的)。③重点理解“相当于”只是“好像是”,移项的本质是等式性质1。这样就使解题方法回归到数学原理的高度。可见,认真分析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活用教材,使教学彰显深度。
四、节外生枝,错把“多解”当“开放”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开放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发散性思维。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设计好了开放题,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实不然。比如在“幂的运算”教学中,有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
(1)试在2、3、4三个数中任取两个,你能组成哪些幂的形式。(32,42,23,43,24,34)
(2)从上述6个幂中任取两个,组成一道幂的乘法题,你能写出哪些算式?(15种结果)
这道题从答案来看似乎有些开放,但其实只是一种“多解”,究其本质来说还是封闭性的。而且这种属于排列组合的启蒙式训练不知为何放在这节课上。虽然说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分类讨论的能力,但也会淡化幂运算这一主题。到后来,由于学生无法答全,教师最终只能把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开放题设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显然这种“开而不放”的开放题设计只是一种“节外生枝”,还不如用完全封闭性的习题。
五、脱离主体,错把“盲从”当“合作”
合作学习可以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但并非只要合作就会有好处,处理不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其思维难以深入。
比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后,有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已知2a2+2b2=20,3ab=9,试求a+b的值。学生拿到题目就感觉难以下手,于是教师马上说:“我看大家还是发挥集体的智慧,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一下吧。”于是,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在四人小组中,基础好的学生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基础薄弱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其中包含的整体思想,他们坚持认为“要求a+b的值,必须分别求得a与b的值”。而有些学生虽然听懂了,但也只是当了一回听众,无法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显然,教师过早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无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使大部分学生变得盲从,最终课堂效果也难以体现。其实这道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比如:题目给定的条件等式是否能化简?化简后的结果与什么式子很相似?谁能通过画图来分析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能够回答的学生中挑选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可以将解题思想落实到整体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中,实现学生思维的增值。
六、结语
“褪去浮华见本真”,深度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效学习,深度课堂首先必须是有效课堂。开展深度学习必须体现数学学科的基本规律,遵循数学教学的核心理念,深研数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寻求问题解决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与数学思想。努力摒弃形式主义与浮夸风,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才是落实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与保证。
参考文献:
[1]吕亚军,顾正刚.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探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5):34-35.
[2]杨 军.基于课程与学习心理理论的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J].数学教学通讯,2018(9):24-25.
[3]田晓霞,张耀波.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的构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7):13-15.
[4]蒋安娜,唐恒钧.基于问题链的数学深度学习活动设计[J].中学数学,2019(2):14-17.
[5]成宏伟.深度学习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4(11):69.
[6]薛丽雅.“低碳”理念下的 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18(23):63-64.
[7]占冬梅.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J].新课程(中旬刊),2019(2):54.
[8]陶云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J].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8(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