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
不是我卧室窗外米兰、茉莉的香,也不是南墙下我熟悉的月季花香。
嗯,是瓜棚架子上的苦瓜花开了。
我家园子里,黄瓜、西红柿、苦瓜、丝瓜、冬瓜、南瓜开黄花,辣椒、豇豆、蛇瓜、葫芦开白花,扁豆、茄子、豆角开紫花,为招蜂引蝶,菜花争相斗妍、各施手段,以袅娜的身姿、鲜艳的色彩或者芬芳的气味吸引蜜蜂、蝴蝶的注意,有蜂、蝶帮忙授粉,菜花终能坐成果实。我把能看到的花挨个种类闻遍,最终确认,如此浓郁、特别的香气,只有苦瓜拥有。
苦瓜开黄花,花朵比一元钱硬币略大一圈,通常五个花瓣,也有个别四瓣的。苦瓜花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我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暂且命名为药香。
开平平淡淡的花,不是一样可以授粉吗?苦瓜花为什么散发出如此浓郁的香气呢?园子里的各种果,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只有苦瓜是苦的。香与苦,集于苦瓜一身,是偶然的嗎?
这是大自然的秘密。哪位高人能帮我解惑?
菜的花可能是香的,古人早有发现。在《明史》中有小传的画家王绂,以画墨竹闻名。古时文人常写诗词表达情怀,他的《题老圃卷》,里面有“雨晴瓜蔓绿,风暖菜花香”的句子。前一句有画面感,与他的画家身份很吻合,能看出他作为画家对色彩的敏感;后面一句,如果用画面呈现,恐怕不那么直接——风暖、花香,要怎么呈现?画几只蝴蝶或者蜜蜂?在此之前,北宋时期,擅长画花鸟的皇帝宋徽宗赵佶,曾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考试。有人画了一个官人骑马归乡的画面,马儿疾驰,几只蝴蝶追逐着高举的马蹄,以此表达花香,成为美术史上的佳话。但前人已如此表现过,再画蝴蝶或者蜜蜂,岂不是拾人牙慧?
可惜不能穿越。如果能够回到明朝,还要弱弱地问王绂老先生一句:您老的“菜花香”,是什么菜的花香呢?会不会就是苦瓜的花——这种原产于东印度的葫芦科植物,至少在明代已经传入中国,明代人撰写的《救荒本草》等书中都有记载,证明当时中国的南方已经普遍栽培苦瓜。
被称为“君子菜”的苦瓜有一种“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品质,与任何菜同炒同煮,不会把苦味传给对方,所谓有君子之德,有君子之功。苦瓜的根、藤、叶、果实,皆苦、寒,可清热解毒。总之,苦瓜有药用,不仅仅是盘中餐。
这个早晨,我记住了,苦瓜花是香的,香得特别。
我小的时候,妈妈曾用一种药皂给我们小孩子洗手,苦瓜花的香气,近似那种药香。
头伏萝卜二伏菜。东北人,稍有一点农事常识的,都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头伏种萝卜,二伏种大白菜。我在书本中看到的类似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天里种白菜。还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说法各有差异,代表不同地区的种植经验。中国南北跨度太大,节气对不同地区的意义不一样。二十四节气大致是以中原黄河流域为标准。在东北,各种农事较比南方都是要晚上一截。立春前后,东北大地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年包的饺子、磨的豆腐,放户外可以直接冻上,享受天然大冰箱的待遇。
东北农谚里讲的二伏菜,专指大白菜。头伏栽的萝卜,二伏撒籽的大白菜,对东北人,有特殊意义。这两样都是过冬菜。萝卜、白菜,在没有大棚菜的年代,保证东北人冬天有副食,能够维持生存。旧时东北乡下,很多人家里有地窖,储存土豆、萝卜、大白菜。大白菜是最后一种收获的大地菜。我小时候,秋冬之交,要“搞秋菜”,大街小巷,到处是白菜车、萝卜车、土豆车,公家开的副食店门口,买菜人排长队。多数人家,买几百上千斤的土豆、萝卜、白菜,有地窖的存在地窖里,没地窖的也要在屋子里找个凉快的地方。白菜还可以腌渍酸菜。东北人家,冬天至少要渍上一缸酸菜,人口多的甚至可能渍两缸、三缸。酸菜馅饺子、酸菜炖肉,是东北人心中的美味佳肴,不管人走多远,心里都会惦记。东北朝鲜族酷爱的辣白菜,也以大白菜为主材。
我第一年种地,二伏天准时撒下了白菜籽。白菜出苗,一点点长大,按照我种地老师郭大哥的指点间了苗,留下的壮苗都有一定的间距,为的是小苗长成大白菜以后有生长空间。
白菜虽见长,却一直不抱心,长成了大散棵子。也能吃,味道还行,但跟街面上卖的大白菜品相不一样。有人说是种子问题,我琢磨着不像。我买种子的地方是农资中心,种子卖给种大田的农民,品种叫酸菜鲜,专门为渍酸菜育的种。也有人说是因为没上化肥,不上化肥的白菜就不抱心。据说大白菜至少要上三次化肥。对此我也有怀疑。在化肥没有普遍施用的年代,那时候的大白菜也是抱心的。我小时候,“搞秋菜”时,满街的大白菜一棵比一棵大,心都是实实成成的。那时候大白菜上化肥应该还不普遍吧?
今年没成功,明年继续摸索。
去街头大车上买几棵白菜存起来。十月中下旬,城管允许拉秋菜的大车在街头停放、售卖,仍有上了年纪的人买白菜、大葱回家储存,只是买的数量比从前少了。大白菜是平民菜,物美价廉,品相、寓意皆好。秋天集中上市时,有的超市竟然以一角钱一斤招徕顾客排队。我习惯买几棵白菜回家储存,也许是小时候的记忆在作怪——我还记得街头有标语写着“备战 备荒 为人民”。小时候,家里经常吃的是素炒白菜。有定量的肉票,要用在关键时候,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贵客了。每个月每人三两油,炒菜时放油要掂量着,多放不舍,少放无味。那时候做主妇下厨,太难了。
我妈妈怀我,是1963年。那年代物质匮乏,我爸爸妈妈刚从学校毕业,住的房子是租借的。他们冬天吃的主菜之一就是大白菜。两个年轻人,在屋子里竖了一面白菜墙。白菜吃干净,春天就快来了。白菜还没吃完,我出生了。
1981年,我考上大学。我妈妈笑说:幸好我怀你的时候还有白菜可吃。白菜叶褶子多,可以帮助小孩子发育大脑皮层。
这是我听过的对大白菜最好的赞美。
某天早晨,儿子在遥远的南半球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把书的封面拍了给他看——《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腰封上印着作家余世存的推荐语:中国源远流长的精神气节,源头正是时间中的节气。
腰封是出版人的推销手段,类似现在写论文的人先整理出几个关键词。论文似海,为什么要看这一篇?书籍如山,为什么要读这一本?关键词和腰封,是出版人的吆喝,可以招徕读者,让读者走捷径。
对我来说,腰封上的推荐语是锦上添花,不看腰封我也想打开这样的书。
自从在园子里种菜,我比从前更关注节气。从书本上的节气歌,到种地实践。二十四节气是瑰宝。聪明智慧的老祖宗,通过对太阳、月亮、天气、物候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一套适合黄河流域的“自然历法”,用以指导日常生活、指导农业生产。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的国宝,其实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虽然二十四节气大体是以黄河流域为标准,中国南北各有适合自己地域的农事时间表,与黄河流域可能略有参差,但大体的趋势不差。种过两年菜以后,我发现东北地区的一些农谚,与我小園子里的农事极为贴合,准得很,让我相信老祖宗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农谚是真理。
农耕时代的古人,比我们离自然、离农事更近,所以古代的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与自然、节气相关的描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与自然、天气、时节有关的诗句,描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让我们感知到祖先的情感。
在城市里长大的我,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曾经仅限日历牌上的标注,以及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几个节气:吃春饼的立春,祭先人的清明,抢秋膘的立秋……相信跟我相似的人不在少数。现代人忽视节气自有原因。很多人生活在城市,无地可种,自然不必像农民那样念叨节气歌。城市生活节奏快,关于天气、温度,广播、电视里,每天多次播报,各种天气预报软件已经把天气变化近可细化到小时,远可前瞻到十天半个月乃至更久。热或者冷了,我们有空调、暖气,未必全靠加减衣裳。即使现在的农民,种地也不能全凭节气——在大棚里种菜,光靠节气怎能指导得了?扣大棚的农民,他们的指挥棒,是市场、利润,市场这个终点决定了他们什么时候种、种什么、种多少。再有,现代人生活范围扩大,二十四节气出了东亚圈,不灵。像我儿子求学的地方,就已经远远离开了二十四节气能够概括的地区,南半球的物候,跟我们这里完全相反。
我们不像古人那样时刻关注节气,再正常不过。
我们住水泥筑的高楼,坐铁板包围的交通工具,吃大棚里或者远方运来的反季蔬菜,有空调、暖气帮助我们调节居室温度。但我们仍旧会为春花绽放而喜悦,为秋风骤起而伤怀。当我们敏感于节气与自然,说明我们还知冷暖、有情感,虽已现代,但仍是“人”。
现代人的问题在于,知自然的时节已经不是生活首要;知社会的时节,比理解二十四节气更重要,也更不易。
在园子里打理花草、捡拾青菜,仰望云朵翔游时,几次想起木心先生的那首《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2014年,我去乌镇看戏剧节,造访木心先生东栅旧居,里面有他的生平展览。读过《文学回忆录》之后再来看他的旧居、作品展示,难免唏嘘这个艺术老人的坎坷多舛:生命个体,身处动荡的年代多么渺小而又无助,无论你有多少才华、多高气节。那时木心美术馆已在西栅开建,尚未开馆。木心的名字和作品,读过文学专业、一直没离开过文学行当的我很晚才知晓。我相信他的多数读者跟我一样。人生晚年,他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认识这样一个江南才子。读他的书时,他对艺术史的一些观点曾让我开眼界,他不拘一格的新颖表达曾让我欢喜,但这么多年过去,真正记住、能随口说出来的其实并不多。
记住了这首短小的《从前慢》。
坐在丝瓜架下乱想。这首小诗,没有标明写作年代,大体可以确定是晚年之作。第一段回忆少年时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纯朴、真诚;第二段自带画面感,更像是在书写作者亲历,少年人正离家远行,清晨的凛冽、离家的迷茫,被故乡豆浆店的热气温暖着,直到少年变成老年;第三段,作者在期待时间慢行,希望时光永驻,希望相爱永远;第四段是多义的,钥匙与锁的意象,至少表达出对人与人之间深刻理解、交流的期待、渴望、赞美。小诗结构散漫,用词朴素,表达真挚、平和,不装、不喊,低声细语、呢喃,以个体的人生经验唤起阅读者共鸣。曾经沧海难为水。《从前慢》以人生后半页特有的平静,表达了对真诚往昔、对美好爱情、对岁月时光的怀念与眷恋。木心晚年叶落归根,但他没有妻子,没有子女,虽住回东栅旧居老屋,住所几乎面目全非,早不是从前模样,亲人也早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人形单影只面对老宅,空忆岁月。
小诗里有人生的美好,也有凄凉无奈。
读这首小诗,我几次想,人大抵都是这样吧——小时候,不知生命有限,总想快点长大;到了一定年龄,开始感叹日子太快,期望时光慢下来。
大概四五年前,我开始四处寻觅带院子的住所。放得下床,放得下书桌,具备基本的生活功能即可。静心读书、慢慢写作,种上农家肥的菜,赏亲手栽的花草。再不想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交通高峰的堵途、非你不可的会议上,别为了收拾房子、抹拭灰尘花费太多力气,留下脚力四处走走。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人生不过百年,如果换算成月、日、时,真是很有限的数字啊。带我来到这人世的爹娘,我带到这个世界的儿子,陪伴过我的亲人们,今生能亲密相处,是上苍的旨意,要珍惜。对我来说,这世间,最奢侈的不是金银珠宝,是陪伴。
希望时光慢下来。人生这杯酒,咱慢慢品。
我看到卖房子的广告这样写:读书、跑步、慢生活。
真对了我心思。我不再开车,把跑步换成了走路。跑步太快,还不够慢。
不要后面有人撵着你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我记住了《从前慢》。甚至连《声声慢》这样带“慢”字的词牌也喜欢了。
此刻,阳光从丝瓜架上漏下来。
天色湛蓝。白云苍狗。
秋风飒飒。丝瓜摇摆。
责任编辑:沙爽