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要登绝顶瞰烟峦

2020-05-13 07:24朱隐山
中国三峡 2020年2期
关键词:趵突泉大明湖辛弃疾

济南大明湖 摄影/ VCG

济南市章丘区百脉泉公园李清照故居 摄影/ 阎建华/ FOTOE

“你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这个夏雨荷,自然只是虚构人物,然而在众多八零后、九零后那里,她已随着这个深入人心的问句而“永垂不朽”了。在琼瑶的笔下,她来自山东济南,是一位兼具才华和美貌的汉族女子,不幸地遭逢了一场“爱情”,生育了女儿,在等待中耗尽了青春与生命,引出了故事中那一干人的悲欢离合的人生。

相比故事里被皇帝始乱终弃的夏雨荷,同为济南才女的李清照(的前半生)可谓幸运得多——才华、美貌和家世,乃至爱情和婚姻,在当时甚至后世之人看来,几乎都堪称完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的三月,李清照生于济南。父亲李格非,在历史上被视为是苏轼的文学传人之一,继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之后所谓的“苏门后四学士”的一员。

李清照:往昔风流在,犹传乐府名

在她传世不多的词作里,有一阕大家很熟悉的《如梦令》,虽然并不在济南写就,内容上说的却是她少女时代在故乡的旧游: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据有关考证,此词作于李清照十六岁那年离开济南到汴京的初期——此时的她,差不多开始了“学诗三十年”的创作道路。词首的“常记”二字,说明那溪亭日暮的沉醉、藕花深处的荡舟,都是美好的记忆,而非眼前的实景了。

关于李清照早年——尤其是十六岁以前在故乡济南生活时期的可靠历史资料,流传下来的极其稀少,所以我们并不能确定,词里的“溪亭”是特指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的溪亭泉,还是泛指溪边亭阁或明水附近的某地。

由于行政划分的变化,历史文化的沿革,章丘并不是济南文化最核心或重要的部分,但几百年以来,当地的文化人都非常乐意将章丘出生的李清照完完全全地当成济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哪怕没有更多流传下来的第一手诗文或资料能表明这位才女与济南旧城(而非章丘)在生活和精神上的关联。

如今济南城内趵突泉边的李清照故居,很可能出于后世人们的那种“愿意相信”的文化累层效应,而未必是其址,却也未必需要是其址——

为寻词女舍,却向柳泉行。秋雨黄花瘦,春流漱玉声。收藏惊浩劫,漂泊感生平。往昔风流在,犹传乐府名。

这是迟至清代乾隆年间的《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由济南当地文人、《趵突泉志》的作者任宏远写就。人事代谢,城池更迭,当时离李清照的时代,至少有六百年了,词人故宅之说,或有根据,却也不能排除附会的可能性。

诗人们不必纠缠这些细枝末节,重要的是,在词人故宅这样的对象物上,足够兴发和安放自己的感慨和情绪——

为了寻找一代词人的故居,任宏远向“趵突泉泉群”的柳絮泉走去,不由地想到了李清照的那些名句,诸如“梧桐更兼细雨”“人比黄花瘦”“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之类。她的词集以《漱玉词》命名,既对应了柳絮泉东侧的漱玉泉之名,又似乎象征着她那些作品里回荡了此地泉水流动的清脆声音。

婚后的她,与夫君赵明诚过上了耽于金石文物收藏的生活。他们收藏行为的成果,汇集为赵明诚的一部《金石录》;那些背后的故事,则见之于她亲自撰写的《金石录》后序——婚后生活的温馨,为收藏节衣缩食的甘苦,对藏品进行研究探讨的乐趣,斑斑如在;然而好景不长,靖康之难、家国浩劫,接着是夫君亡故、己身流离,当年的收藏十不余二三。于是,她以书写的方式,将那些珍贵的收藏和更为珍贵的记忆一道,封存于一篇血泪文字,附在夫君遗作之后。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 摄影/ 李军朝/ FOTOE

这段背景正是任宏远诗第五、六两句的感慨所系。在浩劫中,收藏星散;在漂泊里,人生艰难。但李清照和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烟尘里的闺阁女子、深宫贵妇不同,以她的天赋、才华、见识和心性,留下了一批诗词,作为帝制时代女性创作的最高成就之一,被记住,被肯定,被景仰,被追慕。这就是被任宏远所无限追怀的“往昔风流”、李清照流芳后世的乐府声名。

在柳絮泉、漱玉泉附近,如今的李清照纪念馆里漱玉堂前,挂着一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亦堪称是任宏远那首诗的另一种呈现: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词笔春风想二安

济南别称“泉城”。套用《红楼梦》里的说法,如果说李清照式的济南女儿是“水做的骨肉”,那么济南就堪称是“水做的城”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说过:“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济南之泉则冠于齐地,自金代(1115~1234)所立《名泉碑》称城内“七十二名泉”起,后来历代多有评选,名单常有不同,如今算起来,趵突泉以及柳絮泉、漱玉泉等处,或是最为知名的。

大明湖在济南旧城之北,趵突泉群在济南旧城之西南,它们如今和城南的千佛山一道,构成泉-湖-山的景观,被称为济南三大名胜。——所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乾隆朝探花郎刘凤诰这两句道尽济南山水佳处。

趵突泉 摄影/ 东方IC

但相比于这些造化的赐物,这座城在人文方面的特色似乎更让当地人引以为豪。苏轼的好友刘攽(刘贡父)有一首《寄王济州》诗,称赞济南一带人文的鼎盛。而在此前,他收到了友人的书信,书信里多谈“西湖泉石之美”——那时的大明湖,亦有西湖之称,曾巩在济南任太守时期就写过《西湖二首》。

狱市并空俗已和,使君高兴足婆娑。画成林色重装洗,鉴作湖光更洁磨。历下军声从古盛,济南名士迩来多。小寒渐有北归雁,话与飞翰同一过。

刘攽这首诗是往来酬唱之作,前四句无非是说友人治理甚佳,政通人和,而又有大自然赋予的湖光山色可供享受。最后两句则是寒暄和展望,类似于书信结尾处的习语。诗的重点在颈联两句,极道济南人文风气的特色——既多慷慨壮伟的从军之士,又不乏名士风流。所谓“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比流氓高不知道几个档次的壮士亦然,而济南兼具壮士与文化人的双重气质。

历下,起源于千佛山旧名(历山),以及战国时设置在此地的历下邑,所以此名亦常被用来指代济南。今济南有历下区、历城区,都与此古称有关。而最能体现刘攽这两句诗的人,当属出生于济南历城县(今济南历城区遥墙镇)的辛弃疾。用时下的流行说法,作为宋词里的男神甚至天王级别人物,能匹敌女神李清照在本领域地位的人还真不多,这位姓辛的同乡,却实打实地算一个。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是1140年,那会儿李清照还在世,不过状况并不好,大概是晚年无依,流落江湖。那时候的济南,由金人统治,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在朝廷任职,但吃着金人的饭、时刻想着砸金人的锅。和祖父一样,辛弃疾一颗红心向着偏安南边的大宋,二十出头就参与了对抗金人的义军。其勇敢果决,非一般人,“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他的故事非常精彩,说不胜说,前人拈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形容,最是恰当。这个说法同时可以视为“历下军声从古盛,济南名士迩来多”在辛弃疾一人身上的具体化。和李清照传世词相比,辛弃疾词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倍之多,对词境作出的开拓甚至要超出苏轼。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自幼安,合称“济南二安”,这男、女词人的两顶桂冠都落入了济南人之手,也是难得——虽然他们壮阔人生的展开,都在离开济南之后,但毕竟曾被这片土地哺育过、影响过。

现代词宗龙榆生(1902~1966)在1962年前后,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学生中有高义龙,示以《原上草》之作。江西人龙榆生填了一阕《浣溪沙·济南高生义龙以所作原上草见示,即拈小调贻之》送给这个山东人:

词笔春风想二安。浩歌一曲亦才难。试揩老眼与重看。闲傍沸泉霏玉屑,要登绝顶瞰烟峦。珠宫贝阙在人间。

词的起头,由“高生”的籍贯和创作才能,联想到李清照和辛弃疾两位在词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济南人,对于一个非常熟悉词史的人来说,近乎于一种条件反射。老词人眼前的青年才俊的表现难得,颇让他欣慰。而这份欣慰里,同时夹杂着更新的期许和教诲——闲傍沸泉霏

玉屑,要登绝顶瞰烟峦。这两句既是说李清照与辛弃疾的人生与作品的分别的特色,又是藉以象征艺术的两个境界。

济南市大明湖风景区辛稼轩纪念祠 摄影/ 俄国庆/ FOTOE

末句的“珠宫贝阙”,一样藉以形容文辞的华美和词境的斑斓,但在老词人眼中,这华美和斑斓,不在虚空中,而在人世间——要于人世间经历、磨炼和体察,像李清照和辛弃疾那样,遍尝人生的甘苦,领略浮世的悲欢,泪蚌成珠。

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李清照和辛弃疾是济南人,但他们的人生,最斑斓的词笔,并不是直接绽开在这片土地上。在笔底把济南深情讲述的人并不少,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却是小说家的老舍。老舍几乎将济南视为第二故乡,他写济南的文字虽然不是诗,但笔下流淌出的,却是济南一城的诗境和诗情。

1930年至1936年,他先后在位于济南的齐鲁大学和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期间,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三个月来的济南》《趵突泉》《大明湖之春》等文,以及小说《大明湖》,堪称写济南的“狂魔”——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济南的秋天》

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的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大明湖之春》

在《大明湖之春》和《我怎样写<大明湖>》里,老舍都提到,他的那个长篇小说《大明湖》,底稿交给了在上海的《小说月报》,刚排出底版,却连同手稿一起,在一·二八事变中,随着商务印书馆印刷厂的被炸,为战火所吞噬。所以这部作品并没有出版和完整留存下来,这也是一桩遗憾的事。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当然被作者记在脑海里,后来呈现为一部中篇,就是《月牙儿》。

清人宋祖昱有一首长诗,叫《故明宫人杨氏度曲歌》,通过明代一位杨姓宫中乐官在明亡前后的遭遇,写兴亡之感。这是诗人吴梅村长篇歌行的路数。诗中的这位杨姓宫人通音韵、善谱曲,出生于济南大明湖畔,或许是比“夏雨荷”更有才、年代也更早的济南女子。兴亡之感,身世之悲,在诗得起头就定了调:

大明湖水年年绿,旁有佳人在空谷。沦落泥涂五十年,白发犹歌太平曲。

杨姓宫人在进宫前如同昔日越地浣沙溪畔的西施,“幽居在空谷”;接着,一笔带出五十年间事,不过“沦落泥涂”,由青春而白发。剩下的,就是这五十年间惹人感慨的细节了。直到诗人一曲终了,卒章显志——

济南黑虎泉护城河公园 摄影/ 东方IC

往昔繁华等逝川,尚余选侍在民间。三朝彤史谁能纪,一代红颜绝可怜。……我听清歌倍惨伤,白头宫女话兴亡。天荒地老无穷恨,莫唱开元旧乐章。

时代巨变面前,个体的身世沉浮,美好事物的丧失,要比“夏雨荷”式的被君王始乱终弃更惹人感慨。而杨宫人从大明湖畔走向泥涂里犹歌昔年太平,老舍从大明湖的温情脉脉走向太平湖的水寒销骨,又是不是另一种被始乱终弃呢?

比刘攽、李清照和辛弃疾的时代更早,杜甫的《陪李北海宴历下亭》就写于历山脚下,为北海太守李邕而作。那正是天宝初年,开元盛世的太平尚未遭遇危机,年轻的杜甫有一位任官兖州司马的父亲,正有条件在齐鲁一带壮游。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青荷。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这种写于筵席之间的诗,重在雍容、得体。“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大概是众多类似的赞颂济南人文的诗句的祖本了,而当时的际会业已消失在茫茫时空,不得重来。杜甫却以诗,捕捉了那个“蕴真惬所遇”的欢愉瞬刻,让我们可以时隔千年依然感受到昔日历下的宾主尽欢、文采风流。

此时的杜甫,不知自己日后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如同李清照、杨宫人、老舍甚至“夏雨荷”享受“太平”或“爱情”的和美温馨那样,享受着他的青年时光。但这个表达其实不太正常——杜甫不会“如同”他的后辈们那样,只有后来者在以各自特别的形式,临摹着杜甫那样令人五味杂陈的人生。

这层意思,辛弃疾在一阕《贺新郎》里倒有爽快酣畅的表述。他是真正的英雄,踏出济南城,迈开大步去致太平,挣人生,哪怕依然最后不免于失望:

一城山色半城湖 摄影/ VCG

甚矣我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猜你喜欢
趵突泉大明湖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轻轻松松聊汉语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大明湖这里的故事最济南
趵突泉
神奇的趵突泉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美丽的大明湖
大明湖旅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