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

2020-05-13 03:44翁梅青陈惠强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成功率心肌梗死心率

翁梅青 陈惠强

(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0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其发病机制为患者的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性。临床上,AMI具有发病速度快、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1]。根据相关的研究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万余人死于AMI,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由于该疾病发病急骤,且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因此做好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尤为重要[2]。为了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效果,以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46例。

纳入标准:(1)均诊断证实;(2)均出现呼吸困难、大汗、胸痛、腹部不适等临床症状;(3)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2)肝肾功能障碍;(3)严重电解质紊乱者;(4)严重外伤者。

按照护理模式不同,等分为两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42-67 岁,平均年龄为(54.5±12.5);观察组:男 11例,女12例,年龄为 42-68岁,平均年龄为(55.0±13.0);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分析,对比结果呈P>0.05,表示本次研究具有学术价值。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接到急诊电话之后,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到现场,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并对患者的血压、心率等进行密切检测,并对患者进行导联心电图,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建立静脉补通路,对患者给予吸氧治疗,并对患者出现的心率失常、心搏骤停现象进行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 (1)迅速出诊,并制定科学的急诊策略:护理人员接到患者急救电话之后,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出诊。在出诊的路途中,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简单的处理,并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2)现场急救护理:到达现场之后,立即对患者展开相关的检查,并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让患者保持平躺的姿势,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药物输注。同时,密切检测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在监测过程中,一旦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现象,应立即对患者进行除颤或者按压心脏、气管插管等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氧气供应,改善患者的心肌缺氧症状,确保供氧量为2-4L/min,以最大限度减轻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并缩小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围。

(3)转运护理: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尽快将其转移到医院中进行救治。在转运过程中,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另一方面要与主治医生进行联系,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反馈,主治医生则据此制定出治疗计划,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转运的过程中,尽量减少颠簸的现象。

(4)心理护理:患者一旦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现象,必然会随之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这种不良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还要必须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引导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1)统计出诊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2)统计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以及并发生发生的现象;(3)对两组患者的心率进行测定,并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焦虑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出诊、急救和入院时间对比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出诊、现场急救和进入医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三项指标对比,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如下表2所示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8.7%,两组数据与对照组相比,均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心率和SAS评分对比

如下表3所示:观察组患者心率、S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出诊、现场急救和住院时间对比(±s)

表1 出诊、现场急救和住院时间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23 23出诊时间(min)18.41±3.41 13.54±1.58 6.215 0.000现场急救时间(min)35.81±9.51 19.77±4.75 7.236 0.000住院时间(h)1.41±0.45 1.71±0.37 2.470 0.017

表2 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表3 心率和SAS评分对比(±s)

表3 心率和SAS评分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23 23心率(次/min)84.15±8.85 103.45±9.51 7.125 0.000 SAS评分(分)4.15±0.88 2.77±0.42 6.787 0.000

3 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AMI主要是由于患者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现象。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心动过度、室颤、室早搏等症状,并且改疾病发病较为急骤,在5-10min内,患者的心肌细胞即可产生无法逆转的改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AMI急救工作尤为重要,一旦因急救措施不够科学,或者延误了时间,就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等现象,即便是患者得到了一定的治疗,也会因为救治不够及时,导致其预后不佳[3]。

基于此,在对AMI患者院前急救时,必须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并对患者进行早期救护,迅速将患者的梗死血管进行开通,挽救患者的心肌功能,进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在传统的计征护理模式中,耗时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还极容易导致患者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4]。而在急诊个体化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在接到呼救电话之后,一边赶往现场,一边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在与患者家属沟通中,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对其进行了初步评估。进而使其达到现场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同时,在转运的路途中,又将患者病情反馈给主治医生,主治医生提前制定好救治方案,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患者进入医院之后即可进入到治疗环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急诊中的时间浪费现象,进而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同时,在个性化护理中,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缓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而提高了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对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患者的出诊、现场急救和进入医院时间均低于常规急诊护理的患者,且患者抢救成功率91.3%,并发症发生率为8.7%,心率优于对照组,且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通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干预,缩短了急诊抢救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猜你喜欢
成功率心肌梗死心率
成功率100%,一颗玻璃珠入水,瓶子终于坐不住了!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心率多少才健康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把握主动权,提高油罐火灾扑救成功率
离心率
探索圆锥曲线离心率的求解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