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专业课程中增加美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20-05-13 04:35秦萌林梓
魅力中国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育者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秦萌 林梓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关键字:服装设计;美学教育;实践创新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即使与美国、英国等老牌服装生产大国来比较也不落下风。从中美两国的贸易来看,每年中国会从美国进口大量服装生产的原料,出口到美国大量服装成品。2019年1月到9月,中国向美国出口针织和非针织服装共约205亿美元,美国进口的纺织品有33.2%来自中国。但经过比较研究,不难发现,中国产业的强项在于制造,而不是设计。中国服装企业贴牌生产外国品牌产品,而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设计的美学价值不如国外(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的同类设计。这显示出中国服装设计人员美学素养有所不足。

美学是服装设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所谓“流行”,前提是符合大众的审美,所谓“时尚”,是拔高大众的审美,引导大众的审美。美学教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思想、精神层面的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具备美学的基本素养和情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技艺的课程,即要求学生对技术的学习,又应该培养创造艺术的能力,目前我国服装市场发展迅速,高校需要向市场输送大批服装专业人才,在服装专业课程中增加美学教育,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目标,是符合市场要求和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化进程的一大步。

一、服装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发现国内对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意义与应用方面有很多研究,表明国内的服装从业人员在重视设计的美学价值,但是没有发现针对如何把美学教育融入服装设计课程的研究,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与课程设计存在一定问题,课堂与市场脱节。服装设计专业很多课程都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美学教育,如服装设计原理、三大构成课程、摄影课程、服饰图案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等。比如在基础理论课程服装设计原理中,教师在讲解形式美的法则上,让学生利用六大美学原理分组讨论最新时装发布会的款式、色彩、面料,并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最新的审美风格,系统的把握最新的流行趋势,培养美学能力。

美学教育效果不好,教师也有责任。某些教师不重视美学教育,习惯照本宣科,单纯把服装专业课程当作传授服装设计的技术课程,导致学生不爱听讲,美学素养不高。当然,也有可能教师本身审美素养不高,课程千篇一律的讲解理论知识,单纯的给学生布置作业,不能掌握最新的时尚讯息和流行趋势,课件版式古板老套,内容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思维上的创新。在学生层面,在课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存在兴趣不足、精力不集中等问题。某些学生认为所谓“审美能力”过于抽象,不好理解;某些学生对审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够重视;某些学生由于成长过程缺乏审美教育,导致审美能力缺失;还有些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学习只为了考试拿学分,而不是真的掌握这门课,不能熟练的掌握所学课程,就更难上升一步提高审美。

二、国外的理论和经验

自柏拉图的时代以降,美学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美学”(aesthetics)这个词出现却相对较晚。1795年,德国哲学家席勒的《论人类的美学教育》(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出版,系统地阐述了美学教育的问题,并将美学拔高到哲学高度。席勒认为,人需要学习美学,以达到理性和道德的完备境界。只有具备了鉴赏美的能力,人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美学是人类达到自由的途径。在认识论方面,人类即从经验中学习,又从理论中学习。美学是物质、形态、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是人对自己情感的规范性表达。席勒主张通过艺术教育,特别是对不同种类艺术的鉴赏,来提高受教育者的美学素养。一看上去席勒的理论对我们意义不大,因为席勒强调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我们不能把服装设计课变成诗歌鉴赏课。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信息时代,给予了教学者多种教学方式以供利用。依照席勒的观点,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如播放各地最新时装周的记录短片、收集来的国内外时尚流行刊物的插图、音乐等等,把学生全方位包裹在艺术中。

2012年,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专家组织了一次教学实验:将服装设计课程融入高中理科教育(STEM education),特别是针对高中女生的理科教育。教育者们希望达到至少两个目的:其一,服装设计是女性集中的行业,但是理科专业女士稀少。教育者希望在理科教育中融入服装设计来吸引女士学习理科。其二,教育者们发现,美国服装设计产业发达,但是某些专业服装的设计与传统的服装设计产业不沾边。这导致这些专业服装功能性有余,而美感不足。教育者们希望能培养一批既懂理科,又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设计人员。她们走入工作岗位后,就能一定程度上回应这个问题。此项项目的名称叫“智能服装:智慧女孩”(Smart Clothing: Smart Girls)。课程设计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一方面,教育者向学生讲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课程的重要方面是让学生做项目,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学生被要求设计题目要求的服装,自己选取面料,自己设计款式,并制造出成品。这个时候,教育者会给学生提出意见,帮助学生设计出更具美感的产品,最后学生会制造出改良版的成品。

美国研究者重视实践,虽然希望学生设计出符合美学要求的作品,但是并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在关于美学本身的理论教学。教育者们认为美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在于鼓励学生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求美的本质。笔者认为,美国教育者的方法与席勒有所不同,但是在本质思想上有共同点。美方的做法显示他们也赞同美是人类对情感的表达。不过,他们更强调学生自己的表达,而不是先通过艺术作品给学生定下规范。他们希望学生能够创新,而不只是仿造艺术作品。虽然美方的课程针对高中女生,但是对我国的大学本科教学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美国教育者与席勒的主张殊途同归,因此可以结合起来。

三、服装专业课程中的美学教育改革策略

服装设计专业本身有“三大构成”相关课程,能增加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应将美学理论具体到课程内容中,把这方面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服装设计本身要求学生平面、立体、色彩的思维能力、美术能力,视觉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据文献调研,广告的营销与策划也是一门需要美学基础的专业,研究人员建议开设基础美术、设觉设计等专业课程,把摄影与摄像的实践操作加入教学。研究人员提出,摄影与摄像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可以使用专业设备,但是教师应当更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设备,如手机。一方面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这种鼓励学生用手机摄影摄像这一点可以借鉴。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时装发布活动或博物馆展览会,发现美、记录美。这类摄影、摄像作品,可以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放到课堂上点评,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将美学的意义可以提拔到哲学高度,因为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所以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在课前可以给学生放音乐,在上课时可以给学生观看时装周的视频,在课件上加入各种风格的图片,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课后的考核也可以是观看绘画书法或参观博物馆的报告,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总结美学设计方法。此外,课程的考核可以改成项目制,让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自己涉及服装,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理制造出成品。美应该像一个灯塔,指引学生和教师的前进方向;而不应该是条条框框,把学生和教师限制住。教师应当对学生提供指导,尽量把学生的涉及向美的方面引导,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总结

美学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培养具有美学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目前,经过一些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新的一届的学生的作业表现能力比往届的美学能力有所提高,但提升美学素养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服装专业各类课程中都应该普及美学教育,让学生的美的作品不只浮于表面,更应该有文化有内涵,并有长远的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教育者服装设计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品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