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2020-05-11 22:11温晓丽张万强
党政干部学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温晓丽 张万强

[摘  要]工业互联网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推进高端智能制造发展的加速器。辽宁具备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现实基础与相对优势,要着力构建六大体系,推进“数字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三种智能制造基本范式,探索应用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四种模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10-0051-08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全球都在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2019年,工业互联网更是由概念普及走向实践的深耕,成为“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工业互联网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大省,辽宁应在战略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好自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基础和优势,避免走入发展误区,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力争描繪出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

1.工业互联网是推动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辽宁“一带五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等都是以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工业互联网是链接制造业各个环节,实现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应以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起点,向新型原材料、现代农业等其他实体经济领域拓展,从而带动辽宁经济整体发展。

2.工业互联网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当前,辽宁经济步入深度调整期,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和成本优势发展生产的时代已经结束,辽宁制造业发展步入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构与结构性产能过剩并存、并向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发展的新时期。制造业所处的宏观环境有了新的时代特征,面对这些调整和变化,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通过发展工业互联网,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融入制造业中,推动制造业创新模式、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的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2019年2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显示,工业互联网在工业研发设计、工艺优化、设备维护、质量控制、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互联、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将为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1]

3.工业互联网是辽宁推进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的加速器。纵观辽宁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利用工业互联网优越的链接、计算和分析能力,可为生产运营中的各种要素深度赋智,推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由单点数字化向全面集成演进,实现生产装备高端化、产品高端化和生产智能化,推动工业生产制造服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和拓展,使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全方位向“智能+”演进。

总之,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是辽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装备制造强省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处于工业互联网规模化扩张的窗口期,是各地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的关键期,应对工业互联网布局与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明确,各省区加紧布局工业互联网。其中,辽宁响应较快,自2016年以来,相继出台了《辽宁省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辽宁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组建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助推工业互联网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辽宁在工业互联网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网络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依托这些比较优势,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使得辽宁工业互联网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1.制造产业具备基础性优势。辽宁具备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深厚装备制造工业底蕴和基础性优势。辽宁在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装备、汽车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都具备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在传感器、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嵌入式软件、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辽宁拥有“传感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内唯一完整的硅压阻传感器,集成电路、光伏、数字视听产业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互联网服务业具备独特优势。沈阳的工业软件、大连的云计算与集成应用服务等都具备较强实力。沈阳是我国工业软件重要的研发基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工业软件”品牌,尤其是嵌入式系统软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及一批非常有实力的工控企业包括沈阳东大自动化有限公司等,都是研发工业软件的中坚力量。大连的云计算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在物联网等相关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华信云、东软集团的健康云、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的仿真工业云、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等均具有自主核心技术。

3.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具备与其他省市同等的发展条件。在通信服务方面,辽宁与其他省市基础相似,主要通信服务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几大运营商承担,且中国移动位置服务基地位于沈阳,沈阳成为全国5G试验网组网建设及应用示范工程城市,在沈阳、大连两地同期成立了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能够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需求。

4.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安全在稳步推进中实现突破。由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与华为云、紫光云、航天云网等多家企业联合建设的“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是辽宁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升级版”,是平台建设的一个突破。同时,全省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出台了《辽宁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应急工作指南》,并组建省级工业信息安全专家团队,建成省级和部分市级信息安全监控平台,完善省级工业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数据库,为工业信息安全提供基础支撑和安全运维环境。

5.工业互联网的组织机构、技术研发与人才储备具有一定优势。在组织保障上,辽宁有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智能制造协作联盟、沈阳云计算产业联盟、沈阳物联网产业联盟等众多相关领域组织机构和平台。在技术研发上,拥有国家机器人工程中心、国家自动化工程中心、国家高档数控工程中心、国家软件工程中心、国家传感器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究和工程中心,还有中科院沈阳仪器仪表科学研究公司真空技术装备等工程实验室,沈阳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企业技术中心,技术研发实力在全国各省中位于前列。在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下,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同时省内很多高校也具有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能力。

三、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1.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薄弱,产业支撑能力不足。辽宁制造企业总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内网改造和智能化运行体现在企业管理层面,生产层面还远没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通信与传感控制设备等的普及率较低,设备改造和数据采集难度大。在为工业互联网提供支撑的各产业中,缺少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

2.工业互联网综合集成能力不足,平台规模小,服务能力较弱。目前,工业控制系统、高端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类信息系统和工业软件还处在单项应用环节,综合集成应用较少。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在全国和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较少,还没有国家星级平台。多数平台现有数据分析能力和工业知识积累还无法满足应用要求,供给能力不足,规模不大,平台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3.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業融合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由于工业企业与网络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二者之间供需对接不充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发展思维影响辽宁制造业企业,很多制造业企业缺乏合作意识,难以与网络服务企业形成互联互通。辽宁制造业以重型机械工业为主,生产经营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且生产线和制造技术多样复杂,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上述原因使得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制造企业等各方对信息互联互通、接入技术标准等难以形成统一认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工业互联网理论与政策探索较多,产业应用推广不足。当前在理论研究和政策颁布方面探索较多,真正落地项目和政策较少,很多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对工业互联网的认可度不够。产业应用推广不足,工业互联网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商用水平较低,应用领域单一,大部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应用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

5.跨界专业复合人才短缺。尽管辽宁在发展工业互联网上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但是从实际需求来看,仍然缺乏复合型人才,发展工业互联网所需的既精通工业技术又懂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人才极度缺乏,工控软件人才、工业应用开发人员等也存在严重缺口。

四、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

路线图是战略目标和路径的集成,结合辽宁发展实际,在国家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基础上,辽宁可构建六大体系,以此为牵动,以创新驱动为支撑,并行推进“数字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三种智能制造基本范式[2],探索应用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四种模式,链接研发与设计、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等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各环节,实现工业互联网赋能传统制造业,加速制造业升级。(见图1)

1.网络体系。构建网络体系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基础。应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包括最基础的网络设备、通信服务、工业网络元器件、安全、系统集成等等[3],重点包括两个方面:(1)制造企业内网改造升级:分步骤、分行业推进IP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实施数字工厂工程;(2)制造企业外网建设: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进一步推动5G网络建设;加强网络设备、设施、系统等的IPv6部署和改造。[4]

2.平台体系。建设平台体系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应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从“建平台”和“用平台”两个角度,构建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制造业新生态[5]。重点包括如下方面:(1)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在现有辽宁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以云制造为切入点,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基于自身制造系统及工业基础,打造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立足行业发展优势,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夯实平台发展基础,提升平台运营能力,打造多层次、系统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体系。(2)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验证: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测试验证等功能性平台,开展技术验证与测试评估服务,加快平台落地应用。(3)企业上云:推动企业设备、生产、管理等业务系统的云化改造,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全省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等向云端迁移。(4)工业APP培育:支持软件企业、制造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在嵌入式软件等辽宁优势领域培育壮大工业APP。[6]

3.制造应用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落地。加强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培育和应用推广是平台体系的延伸,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的四种模式,应立足辽宁在装备制造方面的相对优势和特点,根据不同主体按照适合的路径和重点实施推广,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推进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普及和应用。以智能装备为重点,打造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工程,在数控机床、汽车、船舶、大型成套装备等重点行业开展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在示范先行的基础上推动应用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建设辽宁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探索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加快载体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综合示范基地。[7]

4.产业技术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在辽宁传统制造业领域的渗透整合,促进技术迭代升级,发展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强5G工业应用、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协同攻关,加强万物感知、信息传输、平台构建、数据分析等共性技术研究,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构建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基础设施即服务技术、通用平台使能技术、工业数据建模和分析技术、工业大数据计算技术、应用开发和微服务技术、平台安全技术等共同构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体系,建立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生态系统。[1]

5.安全体系。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重要保障。成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专家咨询委员会,推动建立辽宁网络安全建设研究基地,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建立健全从硬件到软件、从应用到数据的安全机制。围绕工业互联网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以及数据安全等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推进其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推动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相关产品与服务,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试点示范,提升现代制造业安全防护和监测能力,推动全产业链数据安全保护体系建立。

6.组织体系。依托辽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组织机构,搭建政府与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领域的桥梁,在政府机构内部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各项工作,整合全省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资源,组建工业互联网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建设工业互联网领域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等综合创新载体,形成资源集聚。构建区域以“高端装备”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创新生态体系,形成若干示范区域。

五、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应避免的误区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避免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局面。在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过程中,尽管有些事情需要政府去推动,各地政府也都争相抢占发展的有利时机,但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主体应是企业,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作用,多管齐下协同推进。政府应避免过多涉足市场,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避免政府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成为“主唱”,政府应作为工业互联网上的一个连接点,统筹、协调、集聚各种优势资源,侧重于提供体制机制服务及政策扶植,助力工业互联网发展。

2.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盲目扩大平台建设。工业互联网是一项系统性变革,需要实践和时间的长期积累,当前,辽宁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支撑和技术供给不足,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一点一点,从设备、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的产品和服务开始做。尽管平台建设是工业互联发展的核心,但从发展实际来看,还未到规模化扩张期,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培育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步子迈得太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3.真正理解工业互联网的内涵,避免将互联网与制造业简单相加。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它不是简单的全自动生产、无人工厂,不是各种应用软件的简单拼接[8]。对工业互联网应该有一个客观认识,真正理解工业互联网的内涵所在。它与制造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这些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全新工业生态、关键基础设施和新型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

4.构建辽宁模式,避免跟风和完全复制其他地区发展模式。每个地区有其各自发展特征和发展基础,在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辽宁应立足自身制造业和互联网发展的特点,避免跟风、无序竞争和完全复制其他地区发展模式,构建适合辽宁的发展模式。不仅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而且要从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体系角度,让工业互联网变成企业转型和变革的力量。不能将传统工业思维与互联网思维对立来看,应注意两者的融合,扭转辽宁企业及企业家过于关注产品技术本身的发展思维,应在关注产品技术的同时,更加关注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管理和发展模式变革。新时期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由单纯“生产制造”向工业互联网下的“供应链协同”发展转变。

六、推动工业互联网赋能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迭代的演进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和探索,实现制造资源泛在连接、高效配置,制造流程深度优化,制造效率大幅提高,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

1.提高战略认识,确立发展方向。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随着我国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的明确,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抓住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期,就是抓住了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发展的主动权。未来,辽宁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应站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高度制定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及目标,重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对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对制造业行业的影响,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同时,要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迫切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清醒认识到,辽宁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成数字化制造转型,必须夯实数字化基础,让“数字化制造”“互联网+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并行推进。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六大体系推进,依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水平,发展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产品,赋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

2.加强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制造行业平台。研究制定跨界融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制定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双创”、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有机结合,鼓励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政府要积极为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与需求企业实现供需对接搭建桥梁,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让,加强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渗透融合,打造全新的工業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构建“大而全”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实力支持,当前辽宁具备潜在构建实力的企业不多,因此,应从重点构建行业级平台入手,发挥辽宁在智能装备领域的优势,打造具有辽宁制造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促进区域性平台与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专门的行业云平台,同时也与南方省份形成错位发展。

3.加速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推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选取一批在融合创新方面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突出特色的试点示范企业,总结成功经验和模式,通过组织现场会、成果发布会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9]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围绕网络、标识、平台、安全等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测试验证以及示范应用等。促进资源聚集和开放共享,加速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发展,开展创新应用示范行动。

辽宁的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可以探索建立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重大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和功能性平台。航空航天、船舶、重大成套装备等制造行业,由于具有产品结构复杂、价值高、生命周期长的特点,现阶段主要应从协同设计与制造、质量优化、供应链高效管理、设备远程运维等方面应用入手,逐步培育工业应用的创新生态。

4.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资金投入,以财政资金为基础,设立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专项资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化应用项目、试点示范企业、人才培养等给予资金支持。综合运用具体的财税政策工具,专项资金可采用补贴、奖励和政府购买等方式,实施间接税收优惠等政策。

发挥财政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协同各方,为投融资机构、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搭建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向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领域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利用资本赋能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

5.加强对外合作,尤其是与网络建设相关部门以及对口合作省份的合作,提升连横合聚能力。加强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等的对接合作。借鉴上海、江浙等地的经验和做法,联合中国信息通信院等专家团队,遴选全省有潜力、有基础的企业进行培育,开展“一对一”专家咨询诊断。设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东北工业互联网基地。

在2018年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星级平台评选中,五星级平台有3家,其中江苏有2家,四星级平台5家,江苏有4家,并且江苏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体系。江苏是辽宁的对口合作省份,可以重点在工业互联网发展方面寻求合作和支持。

促进省内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辽宁工业和信息科学研究院以及制造业领军企业等相关领域重点企业和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集中辽宁现有的资源和力量,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的合聚能力。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支持与工业互联网密切结合的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科研机构在辽宁设立研发机构。

6.构建辽宁工业互联网人才支撑体系,增加复合型人才储备。基于全省重点产业,围绕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发展需求,加大人才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搭建工业互联网专家智库,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依托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科院计算机自动化研究所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和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重点企业,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对重点行业、关键环节、高端产品制造的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项培训。引导本地高校调整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支持校企合作开展工业互联网应用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针对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强烈的问题,可以尝试构建企业联盟共享人才模式,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在特定区域内、相近行业内建立人才聯盟和共享平台,让相关企业共享高端人才,实现企业和人才的精准匹配。

参考文献:

[1]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9)[EB/OL].http://www.aii-alliance.org/index.php?a=show&c=index&catid=23&id=673&m=content.

[2]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的系列解读二:打造平台体系[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7-12-29),http://www.miit.gov.cn/newweb/n1146295/n7281315/c7281887/content.html.

[3]信息化和软件服务司.《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的系列解读一:夯实网络基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2017-12-26),http://www.miit.gov.cn/newweb/n1146295/n7281315/c7281899/content.html.

[4]曹蓟光.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推广工业互联网网络应用[EB/OL].http://www.aii-alliance.org/zjgd/20200304/1707.html.

[5]周济.智能制造云网:支撑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EB/OL].http://www.cinic.org.cn/zgzz/xw/456883.html,2018-11-07.

[6]李燕.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9,(10):35-44.

[7]余晓晖.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与展望[EB/OL].http://www.aii-alliance.org/zjgd/20200302/905.html.

[8]童有好.我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5,(8):30-34.

[9]王峰.工业互联网的重大意义和产业推进思考[J].电信网技术,2016,(8):36-39.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