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欣
【摘 要】 语文学习不仅要具备充足的语言积累,还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开发。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在学科哲学的指导下,语文学习应当“求新”“求变”“求道法”,在原有的教学经驗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 学科哲学 求新 求变 求道法
课本、教学方法和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三大方面。语文教学要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形式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处理好求知与悟道的关系,让学生从知识的学习上升为技能的锻炼;从知识的学习上升到道德和情怀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固守着课本中的内容,不能随时、随地、随着学生的状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热情缺乏。因此,在学科哲学的指导下,全面改进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学科哲学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求新”“求变”“求道法”。
一、常更常新,别开生面讲真知
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会造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于任何课文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讲解,发挥不出课文的特点,也激发不出学生的创造性。而同样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学习,学生就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得出新颖的观点。所以,教师要增强教学方式的新鲜性,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增加新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春》描写的是春天到来时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依托,将教学主题改为如何认识春天,如何描写春天。这样同样学习的是课文,学生却能在具有趣味的主题引导下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了。学生可以发现作者眼中的春天有小草、大树、春风、春雨、人类生活等各个方面。作者在描写时采用了“嫩嫩的”“绿绿的”等形容词和“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拟人的修辞以及“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比喻的修辞。这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对原文的解读,而是在一种任务的指引下探索式的总结与归纳。
二、多随多变,因地制宜求真知
传统的教学注重学生对课本的记忆,而语文教材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是文字中的情景、哲理、思想、情怀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文字之外的部分挖掘不够,因而不能将新的方式引入到课堂之中,不能让学生从文字走向文学、走向生活。因而,教师要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符合学生心理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部分重点展开,不断为课堂注入新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文中的阿长是作者的保姆,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保姆与阿长做比较,学生就能将自己的经历表达出来,很快融入到课堂中;文中阿长经常给作者讲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小时候听亲人讲的故事,感受文中的童真童趣;文中的阿长没有文化,将《山海经》的书名读错,教师可以学生对此发表感想,学生可以结合时代分析阿长没有文化的原因,也可以发表对学习的重要性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就能以教材为基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提高个人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又能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了。
三、变而不变,道法自然求本质
语文教学是从基础知识到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培养的层级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造成教学目标的散乱化,让学生只学到了华丽表面而不能获得真知。所以,课堂教学要以多样灵活的方法为表面,以严谨有序的目标为指引,将语文素养与语文技能贯穿到其中。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上贯穿语言积累、情感体验、人文修养等目标,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自己了解的有关不同年龄的人的称谓,这就能以文中的“黄发垂髫”为基础,引导学生自我表达,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牢固掌握“黄发垂髫”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桃花源的景色进行绘画,这样表面上是让学生展示绘画特长,实际上学生能够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等句子将自己对隐逸文化与道家清净自然的人文观念进行深度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通过这样的以教学目标为内核,以教学形式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就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牢固语文基础,学习语文技能,提高人文修养了。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课堂教学应当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体验性。教师要增强教学方式的新鲜性,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不断为课堂注入新的知识;教师要以严谨有序的目标为指引,将语文素养与语文技能贯穿到其中。
参考文献
[1] 彭莹.21世纪以来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课文变化及其教学实践研究——以K市为例[D].喀什大学,2017-06-01.
[2] 刘志.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D].闽南师范大学,2017-06-01.
[3] 王利.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3):48.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开放课题《学科哲学指导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创新使用研究》(课题批准号:KCZ-2019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