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郑嘉
摘要:在概述批评文体概念、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序跋、诗话、论诗诗、词话等文体进行了分类研究,认为其具有寄生与弥漫、开放與整合、滞后与通变的特征,由于批评家借助于不同的文体批评文学作品,表现其观点、褒贬、情感,给文学作品增加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批评史;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3-0123-03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文学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没有特别缜密和严谨的结构形式以及逻辑关系,但是在文学史上却以独特的形式存在,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在概述批评文体概念界定的前提下,就批评文体的价值和特征作一分析。
一、批评文体概述
(一)批评文体的概念界定
对我国古代批评文体概念的理解首先要从“文体”的角度来进行,“批评文体”首先是以“文体”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文学作品的固有性质决定于其所归属的文体样式。从广义的角度上来看,文体是文学作品自身归属的文学体裁。若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文体则涉及更加细致的角度,比如修辞、风格、语言等具体文学要素的运用。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文体的理解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文学作品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文字形式,另一方面则是隐含在文学作品中对于作者精神意境的体现。关于这一点,学者童庆炳在他的《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一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阐述。他从体裁、语体和风格三个层次对文体进行了剖析,而古代文学正是通过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使作品呈现出其具体的文学特性。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分析批评文体的概念。从字面含义来看,批评文体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应用在文学批评创作中。目前对于批评文体的具体界定标准尚未有明确而统一的说法,其界定标准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其侧重点各有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批评家进行批评创作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这种观点主要是以学者蒋原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的。第二种观点是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认为批评文体除了是批评家进行批评创作的一种文字表现形式以外,还应该包含批评家创作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有创作风格,这种观点主要以学者冯光廉的研究较为具有代表性。第三种观点是在第一种观点的前提下提出的,其所涵盖的内容也较为全面,认为批判问题的界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那就是体裁、语体、体貌。这个观点主要是学者李建中提出的。另外,李建中还提出,批评文体创作与创作者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以及作者本身的境遇等都有着较大的关系。
(二)批评文体的研究价值
从以上的阐述中可以看出,批评文体概念的界定是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肯定了批评家本身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精神、境遇等对于批评文体作品的影响。与文学作品的体裁相比,批评文体会受到很多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批评文体更加具有思想性和批评性。我国的文学史发展源远流长,有着无数的文学作品,批评文体是在文学史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批评家对于文学作品、作者进行批判性的解析和点评,从文学作品的具体文字和内容中找到词句的亮点或思想的发光点等进行挖掘,从而形成批评文体的创作。这可以看成是对于作家或作品的一种深度解析,在进行分析研究的时候是不能忽视的。批判文体作品是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的纽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我国古代批评文体分类研究
每一个时代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和文化潮流的影响,批评文体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以下就批评文体的分类进行研究。
(一)序跋
序跋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批评文体,它主要是通过介绍著作、作者,评价内容等形式进行批评,这种文体的形式受到很多批评家的推崇。序,亦称“叙”“引”“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作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跋则写在书籍、文章或书画作品的后面。有学者对序跋这一批评文体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比如丁锡根1996年出版的《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收录了很多小说序跋,给后续关于批评文体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二)论诗诗
论诗诗作为一种批评文体,其内容较为丰富,其形式相似于诗话,但外在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论诗诗具有一般诗歌的特征,表现的是具有逻辑思维的形象。它与一般诗歌的最大区别是,一般诗歌的重点在于描述景物,并以此为载体抒发情感。而论诗诗论述的主体为诗,就诗论诗而并非抒情,主要是通过简短且具有高概括性的词句来表述观点。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赵翼的《论诗五首》等。
(三)诗话
诗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文学史的主要成就之一。在批评文体的表现形式中,特别是古代批评文体中,诗话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诗话是评论诗歌、诗派、诗人创作得失和记载诗家故事的著作和说唱文学,被认为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综合性思维方式,其兼具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的特征,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中占据了相当长历史时期的一种表现形态。诗话是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产物,肇始于百代诗话之祖——钟嵘《诗品》,成于欧阳修《六一诗话》,盛行于宋代,明、清两代作者也很多。《历代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等辑集了历代重要诗话著作。
(四)词话
词话是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类似于笔记形式,相较于其他的批评文体来说是一种更加随性的表现形式,多数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判文体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词话批评文体的基本方式就是考据与评点,来直接抒发审美情感或审美意识。词话始于宋代,最早的词话专著是宋杨绘的《时贤本事曲子集》(今佚),著名者有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及王国维《人间词话》等。
(五)小说
小说是批评家们较为青睐的一种文学创作形式,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为盛行。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来看,小说由于其细腻的特征,批评家的評点依附于小说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是创作者的随感而发,不具有非常系统性的原则,但是从整体的批评观点来看,又具有一定的内部思维方式。对于小说批评文体而言,主要是通过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和观点进行有侧重的鉴赏和批评,从批评者的个人观点为主线,兼顾读者的具体感受而进行,批的要系统,评的要生动。如李贽曾评点过的《水浒传》《西厢记》《浣纱记》《拜月亭》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六)戏曲
这种批评文体主要是对古代戏曲作品进行批评,主要是通过总评、眉批等形式针对戏曲中的情节、人物性格、整体结构等进行批评。戏曲是较为细腻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在逻辑思维上具有较为严谨的结构。通过批评可以更好地让受众领悟或理解戏曲所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或想传达的具体思想。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特征
(一)寄生与弥漫
文学本身就是寄生于文化中的,批评文体是寄生于文化与文学当中的,所以寄生性是批评文体最为原始的特征。
综观中国文学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孔子以前,没有成体系的文学批评文体。自春秋以后,在文化发展较早的时期,文学中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批评是以特殊的形式存在的。在此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批评并没有以一种作品的形式独立出现,而是通过某些特定的语句或者词汇的形式出现。这些批评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是与作品、典籍存在着依附关系的。这种批评的形态是一种不能称其为一种文体的形态,其具体的存在形式是寄生存在,所以如果非要给这种批评形态归一种体的话,可以称其为“寄生体”。此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是与当时的文化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学批评都会经历这样一个寄生的阶段。随着文学史的发展与演进,人们的文学批评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文学批评的形态也逐渐从寄生中走出来,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独立。随着批评形态的独立,文学批评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存在方式,也就从寄生走向了弥漫。
(二)开放与整合
随着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批评也从寄生发展为具有独立思想、独立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学体裁,成为由体裁、语体、风格三个要素构成的较为完备的体系。批评文体通过这三个要素对其他文体产生影响,同时也接受别的文体对于其自身的影响。这就体现了批评文体的开放性特征。
批评文体比较直观的表现形式是借助现有的各种文体样式,比如古代文学中的经、史、传记、诗词等文体都会被批评文体应用。批评文体可以渗透于其他的文体中,也可以接受其他文体的渗透。批评文体可以将其他文体的特性整合并融入到自身当中,用以表现批评思想或批评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使相应的形态更加的适应批评文体,同时也给批评文体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会衍生出更多批评文体的存在形态。这就是文学批评文体的开放性与整合性特征。
(三)滞后与通变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首先,由于寄生性的存在,导致批评文体没有自己独立的体裁。在批评文体中,诗话相对而言是一种看似独立的文体样式,但是也是由其他文体样式演变和整合的,不具备彻底的独立性。比如《文心雕龙》,这是一部文学批评史上的巨著。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巨著,但是从单篇的文章来看,其采用的还是其他的文体形式来进行写作的。在批评文体的发展史上,相当长时间内对于批评体裁的意识几乎没有,这样一来,批评文体的滞后性就成了一种必然。其次,中国古代文学的批评家们在进行批评创作的时候,往往缺乏思辨性,对于批评对象所持有的观点表述很多是不赋予过多内涵的,有一些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停留在意会的层面。再者,在缺乏独立性和思辨性的情况下,文学批评功能的发挥就受到了制约。可以看出,所有的文体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至于一种严格的不可逾越的文体规则是不存在的,可以称之为大文体。但是对于批判文体而言,这个“大”已经超越了常规的界限,大到了无的状态,这也显示出了其滞后性。
批评文体虽然具有滞后性的特征,但并不是一成不变、没有发展。它所同时具有的通变性,促进了其发展。批评文体所处时代的不同,文学创作实践和思想潮流的发展会对批评文体有较大的影响,使之发生一些改变,以适应某些文学潮流的发展。文学史的发展是单向的,但是批评文体的发展是双向的,这是其通变性特征的主要表现。对于批评文体而言,虽然不是处于同一时代或时期的作品,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找到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这就是通变中“通”的一种表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思想、社会思潮会不断变化,而批评文体也会在这种变化中受到影响,通过“通”而追求“变”。由此可见,通变特征是批评文体能得以发展的关键。
四、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批评文体的研究要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背景下进行,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诞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兼顾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和批评史。本文总结文学批评文体概念界定中的三种主流观点,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批判文体研究的价值,继而谈及批评文体的分类,最后总结了批判文体所具有的特征。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对于文体的选择和变换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是根据所批评的作品的形式以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潮流、社会思潮而选择的,这也促进了批评文体的演进和发展。每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和使用的批评文体都是有一定的区别,但其都具有一定的通变性。本文中所列举的序跋、论诗诗、诗话、词话、小说评点、戏曲评点等形式的批评文体,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中较为常用的表现形态。批评家对于古代文学的批评,通过不同的批评文体进行展现;批评家对于作品的批评,借助于不同的批评文体来表现出其主观的情绪、情感,这样一来,批评文体给文学作品增加了浓郁的情感色彩。
参考文献:
[1]任竞泽.再论刘勰《文心雕龙》的辨体理论体系[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2]李建中.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以三位京派批评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沈杏培.重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维度和趣味维度[J].当代作家评论,2015(3).
[4]舒玲娥,庄桂成.文体变革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J].江汉论坛,2018(9).
[5]韩松刚.文体意识与文学意义——关于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点漫谈[J].文艺争鸣,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