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建军逄国梁张眉(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朱宝刚(陕西省畜牧业协会)
2005年,陕西建兴奶牛繁育有限公司还是从一家倒闭企业手中接收的用于抵债的烂摊子牛场,又遇到了“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牛行业的打击,加之缺乏技术支撑,管理不善,连续三年亏损90万元以上。后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现已发展成占地600多亩,存栏奶牛2100头,日产鲜奶25吨的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该场的发展对于长期低迷的奶牛养殖行业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调查总结了该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供奶牛养殖企业参考和借鉴,
2009年和2010年,陕西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和陕西省农业厅先后推广奶牛DHI技术和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给濒临倒闭的牛场带来了希望和生机。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该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以标准化创建为抓手,以DHI技术应用为切入,狠抓品种改良与硬件改造升级,建立技术标准和生产管理两大体系,应用综合配套技术,逐渐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经过10年的探索,形成了“专业化团队、现代化装备、标准化技术、信息化管理、品牌化质量、生态化环境”的奶牛养殖“建兴模式”。
所谓“专业化团队”就是针对养殖行业用人荒的现实情况,培育了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能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实用型技术团队。“标准化技术”就是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操作规范规程,形成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应用于生产。“现代化装备”就是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施装备,实现规模牛场机械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就是引进先进的智能化管理软件,实现对生产的数据化管理。“品牌化质量”就是通过生鲜乳有机认证,引进质量安全控制的理念和机制,打造优质奶源。“生态化环境”就是通过对牛场科学规划布局和圈舍升级改造,为牛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该场通过标准化牛场创建和对新模式的探索,彻底摆脱了困境,2009年到2019年的十年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奶牛存栏从800头扩大到2100头,日产鲜奶从8吨增长到25吨。
2.生产水平明显提升。泌乳牛平均单产从7.1吨提高到10.5吨。乳品质量明显提升,平均体细胞数和细菌总数从32万/毫升和5万/毫升以上,下降到20万/毫升和1万/毫升以下;平均乳蛋白率和乳脂率从3.1%和3.2%提高到3.2%和3.8%。
3.生产效益显著提高。鲜奶销售收入从900万元增加到3230万元;出售母牛和小公牛的收入由68万元和39万元增加到264万元和152万元。
4.污染得到彻底治理。粪污采取干湿分离、堆积发酵、回填牛床;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和三级沉淀曝气,做到无害化处理,彻底解决了废弃物的污染问题。
5.社会效益彰显。将在场的30多名职工培育成新型的职业农民。该场每年分别以高出市场30元/吨和40元/吨的价格收购3千吨玉米和2万亩农作物秸秆,带动农民稳定增收。为马家村硬化了3千米的村道。连续两年向60户贫困户资助21万元开展扶贫工作。
1.汲取教训,打造专业团队。2008年以前,该场由村民管理,主要靠倒卖牛维持经营。技术工作依托饲料兽药推销员和兼职专家。结果是3个月才配成1头牛,加之疫病暴发,死了几百头牛,损失惨重。该场吸取深刻教训,下定决心建立技术团队。一是高薪聘请技术场长和技术人员,招聘时不唯学历,重在实际能力。二是注重培养,该场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强化学习,促使技术员尽快成长。该场现已形成以技术场长为核心,有5名技术员的实用型专业团队,并且各个成员都是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
2.狠抓改良,优化牛群结构。一是重视引进良种。2010年和2019年,该场两次从澳大利亚引进400头荷斯坦良种奶牛。二是选用优秀种公牛冻精。该场坚持自主采购山东奥克斯、内蒙古赛科星等种公牛站优秀种公牛精液。三是重视选种选配。技术团队根据每头牛的生产性能和外貌鉴定等制订详细的选配计划,并严格执行。四是加大淘汰力度。根据生产性能测定和健康状况观察等,加大老弱病残和低产牛的淘汰,不断提高能繁母牛和高产奶牛的比例,优化牛群结构。
3.筹措资金,引进现代装备。在牛舍环境控制上,对圈舍进行了两次升级改造,建成了5栋连体式移动屋面圈舍。通过改造,一个饲养员管理牛的数量由70头增加到500头。在青贮饲料收贮上,采购了德国克拉斯大型玉米青贮收获机等,不仅保证在短时间足量收购,而且制作的青贮干物质含量由24%提高到28%。在饲喂方面,配备8立方米的法国库恩立式搅拌车2台和德国喜莱仕立式搅拌机1台,20立方米的荷兰郁金香立式搅拌机1台,确保TMR技术应用。在挤奶方面,除采用利拉伐2×24位帝波罗并列式挤奶系统和制冷设备外,还配套流量计,保证DHI规范采样。采购美国未来牛乳头刷2套,实现清洗、干燥、前刺激和前药浴工作一次性完成。挤奶厅用工也减少了6人,每天节约纸巾120元。在管理上,为技术人员配备了电脑和三大管理软件,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废弃物处理方面,采购吸粪车、固液分离机等,修建大型沼气池、粪污发酵槽等,满足无害化处理需要。
4.制定标准,规范技术应用。该场先后制定完善了繁育操作技术规程、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一系列的操作规程规范,形成了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将技术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生产岗位,强化培训,要求熟练掌握、应用到位。通过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执行,奶牛DHI、TER、人工授精、疾病防控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得到良好运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平均胎次由1.7胎上升到现在的2.3胎,平均日单产从27千克/头提升到32千克/头。犊牛也提前了20天左右断奶,日增重从500克/天提高到900克/天以上,断奶成活率从87%提高到95%。该场被陕西省奶牛DHI中心评为DHI技术应用示范牛场。
5.完善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在生产管理上,该场引进了南京丰顿公司的DHI管理系统、北京新牛人牛场管理软件和利拉伐帝波罗管理软件,应用手机APP就能实现远程控制,信息化管理。
在人员管理上,按照“分级管理、责权利一体”的原则,管好“两个人”和“一件事”。“两个人”是行政场长和生产场长。“一件事”就是管好财务,协调外围。两个场长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自管好班组长。班组长管理到岗。该场制定了《员工薪酬管理办法》《岗位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企业制度管理体系。建立了内检制度,将技术指标和生产指标纳入目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
该场董事长在生产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养牛其实是养人”。他十分注意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陈场长生病住院,他除到医院看望外,还安排陈场长爱人到场里工作,方便照顾他身体。该场为员工办理了社保手续,给两个老饲养员每月发放2000元的退休费。还计划将每年盈利的40%用于员工的分红和奖励。大家感受到温暖,看到了希望,技术团队非常稳定,员工几乎没有跳槽现象。
6.严把质量,树立品牌形象。“三聚氰胺事件”给行业敲了警钟,该场意识到乳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2008年,该场通过了生鲜乳的有机认证。2012年后,虽然没有继续认证,但树立起了质量安全的品牌意识,系统掌握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风险控制方法。该场主要从疾病防控和畜产残留两大方面进行风险控制。
在疾病防控方面,首先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一是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圈舍改造升级、环境卫生整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改善生产环境。二是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三是做好免疫和疫病监测。四是改善饲养管理,增强牛只抵抗力。五是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通过以上措施,使用的治疗药品从120多种减少到十几种,平均每头牛的治疗费由105元降到31元。
在残留控制方面,一是把好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采购关。二是对水质进行化验,要求符合人饮用水标准,并注意日常饮水卫生。三是不超范围、不超剂量用药,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四是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挤奶和交售鲜奶。五是建立了生鲜乳化验室进行常规检验,并通过省DHI中心和乳品收购企业的检验报告调整日粮配方,使乳品乳蛋白率、乳脂率、体细胞数和细菌总数等指标符合优质奶的要求。该场被中国奶业协会授予“学生饮用奶奶源基地”称号。
7.改造升级,打造生态牧场。结合标准化示范创建和奶牛DHI技术的应用,该场对牛场进行了两次大型改造,特别是2016—2019年,通过考察、研发,建成了5栋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头牛的大跨度移动屋面,成为阳光能照射到牛床的连体式圈舍。将运动场与卧栏做成一体式发酵床。新型圈舍高大宽敞、通风透光、躺卧绵软、干净卫生,为牛群营造了一个舒适的环境。饲喂通道还配备了恒温水槽、进口风扇喷淋设施。在粪污处理方面,采取吸粪车吸粪的干清粪工艺,采用螺旋干湿分离机对粪污进行干湿分离。分离的干粪在发酵槽进行发酵,经无害化处理的干粪回填发酵床。污水采取沼气厌氧发酵和三级沉淀曝气处理。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和污水通过400亩自有农田消纳利用,达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8.查找问题,整改提升。该场从三个层面来查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本场检查,将反馈问题记录在案。二是邀请有实践经验的领导和专家来场技术指导,提出问题。三是组织经常性的内检内查发现问题。四是做好生产记录,对档案资料进行阶段性分析查找问题。找到问题后,召开会议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形成整改意见和措施,由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由于持续的查找问题并整改落实,使得该场从硬件设施改造到软件管理和技术应用,都有了明显改进,生产方式得以转型升级,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显著提高。
在对建兴牛场经验模式调查总结中,我们得到四点启示。
启示一:技术团队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该场在2008年前,技术依靠外援,结果是生产问题得不到解决,连年亏损90多万元。建立自己团队后,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生产形势得到好转。正反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企业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技术团队才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启示二:设施装备是科技应用的平台载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规模养殖企业,没有先进的设施装备,先进的科技就难以应用到位。比如没有风机和喷淋设施,牛的温控技术就难以发挥作用;没有TMR搅拌车等,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就无法应用等。同时,设施装备还能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效率。
启示三:良好机制是企业运行的根本保证。该场通过标准化示范场创建,建立起了技术标准和生产管理制度两大体系,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机制,改变了过去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依靠个人经验的传统做法,保证了技术运用和生产管理在较高水平上运行。
启示四:持续整改是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企业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被淘汰。多年来,该场持续采取多种方法,发现问题,研究措施,不断整改,使得硬件设施不断改善,软件管理和技术应用不断提高,摆脱了困境,实现了转型升级的目标,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