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
有宋一代,社会各个层面大肆渲染“孝行”,极力推广“孝道”,同时随着儒家对孝道理论论证的哲学化,佛、儒、道三家在孝道理论上互相融合,对上到皇帝,下到走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狸猫换太子”里的孝心
最近热播的《清平乐》就是以宋仁宗的身世为引,从他尽孝道而不得,为其以后和刘娥的母子离心埋下伏笔,也深切展现出赵祯在王位和孝道之间的痛苦挣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世人皆知,加上戏曲和电视剧的传播,几乎成了正史。事实上,仁宗和刘皇后的关系十分融洽,在仁宗十八岁和二十岁时,分别有朝臣上表称皇帝已经成年,请皇太后撤帘还政。而仁宗的做法是亲率宰相及文武百官去给太后贺寿,皇帝当着群臣之面给太后行跪拜之礼,仁宗不顾众议,行此大礼的目的就是向群臣表明他与皇太后间的感情密不可分,皇太后临朝听政完全是他所支持的。
他追封生母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后改为章懿),那时距刘太后死不过一个月。刘太后死后被谥为“章献明肃”皇太后,仁宗并没有剥夺这个谥号、移出宗庙,反而一如既往地祭祀如初。这两个谥号也挺有讲究,“懿”是品德美好的意思,给了李太后,而“献”则是奉献的意思,说明刘太后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大宋,献给了两代皇帝,是一心为公。
千百年来,对母爱的颂扬、对忠义的肯定、对孝道的坚持,使得关于孝道的故事一直流传。
文人以孝为榜样
宋代名臣范仲淹本是名门望族之后,他的祖先范履冰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宰相。但在晚唐时期,因为战乱的缘故,他们家族举家从陕西迁往苏州。不幸的是,范仲淹在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意外去世。由于母亲没有能力单独抚养他长大成人,便改嫁给了一个姓朱的人,范仲淹也被改名换姓。十几岁的时候,范仲淹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他并没有怨恨自己的母亲,而是理解母亲的难处。于是,范仲淹泪别母亲,前去投奔生父的亲戚,到他们那里寒窗苦读了多年后,终于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后,范仲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母亲从养父家中迎接回来,和自己住在一起(迎其母归养)。
“包青天”包拯考中进士后,朝廷任命他为建昌县的知县。但因为父母已经年迈,包拯不忍心远离,而选择了辞官。不久之后,朝廷为了照顾包拯的心愿,安排他到附近的和州为官。
因为包拯父母不愿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乡,包拯不得不三次辞官。
诗人黄庭坚是个十足的孝子,可无奈在外为官,只能将对母亲的思念,轻轻的收藏在心中。元丰三年,黄庭坚在赴太和县令任上时,因吃莲子而睹物思亲,从莲子想到了母亲的慈爱,激情中写下了《赣上食莲有感》:“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詩中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字里行间透露出黄庭坚的一片至诚至真的孝心,纯真之至,亲情绵绵。
宋元祐二年,刚刚提拔为起居舍人的黄庭坚,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至情至孝的黄庭坚将母亲接到了自己家中,尽心尽力的照顾着病重的母亲。常常衣不解带,甚至是亲自刷洗母亲的便桶。母亲病故后,他曾服丧三年不仕,又筑“永思堂”庐于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
弃官寻母
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朱寿昌幼时,刘氏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成之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耿耿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讯,为此他烧香拜佛。
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50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原来,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
宋神宗得知朱寿昌事后,责令复原职,同时,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征文诗为赞美其事。苏轼曾有诗云:“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常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王安石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评判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望云思亲、上书救父等历史典故。由此可见,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