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娜
摘 要:2016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该《纲要》详细指出未来15年内健康中国的建设要求。该《纲要》对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与要求。“健康中国”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应该紧抓这一机遇,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对传统学校体育教育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升级,从而促进我国“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健康重要2030”这一背景,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以为“健康战略2030”目标的实现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健康中国2030” 学校体育教育 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3(c)-0005-02
1 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1 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就对苏联体育教育模式进行照搬与模仿,尽管有利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却忽略了我国与苏联在人民体质状况、自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通,因而具有一定的教条主义倾向。这就导致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机制不够完善,不符合我国发展实际。这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普遍存在体育课程被其他应试学科占用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程,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最终导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1.2 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条件较差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对其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与设备得不到及时的维修与更换,难以为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另外,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地区,多数学校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筹备齐全的体育教学设备,因而难以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从而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更有一些学校连最基本的操场都没有,更别说购置一套齐全完备的教学设施。然而,良好的硬件条件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物质基础,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程而言,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就难以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我国传统学校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总体上讲,当前我国拥有数量较多的体育教育师资,但是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体育教师数量却不足,因而仍然难以很好地满足我国体育教学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一个教师担任多个学科甚至是全部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容易导致教师顾此失彼,从而难以保证各个学科包括体育课程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也有一些体育教师存在专业水平不够高、综合素质不够强的问题,导致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松散的状态,在体育课上学生通常都是进行自由活动。从而难以有效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也难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
1.4 我國传统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较低
在我国很多学校中,学生在体育课上通常处于比较懒散的状态,在体育课刚开始的时间,体育教师往往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热身运动或者游戏活动,然后拿出学校准备的体育器材交给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体育基础好、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通常会自己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但是对于一些对体育缺乏兴趣尤其是女同学而言,通常是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聊天,或者回到教室上自习。这样的现象将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体育观,也无法形成体育运动学习兴趣与热情。
2 “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策略
2.1 将“健康为本”意识深入人心
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果脱离了这一教学目标,即使培养出一大批竞技水平高、在各种运动会上表现优异的学生,也难以保证所有学生都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健康为本”这一理念的渗入,要让“健康为本”的意识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各大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应该根据“健康中国2030”中所提出的相关理念与要求,对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准确分析,合理选择适宜的体育项目,科学地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干预策略,严格落实干预策略,最终对教学结果进行科学评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2.2 将体育锻炼与生活品质相联系
体育运动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拥有健康体魄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然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价值,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将体育锻炼与学生的生活品质相联系,使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各方面原因而产生倦怠心理,或者中途放弃,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状况等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通过多种方式来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生活品质的提升。
2.3 引导学生持久性地参加体育锻炼
事实上,我国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运动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只是因为体育课程时间有限,体育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一些体育项目并不适合学生,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就需要体育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增加自身的专业存在感,积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持久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其次,体育运动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制定长期的体育锻炼计划,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在阶段性的训练中,逐步实现体育锻炼技能的提升,并对体育运动形成长期的兴趣与热情。
2.4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应该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比如说,各大学校可以根据共享的教学思路,来对体育教学设施资源进行布置,以提高其利用率。另外,学校也可以加强与社会企业或者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以为本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保障。除此之外,开放共享的体育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社会大众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度,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风气,最终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2030”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招紫玲,周伟.“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运动精品,2019(4):17-18.
[2] 张丽军.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思考与展望[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8(2):95-98.
[3] 冯晓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7(3):45-48.
[4] 黎志容.“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化方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