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节公开课的反思,解读了课堂提问的低效教学行为,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基于学生视角的生本化课堂提问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本化;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5-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生本化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适度存在,更依赖于学生之“我”的理性存在。然而,课堂上眼中无“我”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笔者以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存在为出发点,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我、体验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案例呈现】
这是一节组内的公开课,执教老师是我校新上岗的徐老师,学习内容是“Help our parents”。这是新授课的导入环节。
T: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a game. Guess, what am I doing?
教师简笔画呈现Mikes father。
Ss: You are drawing.
T: Yes, I am drawing. Whos he?
S: Hes Mikes father.
教师简笔画继续呈现Mikes mother。
T: Look, whos she?
S: Shes Mikes mother.
T(指着黑板上父母的头像):Theyre father and mother, theyre parents.
板书并带领学生朗读parents。
T: Parents means father and mother. Our parents love us,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make them happy. 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housework?
S1: Yes, I do.
T: Good! Do you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housework?(教师问另一位学生)
S2: Yes, I do.
T: Great!
有两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老师对他们的回答点头表示肯定,接下来老师继续提问。
T: Can you guess?(反问)What do I do to help my parents?
(学生一片沉默)
教师再次温柔提问:“What do I do to help my parents? Guess?”
终于有稀稀落落的几只手举起来了。
教师点名让其中一位同学回答。
S3: You sweep the floor.(学生回应)
S4: You clean the house.
……
有三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老师对他们的回答未做回应。
T: Let me tell you.(最后,教师自问自答,教授本课新单词)
【问题诊断】
这是教师新授课的一个导入活动,引发的却是几次难堪的沉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课堂的教学中,你是否也有同感,课堂中会出现刹那间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
1.提问的内容缺乏对“我”的思维培养
在本案例中,该教师所提的問题都比较简单,缺乏思维的深度。事后访谈得知,该教师之所以较频繁地提出回忆性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教学预设和教学进程的需要。例如,该教师提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What do I do to help my parents? Guess”,并习惯于选取一、两位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完毕时,教师很少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求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阐明。也就是说,该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更多地是让学生说出 “是什么”,很少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缺乏深层的挖掘和剖析。可见,该教师仅将学生的应答作为师生互动的符号,而对于问题本身的有效性和启发性缺乏事先的设计,对于提问的目的和作用缺乏明确的认识。
2.评价的方式缺乏对“我”的情感导向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其中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教师反馈前的停顿时间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该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就立即给予反馈,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反思、补充和纠正自己的回答,也没有给其他学生留下充分的分析、比较和评价的时间。从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评价来看,该教师采用的是不予理睬,或者用“Good”、“Great”等简单、笼统的评价用语反馈学生的应答,缺乏对学生应答的追问、澄清和总结。这说明该教师没有认识到问题对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也就没有达到对学生及时理解的洞悉和把握。
【教学对策】
1.以“我”的思维素养为支点,质疑中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引领学生思维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环节。肤浅的问题不但达不到启迪思维的目的,而且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的低效。所以,教师在设计及生成课堂提问时,要充分重视提问的深度和效度。教师要全方位地了解提问对象,明白学生已有知识、欲知知识,探索到与学生契合的思维衔接点,以学生这个“我”的思维素养为支点,尽量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弹性运用发散性问题。一方面,要更多地提出对学生回答要求较高的开放性问题,充分暴露学生回答背后的深层思考过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理解程度。另一方面,要重视提问的启发性,适时适当地给予提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自觉完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独自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以“我”的情感态度为支点,反馈中追问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有效反馈关系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会影响提问的质量和效果。第一,评价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修正、补充其思维过程。学生在应答时或许会有停顿和思维障碍,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第二,减少无反馈及简单评价的回答,重视学生应答对于反映学生真实理解的重要意义。第三,反馈中追问,引发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片面、和错误的应答,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澄清,强调其错误,引导其反思。对于学生的肤浅应答,教师要及时追问和启发,让学生深度思考。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应答,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益的生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总结、概括和提炼。
3.以“我”的实践运用为支点,留白处设问
任何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留白空间,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也要适时留白,拓展追问。以本案例为例,在Helping our parents一文的教学后,笔者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还可以提出什么值得探讨的问题?结果学生在作业本上用英语提出了许多问题:Mike和Helen周六有课吗?他们为什么没有课?晚上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家庭作业多不多?平时周六、周日我们做些什么?我们在周六、周日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这样联系生活思考和提出问题,就将文本故事演绎成了生活故事,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学生基于文本做的这些有意义的推测,是应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的表达,所以也是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同时并进的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为前提;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必须以学生之“我”的真实存在为前提。基于学生视角的生本化课堂提问,必须要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之“我”在课堂上成为信息合聚与分散、传播与收集的中心。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