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霞
江西省上栗县人民医院 337009
气管切开术作为临床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常见的急救治疗手段之一,主要通过建立人工气道,解除患者由于分泌物滞留、异物、肿瘤等引起的呼吸不畅和困难[1]。将气管切开术治疗呼吸困难疾病患者,预后十分突出,但是由于气管切开术固定不当或出现套管脱出及移位,常导致皮下气肿、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是临床治疗中亟需解决的问题[2-3]。本文选取我院气管切开患者80例,对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对比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与常规的固定方法,效果突出,现回顾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进行气管切开术并留置气管套管患者80例,按随机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5.36±20.5)岁;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0.33±19.35)岁;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上述诊断标准符合,首次行气管切开术;(2)颈部皮肤完好;(3)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经伦理学组织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颈部皮肤破损者;(2)有出血征象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白纱带进行气管固定。方法:在气管两翼固定孔通过传统系带的方法进行穿系打结固定,剪去多余纱带,固定松紧程度以一指为宜。对患者气管切开伤口进行常规护理,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生理棉球进行伤口清洁,固定带清洁,周围皮肤清洁,保持局部清洁及干燥,除却特殊情况外,常规固定带不予更换。观察组:采用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进行固定。用三层棉布及一层防水棉布制成长45cm宽2.5cm的棉带,并将棉带两头定长为3~5cm宽2.5cm的胶带,防水软布一端置于内侧,以免棉带由于患者分泌物而浸湿。将棉带通过圆孔套套入导管根部,绕过患者颈部进行粘黏,固定松紧程度以一指为宜,对患者气管切开伤口进行常规护理,以生理盐水浸湿的生理棉球进行伤口清洁,固定带清洁,周围皮肤清洁,保持局部清洁及干燥,除却特殊情况外,固定带不予更换。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气管切开术患者气管套管移位情况;套管脱出标准为气套管脱出致气管外组织或气管直接脱出皮肤导致导管口无气体溢出。对气管套管皮肤切口进行标记,当移出1cm判断为移位,当>1cm时判断导管脱出风险增大。(2)对比两组气管切开术患者组间颈部皮肤压疮、湿疹发生情况,压疮判断根据《基础护理学》进行判定,其原因是身体组织长时间受压,而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导致皮肤组织受损及坏死;湿疹判定根据EASI评分判定法进行判定。(3)对比两组固定带使用时间及更换耗时。
2.1 组间气管套管移位情况比较 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脱管移位2例,占5%;对照组脱管移位10例,占25%;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
2.2 组间颈部皮肤状况对比 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压疮以及湿疹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部皮肤状况对比[n(%)]
2.3 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固定带使用时间及更换耗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固定带使用时间及更换损耗时对比
现阶段,气管切开术作为急救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在病程中应用此手术进行治疗,可使患者呼吸困难不畅等病症获得减轻,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4-5]。但实践显示,该手术于治疗过程中常存在着气管切开后导致的套管移位及滑脱等缺陷,该缺陷或导致患者的病症不能够及时得到治疗,而术后通常对患者采用白纱带进行固定治疗,但该固定方法易造成气管插管固定效果不佳及易发生皮肤损伤、导管脱管等[6]。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自制气管切开固定带具有能够有效预防压疮、湿疹等特点。压疮、湿疹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压力,在造成患者痛苦的同时更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患者康复,相应的也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传统纱带固定较为松散,患者翻身活动时易由于牵拉而导致气切套管的移位,而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进行固定,主观感觉上更易为患者接受,使用感觉也更为舒适,固定效果优良。结合本文结果所示,观察组气管切开患者脱管移位2例,对照组脱管移位12例,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气管固定带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脱管移位情况;治疗后观察组压疮及湿疹病例为2例,对照组压疮及湿疹病例为2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固定带使用时间及更换耗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气管切开患者取自制气管导管固定带应用,可减少皮肤损害率及套管移位率,延长固定带使用时间,减少更换耗时,开展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