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任红 编辑/王芳丽
2020年新春伊始,本该张灯结彩欢度佳节的中华儿女,却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侵扰下只能选择闭门不出。病毒肆虐的时候,也是最考验人性的时候,在人类历史上,埃博拉病毒、霍乱等疫情的爆发,成为了众多文艺作品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无论如何,人类总能从苦难中站立起来,在血与泪中迎来新的开始。
文 | 丘雪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号称“人命黑板擦”的埃博拉病毒至今已夺去上万人的生命,生物安全等级里,它被列为四级(最高级)病毒, HIV和SARS属于第三类。它第一次为外界所知的爆发发生于1976年9月,因爆发在埃博拉河上游的五十五个村庄内而得名,当时有九成的感染者丧生。悲剧真实地发生过,也仍旧在上演,如埃博拉在刚果引起的最新关注。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这本“病毒之书”或许能让我们对埃博拉这种凶残的生命体有更多的体会和思考,毕竟,所有的历史都是未来史。
这部小说曾连续61周蝉联《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榜首,也在扉页印着恐怖大师斯蒂芬·金的推荐评语:“该小说的第一章,是我看过最让人害怕的”。恐怖感不单来自病毒这一神秘生物体自身的凶残,更源于其叙事文学形式的刻意营造。小说以一种悬疑案的方式揭示病毒出现、潜伏、肆意舞蹈,然后沉寂,暂时消失的几段故事。不同视角的对照形成一种罗生门式的写法,而不是用医学术语将发病症状一带而过,是从肉体到心智,用盘旋的动感,描写病毒吞噬人体的微末。小说的叙述起于1980年被马尔堡病毒感染的夏尔·莫内,保持了冷漠的语调来叙述血腥的场景,“他的头部都变成了黑色和青色。面部肌肉在下垂,结缔组织在消融,一张脸像是挂在底下的骨头上,仿佛面部正在逐渐脱离颅骨……”
疫苗、药物、生物隔离是阻止病毒传播的三种方法。埃博拉病毒致死率高而传染性强,且未研发出相应的疫苗,所以把患病者进行生物隔离是唯一的措施。在这个特殊时期读这本书,仿佛有一种疲惫跋涉后的顿悟,关于我们该如何对待被病毒感染后的人群,如何看待病毒。
1980年到1993年世界上已知四种丝状病毒:马尔堡、扎伊尔埃博拉、苏丹埃博拉和最后发现的雷斯顿埃博拉。马尔堡病毒是丝状病毒家族的一员,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在摧毁患者的身体之后,它们出现在大量血污之中,样子像是倾倒在地上的一大盆意大利面条。”这也是丝状病毒四姐妹中最温和的一位。而最致命的是扎伊尔埃博拉病毒,致死率达到了惊人的十分之九。被马尔堡感染,患者会像遭遇了核辐射,几乎所有的组织都会受到损伤。而最凶残的扎伊尔埃博拉是一种完美的寄生生物,会将整个人体变成饱含病毒粒子的黏液。
对以人类为肉食的病毒,除了恐惧,研究者会产生更复杂的情感。四级防护的显微镜下看到的它,是一种庞大,古老,全心全意进行机械自我复制的生物体。有人认为其冰冷纯粹,有人认为其美丽迷人。它毒辣可怕得甚至到了拥有美感的境地 “你越是琢磨高危病毒,就越会觉得它们不像寄生生物,而是越来越像猎食者……有时候会埋伏很长时间,而后突然暴起袭击。”
在知道自己被这种传染性极高而又致命的病毒感染,或曾暴露于它时,我们会如何抉择?小说处处体现了生命序列的平等,也写到人类的危机抉择。事实上,很多人的反应会是否认,抱着侥幸之心逃离——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病毒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玛英嘉护士的故事里,感染后她自我否认,并在金沙萨活动了两天,与许多人有过面对面的接触。还有一个案例是汤姆·盖博斯特及其上司彼得·耶林,他们很可能将埃博拉病毒吸入了肺部。但出于不想被关进隔离医院,和失去研究这项病毒的机会,他们进行了隐瞒。
叙述中作者并没有流露自己的态度倾向,只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交换的同情式理解,“我在脑海里看见她……鲜花般的年纪,怀着未来和梦想,希望自己身上的事情并没有真的发生。”带着病毒到处行走固然有伦理上的问题,但对于不幸染病的患者我们要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疾病,把附着在疾病上的隐喻和污名剥离开来。就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里说的,“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诚的方式是尽可能抵制隐喻性思考。”试着感同身受,体会桑塔格所揭示的真相,“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
事实上,高危病毒,不止普通人会大惊失色,疾控专家、军方更是谨慎对待。这些人的恐惧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就在于它源自知识,是基于理性的深切尊重。无数个午夜梦回,这些人梦到自己被感染,死状惨烈。但第二天,他们还是穿着防护服,双手稳稳地解剖着被病毒寄生的生物体,希冀有所突破。他们的应对颇为幽默,“你要是思考了,大概就会决定换个谋生方式”。
最后一章小说又回归到第一人称,让人感到一种故事消散,重新落地的怅惘。作者在哲学高度上对病毒进行了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
大自然的神秘是无可猜度的,当它意图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清除以自我防护,人类的脆弱显露无疑。我们人类也许应该努力,去配得上大自然的馈赠——到它愿意放下举起的屠刀。
LINKS
《逼近的瘟疫》劳里·加勒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纪实文学《逼近的瘟疫》是一部曾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作者是美国著名女记者劳里·加勒特。小说对20世纪后半期在世界各地爆发的瘟疫,如天花、埃博拉、艾滋病、SARS等及其发生的根源和社会应对做了研究。提出人类活动也是致命病毒发生原因之一的观点,并借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之口对人类发出警告:“人类改进命运的同时,也加大了自己对疾病的软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