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增生性回肠炎的临床诊疗

2020-05-13 09:04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中国畜牧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菌素肠炎病菌

文│刘国信(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兽医局)

猪增生性回肠炎(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断奶后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尤其以2~3月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并在冬春季节多发。临床上以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为特征,发病后病猪食欲明显减退,生长速度放缓,饲料转化率降低,严重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现将某猪场的猪增生性回肠炎的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发病情况与流行病学调查

山西省阳城县某养猪场有3头育肥猪突然死亡,另有13头出现出血性腹泻,采食基本停止。

据畜主介绍,当年该场就曾发生过断奶仔猪腹泻症状,经过治疗虽然有所缓解,但此后腹泻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彻底治好,刚开始是仔猪和保育猪,其57后逐渐传播到育肥猪,出现精神不振、采食减少、拉稀粪等情况。育肥猪死亡后畜主感觉不对劲,才想到就诊。

笔者入场检查,该猪场存栏生猪237头,其中能繁母猪12头、育肥猪45头、保育猪72头、仔猪108头。3头较大的育肥猪死亡,除能繁母猪外,其余有一半左右的大小猪均有腹泻症状,轻重程度不等,仔猪和保育猪皮毛杂乱,浑身脏污,猪场整体环境状况较差。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猪场建场已有二十多年,期间虽然做过几次改造,但都是临时性修补,目前已破旧不堪,饲养管理不善,防疫制度欠缺,发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同等规模的其他猪场。近年来,每到冬春时节就出现病毒性腹泻与传染性胃肠炎;平时仔猪白痢等大肠杆菌病也经常发生,严重影响生长发育,出栏一般都在8、9个月以上,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经济效益一直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畜主养殖积极性受到打击,近年来也不愿听从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指导,花成本加强管理,也无意对猪场实施改造或新建猪场,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使该场猪群病情加重。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进一步临床检查发现,在腹泻严重的13头较大的育肥猪中,死亡3头,其表现为眼窝凹陷、肌肤苍白、骨瘦如柴;其余10头中有7头体温较低,37~37.3℃;3头接近38℃基本正常,精神极度萎靡,采食停止,粪便呈黄色稀薄样,病猪体况衰弱。

检查2~3月龄的生长育肥猪,发现病猪体温较低,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背毛粗硬,喜卧少站;粪便有的呈灰色水泥样,有的呈暗色的水样便,有的呈沥青样黑色,有的混有血丝或坏死组织的碎片。患病保育猪皮毛杂乱、肌肤脱屑、弓背弯腰,部分腹部膨大如鼓,病程长者皮肤苍白,出现贫血症状、机体虚弱。仔猪精神状态尚可,体温大多正常,但臀部脏污,部分有腹泻下痢现象,体况与实际日龄不符,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参差不齐,有的脊梁弓起如链刀状,个体明显消瘦。

剖检病死猪时,可见回肠和部分小肠黏膜增厚,并伴有出血或坏死现象;小肠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肠系膜肿似橡胶管,肠腔有胀气或炎性分泌物,部分存在积水;小肠末端出现严重增生及凝固性坏死,肠腔内有大量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沥青样黑色粪便。

经过病理剖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以及对各生长阶段活猪抽血送检进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非洲猪瘟、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及仔猪红白痢等疾病,确诊为猪增生性回肠炎。

三、紧急防控,促进康复

临床经验表明,猪场感染胞内劳森菌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传播迅速,猪群普遍出现腹泻症状,且经久不愈,成为消耗性过程。因此,发病后选择对胞内劳森菌高度敏感的药物及时治疗,并辅以肠道调节剂和保护剂,对迅速控制病情与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1.症状轻微病猪的治疗。对目前症状不明显的各类猪只,全群在饮水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克/吨)+绿益态(1000克/吨),连饮10~14日,以增强抵抗力。

对慢性PPE仔猪和保育猪,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肠泰(主要成分:果寡糖),在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用量均为1000克/吨,连用7~14日;对慢性患病育肥猪在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肠泰+回速壮(主要成分: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在饮水中添加复方阿莫西林可溶性粉,用量均为1000克/吨,连用7~14日。

2.腹泻严重的病猪治疗。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猪,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并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交替使用恩诺沙星注射液和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用量为:恩诺沙星5毫克/千克体重,环丙沙星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次,连用3~5日;并配合口服适量补液盐,防止脱水。

对于出血性腹泻严重的病猪,同时颈部肌内注射止血敏,用量5~10毫升/头,每日2次,连用3日。

为预防继发性细菌感染,在饲料中添加20%泰万菌素500克+30%阿莫西林1000克/吨,连用5~7日。

在饮水中添加肠道调节剂绿益态+肠泰(主要成分:果寡糖),用量均为1000克/吨,连用7~14日,以调节机体酸碱平衡,增殖肠道有益菌群,阻止病菌定植,改善肠道生理结构,促进肠道微生态区系平衡,增强猪群的抗病力,以有利于猪群快速康复。

对50千克以上的育肥猪,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同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回速壮,用量为1000克/吨,使用至出栏,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强化营养、促进生长、提高日增重及出肉率,并改善肉质。

四、防治体会

胞内劳森菌是一种在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在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胞浆中寄生与繁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从而引起节段性回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道等病变。

该病大部分发生于断奶后和育肥猪阶段,尤其以2~3月龄育肥猪发病率最高,有冬春季节多发的特点。病猪感染病菌后,一般潜伏期10~15日,以后随着病变的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出血性、顽固性或间歇性腹泻,由于这些肠黏膜病变直接阻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病猪生长发育迟滞,饲料利用率明显降低。

调查检测表明,近年来有些猪场在仔猪保育结束时就已感染胞内劳森菌,因此该病在规模化猪场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根据病菌感染及侵害程度,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以及亚健康三种类型。急性型一般不易发生,一旦发生病情往往危急,有的猪未出现腹泻症状突然死亡,上述猪场育肥猪发病死亡就属于这类情况;慢性型发生较多,以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发生率最高,预防治疗不及时,往往导致全群感染。

研究发现,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在感染活跃期可从粪便中检出大量病菌,因而病猪和带菌猪粪便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病猪感染后排菌时间长达40天以上,且病菌能够长时间在粪便中存活,从而污染环境,不仅导致该场持续感染,而且可能传播到其他猪场;此外,该菌还可在鼠体内繁殖,因此啮齿类动物也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猪场有效灭鼠有利于控制该病的传播。

从该场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析,前期保育阶段已经感染病菌,引起部分仔猪腹泻,但没有及时找出原因针对性防治,进而导致育肥阶段病情蔓延,而且影响到全场猪群的正常生长,造成猪场经济效益显著下降。因此,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水平,强化消毒灭源,搞好环境卫生,尽量控制各种应激因素,按生长阶段针对性保健预防,对防治该病十分必要。

猜你喜欢
菌素肠炎病菌
检测中生菌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冬季鸡肠炎易发 科学防治有方法
肠炎的症状有哪些
感染性肠炎如何应对
肠炎是如何引起的、生活中该注意什么?
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印度用超强抗生素养鸡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