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以界岭口村为例

2020-05-12 07:22荣玥芳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街巷民居村落

荣玥芳, 刘 洋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北京 100044)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通讯和物流业的发展,各项生产要素开始逐步向城市流动,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逐渐被打破,空间上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多维度演进,客观上导致了传统村落的衰退[2]. 当下,全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传统村落面临的危机,国家也一直在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自2012年起,至今已有5批共计6 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乡村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2018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传统村落应在保护传统风貌基础上,切实改善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结合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从而进一步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有效助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界岭口村为例,探寻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即如何根据区域内传统村落的特点,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助保护[3],实现村落文化保护、设施完善、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是新时期乡村振兴指引下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课题.

1 界岭口村概况及特征

1.1 村落概况

界岭口村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北部,北临青龙满族自治县. 南距抚宁区政府37 km,北距青龙县城60 km. 境内有261省道穿过,距离承秦高速公路(抚宁北)出入口仅16 km,村内有一处汽车站.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条件便捷(图1). 村域总面积4.393 6 km2,全村共297户、814人. 界岭口村历史上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军事关隘,素有关内 “北大门”之称[4],村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村内目前仍保留有长城、古街、青瓦房等历史资源. 界岭口村于201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2 村落特征

1.2.1 村落格局特征

界岭口村地处燕山山脉南麓,地势北高南低,村落处于东西两山之间. 其中,东峰海拔445 m,西峰海拔342 m. 在两侧山峰的制高点,分别矗立着两座体型巨大、侧面宛如扇形的墩台,当地人称为“金台”和“银台”. 由墩台以上沿城墙可通往城外敌楼. 其中金台以东分布着第一座敌楼——头道楼,目前保存尚好. 墩台以下长城分为两支,至山下河边与南北向城墙连接,构成2个三角形的围城,分别为东、西月城. 长城在两月城之间设有关口. 现如今西月城已损毁,东月城轮廓犹存,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东月城城门将村落分成古城堡内和城外两种聚落空间. 村落东山脚下建有一座古寺庙,原为白庵庙遗址,后经修建,于2018年落成,并更名为东庙.

界岭口村山高谷深,境内有洋河流过,农作物多种植于山上,总体呈现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格局(图2、图3).

1.2.2 街巷环境特征

界岭口村分为古城堡内和城外两种街巷空间. 其中,古城堡内沿用“九宫格”式道路布局. 横向、纵向均分布三条道路. 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街巷狭窄,形态较蜿蜒,只能容纳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 路面采用条石、砖石组合铺砌,部分路面已水泥硬化. 村内有一条古街名为“媳妇楼街”,两侧是古朴的石头院墙及青砖灰瓦民居,反映了传统农耕时期村民生活特点. 1988年电视剧《媳妇楼》曾在此处取景拍摄. 古城堡内分布有四眼古井. 其中一眼古井名为“琼浆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旁边有一通凿井记事碑(图4). 城外道路均为水泥硬质铺面,路面较宽,连通性好,可供机动车通行.

1.2.3 建筑风貌特征

界岭口村现存古民居多建于清末至民国年间,多数分布在古城堡内. 建筑方位大多坐北朝南. 建筑色彩以灰色为主. 基本构造为坡屋顶、灰瓦、青砖墙、木质门窗、棂格窗框(图5). 建筑高度为一层. 建筑设计有些运用了砖雕、彩绘等手法,造型生动. 院落为四合院式,围墙普遍采用砖墙或石墙. 另外,部分民居门前还保留有拴马桩、抱鼓石等文物,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北方传统民居的风貌.

1.2.4 文化价值特征

随着历史的演变,界岭口村文化逐渐融合了军事、政治、宗教等要素,形成了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文化.

其一,守关文化. 界岭口关是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口. 民族英雄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对界岭口关隘进行大规模修建. 这里易攻难守,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口. 因此,守关文化是界岭口村突出的文化价值特征. 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相关文物. 如明代修筑城墙时用到的铭文砖、石夯锤、排水槽石;用于作战的明代兵器石炮、石礌;用于加工米的生产工具石磨、石碾、石臼等;记录长城建筑史的“长城记事碑”“边粮碑记”等石碑.

其二,民俗文化. 界岭口村的鼓吹乐、太平鼓、秧歌等独特民俗艺术由来已久,是抚宁境内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委会成立了秧歌队,每逢节庆假日均号召村民举行民俗表演活动. 此外,民间说唱、绣花、纺织和条编等传统民俗活动也一直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延续[5],反映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三,饮食文化. 界岭口村盛产桲椤叶饼,“拢梳背肉”“千子”“闷子”等,这些是界岭口村推广的特色美食,常用来招待客人,具有美好生活寓意.

2 界岭口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2.1 文化资源缺乏合理保护

文化资源是界岭口村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缺乏足够的支撑,后继乏力.

一方面,因部分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或定居在外,对村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又没能经过祖辈口口相传,导致村落中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受到阻力.

另一方面,因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完善的保护机制、相应的修缮资金及有关技术的支持,多数村民没有认识到传统村落的潜在价值,以及保护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导致村落的很多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没能得到合理保护. 如长城城墙、城门、敌楼等,由于自然侵蚀及人为破坏,部分墙体出现破损,甚至坍塌(图6、图7).

2.2 建筑风貌难以统一协调

空间上建筑风貌较为杂乱. 村落内有历史价值且保存状况较好的传统民居数量不多,且大多空置. 由于长期无人看管和清扫,传统民居屋顶大多杂草丛生,其使用功能逐渐老化. 部分房屋出现承重墙开裂,甚至坍塌,已明显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新建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平屋顶,塑钢门窗或铝合金门窗,多数为二层楼房;此外,从经济节约方面考虑,很多村民通过改造自行加盖了红色彩钢屋顶(图8~图10).

新建、改建住宅建筑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风格及使用材料上差异过大,给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造成极大的破坏.

2.3 设施配套未能优化升级

村落内目前存在的设施配套暂且能够满足村民内部生活使用,但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现有的服务设施亟需改造或新建,以满足对外游客的使用需求. 如村落内缺少适度规模的活动广场及休憩设施. 另外,村落内已硬化的道路部分出现坑洼,且路面不够清洁,村落周边缺少垃圾转运、公共厕所等环卫设施(图11).

2.4 产业发展缺少创新路径

村落仍然保留着传统农业和手工业的产业结构. 在生产模式方面,本地村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农作物品种主要为板栗、核桃,收效不显著,且全部为农户个体种植,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板栗多种植于山上,技术方面需要引入饮水上山工程,但缺少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发展水平较弱,且与周边村庄存在同质化竞争. 另外,在经营模式方面,村内分布有3处超市和1处农家乐,但货品种类较少,以单纯的小农户个体经营方式为主,缺少与长城主题文化和传统农耕生活相结合,且宣传力度不够,经营成效一般.

由于缺少产业发展引导,村内经济活力明显不足,产业发展缓慢,村民收入水平不高. 于是部分村民选择进城务工,由此而引发村落的“空心化”. 这对村落的文脉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3 界岭口村保护与发展策略

结合界岭口村的现状资源特色,将界岭口村形象定位为彰显守关要塞特色,体现明清民居风貌及自然山水格局的传统村落. 围绕历史风貌保护与特色文化传承,基于界岭口村现状面临的问题,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提出以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和村落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策略.

3.1 挖掘村落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多元发展

界岭口村具有其独特的环境资源禀赋,如山水、长城、古民居、古街巷等,其产业发展应充分挖掘村落的生态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发展特色农业和传统民宿,推进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提升村落“造血”功能,形成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良性互动的村落产业发展态势.

3.1.1 培育高效农产品

依托界岭口村山、水、林、田的丰富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山地特色农产品板栗,实现村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首先,通过组织农业方面专家对板栗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给予村民一定政策和财政方面支持,鼓励村民高效规模化种植板栗;其次,对板栗进行深加工,做成糖炒栗子、甘栗仁等产品,成立界岭口村板栗自有品牌,打造“一村一品”,实现与周边村落的差异化发展[6];最后,融入界岭口村文化元素,对板栗进行产品包装设计,推动“互联网+”模式,并在互联网上成立专营店,促进界岭口村板栗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 从而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此外,还可向农业观光、农业采摘等方向延伸,吸引外地游客体验、观光,推进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

3.1.2 开发传统民宿

界岭口村境内拥有长城遗址、清末至民国年间民居建筑以及九宫格式布局的古街巷. 依据这些特色文化资源,可进行传统民宿的开发,但要避免造成过度商业化. 传统民宿开发主体可以是当地村民,也可以租赁给开发商,进行民宿的建设经营. 民宿的选取,主要是村落闲置的传统民居和院落. 对于格局和房屋结构都保存较好的院落,主要对其进行建筑构件的维护,在“修旧如旧”原则的基础上,允许对内部空间进行适当调整. 对于格局和房屋结构都已破损的院落,则对其进行原址重建,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及工艺,其建筑风格要与原有传统民居相一致,并对内部空间进行现代功能设计. 此外,民宿产业可与长城主题文化和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引入农家餐饮、手工作坊、创客空间等多种业态,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宣传,吸引游客量的增加,由此则需要较多本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传统民居修复及民俗技艺表演等活动. 这将从根本上实现村民就地就业[7],从而进一步激发村落经济发展活力.

3.2 保护村落整体风貌,促进文化有序传承

3.2.1 街巷空间

街巷在传统村落中不仅承担着交通空间的功能,还承担着社会交往的功能[8]. 街巷是组织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基本骨架. 对界岭口村的街巷保护,从古城堡内街巷和城外街巷两个方面展开.

在古街巷保护方面,主要对街巷空间尺度及形态、铺地形式和铺地材质进行保护,对损坏的铺地按照原貌进行修复[9];保护街巷两侧的历史民居建筑,对其外立面的高度、材质和色彩进行限定,使街巷空间更具连续性,还原村落历史街巷风貌;美化街巷两侧的景观环境. 利用边角地放置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石凳等石制器具,展示传统村落生活场景[10]. 搭配种植乡土树种及花卉,营造出具有传统村落特色的休憩空间,供本村村民及外来游客使用.

在城外街巷保护方面,则重点提升街巷的整体环境. 包括及时清理路面上的杂物,修补破损路面,修复建筑门楼及墙面等.

3.2.2 民居建筑

为了更好地协调界岭口村的建筑风貌,使之得到有序保护和传承,现通过对界岭口村的民居建筑进行调查,根据民居建筑的建造年代、文化价值和保存状况的不同,将村落民居建筑分为三类(图12,表1). 并按照建筑等级对每一类民居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整治或改造[11],以突显界岭口村传统民居风貌特色,并使之得以延续.

3.2.3 文化传承

界岭口村的现状文化资源保存状况欠佳,应注重对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 对于界岭口村的非物质文化,要构建科学的传承机制. 组织专业人员对村落的传统民俗、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进行调研挖掘,并将调研成果整理成电子版,录入村落文化公众平台. 另外,还可通过定期开展民俗艺术表演、举办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等,提高村民参与度,并提供财政支持,让更多人领略到界岭口村的文化风采;对于界岭口村濒危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城墙、城门等,对其采取技术性抢救措施,通过落实专项资金支持、明确相关责任单位和主要负责人,制定特殊保护政策等途径,实现界岭口村文化的有效传承.

表1 界岭口村民居建筑分类及保护方式Tab.1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Jielingkou Village

3.3 整合村落公共空间,推进设施合理配置

界岭口村目前的公共空间主要有村口、街巷、闲置空地等. 规划重点整合这些公共空间,进行设施的合理布局安排,以提升村民生活质量,增强村民幸福感,并结合旅游功能服务需求,实现村民与游客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宗旨. 主要从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植入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对村口停车场进行扩容,在街巷两侧的空地设置适当的休憩设施,以及利用古城堡外闲置空地新建文化广场,供村民举办文艺演出、安排民俗活动等. 还可在广场上设置有关长城历史文化的宣传栏及标识,展示长城古村落的文化和特色,逐步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并促进村落旅游的发展.

第二,基础设施方面,在村庄内部增设公共厕所、垃圾转运设施等,满足村庄内部及对外使用需求.

3.4 提升村民参与动力,完善村落治理机制

乡村振兴需要村民广泛参与,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立足村民主体地位,并注重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合理引导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第一,保障村民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通过推广村民议事制度、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让村民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第二,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通过制定相关补偿及奖励机制,重视引导村民,给予村民实惠,让村民积极参与到村落建设中,共同协助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振兴发展.

4 结论

本文以界岭口村为例,在梳理村落特色资源和发展困境的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机制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因地制宜、凸显地域特色;构建政府主导、村民为主体的村落保护运行机制;具体包括街巷空间格局、建筑风格、村庄文化传承等方面落实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2)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对策. 传统村落的发展建立在区域发展格局基础之上,构建农业文明、地域文化、民俗旅游等相互促进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联动发展,激发乡村可持续发展动力;同时建设乡村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支撑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与水平,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3)针对案例村庄提出具体保护与发展策略. 论文围绕传统村落保护、村庄发展现有本底条件的利用和发展的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在村落传统格局的完整性、历史建筑的原真性和村民生活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空间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街巷民居村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边走边唱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