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耕文化的苏州地区乡村旅游产品模式探究

2020-05-12 02:10陈雨婷
价值工程 2020年10期
关键词:苏州地区农耕文化乡村旅游

陈雨婷

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顺应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旅游发展主题,在整理了苏州地区乡村旅游主要产品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州地区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融合本地农耕文化的苏州乡村旅游产品新模式,希望能为苏州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Suzhou area, in line 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me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main product models of rural tourism in Suzhou,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rural tourism of Suzhou and presents a new model of Suzhou rural tourism products that integrates local farming culture, hoping to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Suzhou.

关键词:农耕文化;苏州地区;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Key words: farming culture;Suzhou area;rural tourism;product model

中圖分类号:F323.4;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10-0031-03

0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人远离城市喧嚣,亲近自然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为许多未开发的乡村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很多大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开始重视起乡村旅游的重要性,乡村旅游开始蓬勃发展,旅游方式层出不穷。乡村旅游作为新兴旅游模式,原本对于旅游者来说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旅游模式。但是由于近年来乡村旅游飞快发展,旅游景点扎推建设,旅游模式刻意模仿,再加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人们的重复旅游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推陈出新,持续创新,以满足旅游者丰富多样的旅游需求。

近年来,苏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居住环境。而乡村旅游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但是,苏州作为一个发达城市和旅游大市,重复旅游人次数多,旅游需求丰富多样。苏州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者们必须结合本地文化,挖掘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新的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1  苏州地区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现状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 “男耕女织 ” 时代 ,是农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的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的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1.1 苏州地区农耕文化表现形式

苏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也是被誉为“苏湖熟、天下足”的大粮仓。拥有得天得厚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各种民俗风情,这些为农耕文化在苏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苏州地区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形式。在饮食、服饰、民歌、节日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在饮食方面,苏州有水八仙、太湖三白等地方特色菜肴,讲究什么时节吃什么菜的饮食习惯。在苏州的水乡古镇中,经常可以看到当地居民穿着特色水乡服饰。农民们在劳作的时候会唱水乡民歌。苏州也有很多乡村民俗节日,例如梅花节、荷花节等。

1.2 苏州地区农耕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苏州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区域逐渐缩小,农业类型逐渐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逐渐消亡。比如农业机械化使得传统的农业器具和耕种方式没有了用武之地;燃气灶具的普及逐渐替代了农村的土灶台;大棚蔬果的种植突破了蔬果的季节限制,再加上大量外来新苏州人的涌入,苏州原有的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苏州本地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正在经受严峻的挑战。

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农耕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对乡村旅游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开发价值。常熟蒋巷村的江南农家民俗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将过去江南水乡农家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用具巧妙展示,供游客参观和体验;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设置了农耕历史区、江南作坊区、农耕谚语区、农户设施区等9个农耕文化功能区域,努力让游客在观赏江南田园风光、品味江南农耕文化中增长知识,修养身心。苏州本地的农耕文化正在以乡村旅游为新的载体重新绽放光芒。

2  苏州地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近几年,我国的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尤其是苏南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多种多样的开发模式,为苏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苏州作为一个旅游热点城市,已成为国内旅游市场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重要的一部分。而且苏州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日渐增多,闲暇时间日益充足,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以后,产生了度假旅游,亲近自然的想法,所以苏州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2.1 苏州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苏州地区的稻米渔业十分发达,这也造就了苏州的稻做、渔业、蚕桑、花果、茶叶等传统农业形态,为苏州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得天得厚的条件。 苏州现在有5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地,以蒋巷村、永联村、树山生态村乡村旅游区为首。

苏州乡村旅游的产品模式以果实采摘和农家乐为主。果实成熟的时候,本地的游客经常会来到东西山进行果实采摘,夏天采杨梅,秋天采橘子。太湖边会建造一些农家乐基地,前来游玩的游客可以在湖边捕鱼烹饪。还有一些农场开放给游客参观,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农产品制作过程。农场开放以树山周围为典型,但旅游方式不是特别新颖。

2.2 苏州乡村旅游产品模式

2.2.1 高科技农业展示模式

在苏州,许多地区开始将高科技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高科技带动农业发展成为了苏州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些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集产品生产、科普研究、观光旅游、展示培训、资讯传播于一体,全方位传播农业科技知识、观光理念。现在高科技农业已经受到重视,未来农业科技化也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2.2.2 果蔬采摘模式

采摘作为近年迅速兴起的新型休闲业态,以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这一模式主要集中在东西山以及树山这些生态基地。一般在春秋季,组织游客在指定果园或者大棚里开展采摘活动。这是乡村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2.3 农家乐休闲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常见的乡村旅游模式,当地农民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用来招待游客。这种旅游模式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农家乐周围有魅力的乡村风光,很适合游客在这里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因此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乡村旅游方式。

2.2.4 农村风光观光模式

农村风光观光模式以观赏果林、农田为主。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参加采摘、观景、摘花、踏青等休闲活动。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观赏绿色风景,领略自然风光,从而达到放松心情,缓解精神疲劳的目的。

3  苏州地区乡村旅游产品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旅游开发缺乏规划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并没有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经济条件,对当地的土地规划、发展方向、产品模式进行统筹部署和安排。每个乡村旅游区也没有利用自己的综合条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所以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十分零散,以个体经营为主,整体共同经营十分少见,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相互配合的有效发展局面。

3.2 乡村旅游开发缺少特点

由于没有很好的政府引导和管理,乡村旅游经营者都是借鉴模仿别人的发展模式,使得当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雷同,缺乏特色,大多数的旅游产品依然表现为采摘、垂钓、烧烤、农家乐等大致相同的农业休闲活动,游客无法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新鲜的旅游模式,久而久之,乡村旅游产品变得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

3.3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苏州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模式不多,现有的各个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经营模式简单。而且苏州地区的乡村旅游活动与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没有太大差异,缺乏对当地农耕文化的了解与融入。这样的旅游产品无法长期吸引游客们,并且同类产品太多,竞争变得十分激烈,久而久之容易被旅游市场淘汰。

4  基于农耕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新模式探索

2019年1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8旅游经济运行盘点系列报告:旅游产业》预测,2019年“文旅融合”、“科技创新”等将有力推动产业投资,并将继续发挥强大动能。“文化的本質是发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旅游的本质是体验价值和分享价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文化委员会副会长祁述裕在“新业态·新经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上这样谈到,“文化创意能为旅游注入鲜活内容,是旅游业的动力之源。”可见,旅游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已经得到了旅游界和文化界专业人士的普遍认同。就乡村旅游而言,显而易见,可以结合发展的文化就是本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开展乡村旅游新模式的开发,正是响应了国家“文旅融合”的号召。

结合旅游者回归乡村生活、体验乡村文化、感受乡村生态环境等旅游动机新动向。笔者建议苏州乡村地区融合本地农耕文化,开发以下几类乡村旅游产品新模式:

4.1 以农村民俗节庆为主的旅游产品

苏州乡村地区有很多民俗节庆活动,例如:东山荷花节、西山梅花节、吴中洞庭碧螺春茶文化节、太仓江海河三鲜美食节、蒋巷葡萄采摘节、太湖开捕节等。但是这些节日并没有很好的被利用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主要原因是旅游开发意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大,知名度低,节日缺乏特色包装。建议苏州乡村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者们加大这些民俗节庆活动的宣传力度,将这些民俗节庆活动包装成旅游节,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在节日上可以制作当地的传统美食,表演一些民俗活动,提高娱乐性和参与性,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4.2 深度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

目前,苏州地区的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仍然处于雏形,并没有被深入的开发。很多体验式旅游活动仅仅停留于表层。这些蜻蜓点水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并不能很好的缓解游客们在生活中的精神疲劳,甚至会使旅游者因为在旅游活动中运动量太大而更加疲惫。所以在研究乡村旅游产品模式的时候可以考虑开发一些深度体验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旅游者能够有几天的时间远离城市纷扰,贴近感受大自然,享受农村生活的悠闲舒适。体验式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研发不同的主题。例如采茶,现在的采茶体验仍然只停留在采摘茶叶这一个工序上,我们可以让游客参与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在活动结束后,可以让游客把自己制作的茶叶带回家。这样就加强了体验的趣味性。或者可以让游客认领一块土地,在上面种植植物,进行培养,运用科技手段让游客可以实时看到自己认领的土地的现状,这样的方式可以吸引游客二次甚至多次游玩。

4.3 研学式乡村旅游产品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该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农业有个基础认识,了解农业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是近期特别兴盛的研学旅游基本都是考虑带孩子出国研学或者去国内的一些大城市研学,很少有研学旅游往乡村方面考虑。目前比较流行的中小学春秋游也仅仅只是带孩子们到某个农业基地进行半天或者一天的观光或者游玩,时间较短,体验不深,无法让孩子们通过这类活动学习丰富的知识,得到深刻的启示。笔者认为研学旅游可以而且应该向农业生活方向发展。建议在寒暑假利用一周或者半个月的时间,组织孩子们前往苏州东西山等乡村地区开展农业生产认知和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暂时离开父母,住在农家吃在农家,下地栽秧,上树摘果,体验农家的辛勤劳作,感受粮食的得之不易。从而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农业方面的知识,学会珍惜和感恩。也可以开发一些周末的农村研学产品,让家长带着孩子来农业生产基地游玩以及学习,寓教于乐,既能促进家庭感情,又能让孩子了解农业知识。

4.4 水乡服饰研究旅游产品

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载“若包头、若钗环、若褶裙,皆是也。即言体型,亦有颇似者。疑东南、西南,本出一族。”意思是苏州乡间妇女装束极似西南少数民族。这种服饰在吴县东南以及昆山一带水乡仍有残存。在旅游过程中可以让旅游者穿着当地特色服饰,感受水乡风情。也可以组织游客进行水乡服饰改良,将现代化的服饰元素融入到水乡服饰中,使得水乡服饰具有现代化特色。或者根据当地的一些民间故事进行改良,编写成剧本,让农民们穿着水乡服饰进行表演,这样既很好的宣传了当地文化,也能够让游客们了解水乡服饰背后的故事,从而加深对本地农耕文化的理解。

4.5 田间野菜搜索旅游产品

明代一本植物图谱《救荒本草》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著作,书中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加工也有个相对比较完整的介绍。在太湖东山、西山等乡村地区会有很多野菜,这些野菜我们平时很少会看到,也很少有机会品尝。但是这些野菜也是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野菜生命力十分顽强,在饥荒时期可以很好的解决饥饿问题,并且十分美味。但是由于现在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些野菜。建议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田间野菜大搜索之类的活动,例如圈出一块荒地,让人们在一定时间内,采摘一定数量的野菜,活動结束后,请专业人士,对这些野菜的用途进行讲解。然后请游客们发挥自己的创意,将这些野菜烹调成美味佳肴供大家品尝。这样的搜寻活动,既可以提高旅游活动的体验度,又可以让旅游者在活动中,学习到野菜的相应知识,并且明白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习主席曾说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乡村旅游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强劲的活力,就必须持续创新,不断改变旅游产品的展现形式。结合文化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模式既能有效实现地方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能丰富乡村旅游的产品模式。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乡村旅游经营者们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EMMANUELLE VERON,钱爽(译).中国出现新乡村性——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2):17-22.

[2]焦雷,李晓东.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挖掘研究——以沂源三岔乡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208-212.

[3]董正秀,周晓平,刘庆友.苏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4):15117-15118,15152.

猜你喜欢
苏州地区农耕文化乡村旅游
朱顶红在苏州地区的引种栽培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典型特征分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艺术类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以苏州地区高校为中心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