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稳产保供”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对此,不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两个重量级会议对生猪生产进行了强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也单列一节进行了专门部署。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供稳价”,到中央一号文件更偏重“稳产保供”,如何看待这一细微变化?
首先,从“稳价”到“稳产”,表明对生猪生产的调控内容进一步深化。这从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确保2020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也就是更重视生猪产能的“恢复”这一提法中可以看出。
其次,从“稳价”到“稳产”,表明对生猪生产的调控重点更着力于标本兼治。据了解,中央一号文件有专门针对性举措,即打击扰乱市场行为,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但“稳价”只是应急之举,要让猪肉价格回落,治本之策仍在生产端,即“稳产”。
同时,要做到“稳价”,还应当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引导优化肉类消费结构;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改革。通过增加奶业、禽类、牛羊养殖等产能以及水产养殖产能,优化百姓肉类消费结构,让百姓肉食结构多元化,以此降低猪肉消费在居民肉食消费中的占比,从而从根本上稳定猪肉价格。
再次,从“稳价”到“稳产”,表明对生猪生产的调控手段更加科学。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暴发,跨省运输是原因之一。此次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逐步减少活猪长距离调运,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运猪”变为“运肉”,既可防疫,也便于增加运输量,有效解决生猪短缺地区的猪肉供应,稳住猪肉价格。毫无疑问,先让一些生猪养殖大省稳产,然后通过“运猪”向“运肉”转变,提升运力,实现猪肉“稳价”,应是生猪行业调控手段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