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辰叶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州 350007)
“indriyɑo”即“根”两者所指是一致的,仅仅是词汇表述不同。MMKY则构拟为“*āyɑtɑnɑo”,即“处”。这里的“处”应为“十二处”,指六根加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又称六内处,六境又称六外处。第3品的内容与六根相关无误,但没有与六境直接相关的论述,故MMKY所构拟的标题大过该品内容,略有不妥。
另外,三种梵文本与鸠摩罗什汉译本的品名存在差异,可能只是纯粹的翻译问题,而非底本差异。如第24 品,鸠摩罗什将āryɑsɑtyɑ 曲译为“四谛”,而直译为“圣谛”。由于“四谛”与“圣谛”都可以是“四圣谛”的缩写,指代一致,故此类差异可忽略不计。
从以上品名的分析来看,MMKY所依据的梵文残本和新写本的写法都各有可取之处,显示出两者分属不同传本系统。新写本的写法与LVP 具有较高一致性,与鸠摩罗什汉译《中论》也有一些雷同,但新写本本身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虽然MMKY在构拟的时候有过于依赖藏译之嫌。
鸠摩罗什汉译的青目释《中论》总共分为27 品,此后印、藏、汉诸家注释文本大多品数相同,新写本《中观本颂》亦然。《中观本颂》的偈颂数则存在一定分歧。释僧叡为鸠摩罗什汉译《中论》所作之序和释慧赜为波罗颇密多罗汉译《般若灯论释》所作之序皆言此颂有“五百偈”,这个数目可能是虚指,是为了说明此颂大约有五百偈的规模。从早期注释《中论无畏疏》的藏译来看,共有447 颂;从月称《明句论》的梵文写本来看,则有449 颂。①叶少勇:《〈中论颂〉与〈佛护释〉:基于新发现梵文写本的文献学研究》,第14 页。这两个数字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基于新写本《中观本颂》的发现,这一问题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回答,不过新写本只代表其中一系的传本情况。
按照四个短句(pādɑ)构成一个偈颂的方式,此处选取《中论》、《般若灯论释》、LVP、MMKY和新写本本身的每一品偈颂的数目做一个统计,具体如下:
偈颂计数品 《中论》 《般若灯论释》 LVP MMKY 新写本1 16 16 16 16 16 2 25 25 25 25 25 3 8 8 9 8 9 4 9 8 9 9 9 5 8 8 8 8 8 6 10 10 10 10 9→10 7 35 33 34 34 34 8 12 11 13 13 15→13 9 12 11 12 12 12 10 16 15 16 16 18→17 11 8 8 8 8 8 12 10 9 10 9 10 13 9 8 8 8 9→8 14 8 7 8 8 9→8 11 16 10 10 10 10 12→15 11 11 11 11 14→10 17 33 33 33 33 35→34 18 12 12 12 12 13 19 6 6 6 6 5→6 24 21 20 21 21 21 21→20 20 24 23 24 24 27→22 16 16 16 16 16 23 24 21 25 24 24 24 40 39 40 40 42→40 25 24 19 24 24 24 26 9 12 12 12 12 27 30 27 30 30 31→32共计 445 427 450 447 46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