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芳,朱小翠,汤仁梅,张守梅
(高邮市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600)
冠心病主要致病因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造成血管腔狭窄或是闭塞[1],针对该病临床提倡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虽然疗效佳,但术后动脉痉挛、血栓或是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因此,必须要予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2]。本次试验就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冠心病临床护理当中的价值展开探析。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对医院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两组予以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40例病例中有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7岁,平均(62.1±5.3)岁,病程1~10个月,平均(5.4±0.6)个月。干预组40例病例中有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9岁,平均(63.5±5.5)岁,病程时间1~13个月,平均(5.7±0.8)个月。两组纳入病例均已将患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病症额精神性疾病者剔除在外。组间数据差异比较符合试验展开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的是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包括监测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叮嘱患者按时用药等。另外干预组则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模式:
1.2.1 认知行为干预设计
积极与患者取得沟通、交流,通过于此发现患者对自身疾病、治疗存在的错误认知并予以纠正,目的是重塑其认知观点,树立正确的认知;强化对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在行为方面,通过放松练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相应的采取干预模式,例如音乐干预方法、缓慢深呼吸训练、全身肌肉放松训练等,以此帮助患者转移对疾病不适的注意力。
1.2.2 护理方案的持续
持续搜集患者病情变化、家庭情况、负性情绪等,综合实施对患者的整体情况,据此制定护理干预方法,以此来强化患者的行为,提高其临床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1.2.3 护理具示
通过各种活动方案的实施,加强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如:相互自我介绍,促进信息的互通,寻找与其他患者之间的共鸣,鼓励本组患者各自谈论疾病对于生活改变的影响,分享情绪体验经历,积极引导患者识别不良情绪,并能够正向的、正确对待情绪;指出不合理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引导本组患者可以运用以上介绍的不同技巧应对自己的不良情绪与行为;指导患者学会放松自己、释放情绪,如通过聆听轻音乐、冥想、肌肉放松训练方法来进行放松;介绍冠心病疾病的饮食原则、用药原则,帮助患者接受疾病对其生活改变的影响,并能够自主的享受饮食上的变化。
1.3.1 生活质量
使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展开调查,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3]。
1.3.2 遵医行为
采用我们自制的调查量表就患者饮食、用药、运动、生活及随诊几个方面的遵医性进行评价,各指标分值范围在1~10分,分数越高表示遵医行为越好[4]。
使用统计学工具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代表计量数据,t检验方法,检验差异值P<0.05作为有意义的判定。
经过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后,如表1示:干预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的评分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s,分)
表1 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变(±s,分)
分组生活质量对照组59.5±4.3干预组65.2±5.6 t 3.610 P<0.05
通过表2数据可知,干预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遵医行为(±s)
表2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遵医行为(±s)
分组饮食用药运动生活行为随诊对照组5.9±0.67.1±0.76.4±0.56.7±0.66.8±0.7干预组9.2±0.88.9±0.88.7±0.88.6±0.98.9±0.8 t 14.7587.57310.9037.8568.835 P<0.05<0.05<0.05<0.05<0.05
作为临床常见、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会直接导致患者缺血、缺氧,继而威胁到性命安全。诱发冠心病的病因多且复杂,如大量饮酒、长时间的高脂肪饮食、情绪起伏波动大、过度劳累等等均可诱发疾病[5]。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解除疾病对其性命的威胁、延长生存时间,但是却无法消除有关致病危险因素,因此,在治疗的同时,必须通过强化护理干预辅助治疗效果的提高。
认知行为干预模式目的是通过纠正患者对疾病、治疗方法的认知,纠正错误的认知、重塑正确且积极的认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且理性的思维,并以思想来支配行为,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6],从而规避可能会诱发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达到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防止疾病复发的作用[7-8]。
通过本文试验过程及结果印证可见,予以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当中采取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强化其遵医行为,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