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蕾,孙 娜
(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吉林 长春 130062)
慢性肝炎主要指的是患者肝炎病情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时间,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情况下患者肝功能会表现出反复波动,病情常常迁延难愈,并且肝组织存在坏死与纤维结缔增生,若是没有及时治疗则可能会发生肝硬化,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1]。以往西医方面采用保肝治疗,以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是长期用药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近几年临床治疗逐渐转向中医方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展开探究。
此次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内接收共82例慢性肝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各41例,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8~65岁,平均(38.42±2.34)岁;研究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9~64岁,平均(38.31±2.25)岁;统计对比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主要给予患者恩替卡韦药物口服治疗,每次口服0.5 g,1次/d,持续治疗1个月时间。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常规组,之后给予患者中药汤剂治疗,汤方有:黄芪、茵陈、当归、山药、郁金、熟地以及黄精各15 g,白芍、女贞子与通草各12 g、丹参10 g、板蓝根20 g,诸多药物用水煎煮取300 mL汤汁作为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1个月时间。
检测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等肝功能指标;并统计评判临床效果:当患者肝炎症状消退,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则可判为显效;若是患者症状与肝功能均取得显著改善,则可判为有效;若是治疗后患者都没有满足以上条件,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采用S P S S 2 3.0 计算数据,行t、x2检验,以(±s)、(n/%)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有差异。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施治疗后研究组ALT、AST与γ-GT指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统计对比患者肝功能指标(±s)
表1 统计对比患者肝功能指标(±s)
组别ALTASTγ-GT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常规组(n=41)185.34±11.3575.32±9.84208.39±12.5473.49±9.85197.69±13.8585.16±10.36研究组(n=41)183.17±10.4754.25±9.72207.41±11.9650.36±8.47196.54±12.7753.41±9.97 t 0.89989.75430.362111.40060.390914.1395 P 0.37090.00000.71820.00000.69690.0000
经表2数据统计可见,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肝炎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中主要采用药物方式治疗,西医方面主张保肝治疗,常用恩替卡韦药物治疗,该药物属于一种环戊基鸟苷类似物,能够对HBV复制进行有效抑制,具有较高的抗病毒作用,但长期用药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给患者疗效造成影响[2]。
从中医上分析,中医将疾病纳入为“胁痛”“积聚”等范畴,并且认为是因气滞血瘀而导致慢性肝炎发生,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与扶助正气为主要原则,并对患者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加强抵抗力,以促使邪气清除[3]。中医采用汤剂的汤方中丹参、白芍与茵陈能够具有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兴奋,以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从而对免疫功能进行调节;板蓝根具有抗病毒功效;女贞子能够利水去湿;山药可以行气化淤与活血,可以促使转氨酶水平降低,对肝功能进行保护;熟地与黄精有助于益气养血与滋补肝;诸多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出益气扶正与清热解毒疗效,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乙肝和免疫功能失调有这一定关系,所以治疗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毒复制的同时,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从而对肝功能合理保护,以提高治疗效果,另外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4-5]。从结果统计可见,研究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低于常规组,治疗有效率比常规组高,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